貴州省安順市大壩村延年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由8名黨員發起組建,帶動全村366戶全部以土地經營權作價出資加入合作社,通過“四統一”模式種植金刺梨5000余畝,構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聯結機制,提高了村民收入、壯大了集體經濟,大壩村也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別墅村”。
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雙堡鎮大壩村,原屬省級貧困村,該村土地貧瘠、缺水嚴重,曾流傳“大壩大壩,爛房爛瓦爛壩壩,小伙難娶,姑娘外嫁”的民謠。2011年底,村黨支部書記陳大興組織8名黨員發起組建安順市大壩村延年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起“村社合一”的合作經濟組織,按照“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把村“兩委”、合作社和村民聯結成為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合作社牢牢抓住產業發展這個“牛鼻子”,持續探索、艱苦奮斗,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等多元化產業,全村人均年收入從2008年的1928元提增至2018年的12980元,貧困發生率從2008年的44.2%下降至2018年的1.49%,實現了從省級貧困村到省級小康示范村的華麗轉變。
一、突破思想落后短板,建立堅強基層堡壘,實現黨建強村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黨支部。合作社以黨支部建設為抓手,通過抓好黨建工作,聚人心、帶隊伍、謀發展,充分發揮支部示范帶動作用,實現基層黨建和農村經濟發展互動雙贏。
一是支書領頭。合作社的發展,帶頭人是關鍵。作為村黨支部書記的陳大興,先后帶領村民養牛,種植烤煙、中草藥、竹蓀,積累了豐富的種植養殖經驗,培養了闖市場的意識。2008年,陳大興率先引進種植的30畝金刺梨取得成功,村民們迅速跟進,獲得了豐收。陳大興還多次以個人名義為村民和村集體貸款發展金刺梨,貸款總額達2000余萬元。合作社使大壩村金刺梨產業從小到大,成為安順市最大的金刺梨育苗和種植基地。
二是支部帶頭。村黨支部在合作社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大力加強基層黨建,由黨員帶頭深入開展議事決策、入戶走訪、交納黨費、重溫入黨誓詞等主題活動,增強黨支部的核心凝聚力。以村黨支部為核心,建立企業、合作社、村民共同參與的“一核多元、村社聯動”組織體系。
三是干字當頭。依托大壩村延年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壩村大力推動“三權”促“三變”,全面進行承包地確權登記,發動群眾將土地經營權作價出資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發展產業,實現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大壩村366戶農戶全部以土地經營權作價出資合作社,合作社經營土地面積5000余畝。在引進金刺梨并進行規模化試種和試育苗初見成效后,合作社迅速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種植業基礎上拓展養殖業,合作社的產業越來越廣,經濟效益不斷提升。
二、突破傳統農業桎梏,建立特色產業鏈條,實現產業興村
按照種養結合、工農結合、農旅結合的思路,合作社大力發展多元業態農業,推動農業“接二連三”。
一是種養結合。合作社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組織方式,構建起黨支部帶合作社、合作社帶產業、產業帶村民的發展模式。種植金刺梨5000畝、晚熟脆紅李1200畝、雷竹300畝、皇金菊50畝。種植牧草500畝、林下養雞10000羽。利用山塘資源種植荷花、蓮藕等300畝。利用荒坡荒地發展養殖業,建有300頭肥牛養殖項目。合作社逐步形成了覆蓋山上、地面、水下,農牧禽結合的立體循環種養業體系。
二是工農結合。堅持“用工業的思維謀劃農業”,針對金刺梨規模化種植后出現的滯銷問題,在深入開展市場調研后,合作社組建了貴州大興延年果酒有限責任公司,建成年產5000噸果酒的貴州大興延年果酒廠,主打產品有12度金刺梨干紅果酒和42度的金刺梨白蘭地。2018年底新出產的金刺梨啤酒、金刺梨果汁一上市就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產品供不應求。目前,酒廠已提供穩定工作崗位150個,全面投產后年產值達3億元。
三是農旅結合。依托毗鄰九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區位優勢,合作社充分發揮村內果園、田園的生態優勢,積極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在金刺梨花開時節舉辦賞花活動;在李子、桑葚等果實成熟時舉辦采摘活動;利用閑置的房舍發展鄉村民宿,開設“農家樂”和農家旅館。合作社引進青島榕昕集團,投資1.5億元,建成占地面積2000畝,集奶牛養殖、奶制品加工、親子娛樂等為一體的生態牧場。牧場養殖奶牛300頭,日產鮮奶1000公斤,每年游客接待量突破2萬人次。
三、突破村級治理壁壘,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實現美麗鄉村新跨越
合作社始終踐行共享發展的理念,在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同時,建立村民增收長效機制,與村民共享發展成果。
一是推行“四個一”增收模式。合作社在產業發展中,推動大壩村形成了“入一份股、打一份工、創一份業、建一畝園”的增收模式。入一份股,全村95%的土地作價出資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管理,村民入社率100%。打一份工,優先安排貧困戶在合作社和酒廠上班。創一份業,鼓勵村民自主創業,開辦農家樂、農家旅館等。建一畝園,引導村民種植金刺梨、脆紅李等精品水果,以及甜高粱、黑麥草、墨西哥玉米等牧草,通過產業帶動村民有產業、能就業。
二是建立普惠分紅機制。合作社對入社貧困戶和非貧困戶分紅進行區別對待,建立了“136”和“235”利益分配機制。針對貧困戶實行“136”分紅機制,即10%作為村集體發展基金,30%作為管理費用和勞務開支,60%按照土地作價出資比例分配。針對非貧困戶村民,采用“235”分紅機制,即20%作為村集體發展基金,30%作為管理費用和勞務開支,50%按照土地作價出資比例分配。目前,合作社累計分紅2000多萬元,其中55戶貧困戶戶均年分紅達7000元,村民年人均收入達到15000元以上,人人都從產業發展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村集體收入達350萬元,較2016年增長200余萬元。
三是建設美麗宜居村莊。合作社的發展帶動了農民增收,也增加了村集體的積累,合作社積極參與美麗鄉村建設,著力改善村民生活質量。在基礎建設方面,以“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四在農家”即富在農家增收入、學在農家長本領、美在農家爽精神、樂在農家展新貌)建設為抓手,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治理等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實現通組路、聯戶路全覆蓋。在村莊建設方面,按照“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的原則,高標準高起點制定村莊住房建設規劃,實施“家家別墅”計劃,已建成外觀統一、風格獨特的小型“微田園”農家別墅130余棟。在文化建設方面,借助“智慧鄉村計劃”和“七個一”工程,實現全村主要公共場所WIFI全覆蓋,建成村文化活動室、文化廣場、村衛生室、圖書室等一批公共場所,并組建地戲隊、“福頭協會”、山歌隊等文化活動組織,傳承恢復傳統農耕文化和文化項目。在社會福利保障方面,鄉村幼兒園項目已經落地建設,合作社每年給村里考上大學的學生發放獎學金,為全村180多名60歲以上老人繳納醫保等,確保廣大村民有學可上、有病可看、有房可住,幼有所撫、弱有所助、老有所養。
(農業農村部農村合作經濟合作司合作經濟處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