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精神,提升小農戶發展現代農業能力,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浙江省桐鄉市積極探索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實現模式,創新推出“大米抱團”“蠶桑抱團”“茭白抱團”三種抱團模式,實現小農戶增收致富。
桐鄉小農戶發展面臨的難點
桐鄉市農業產業小農戶情況各有不同,其中,糧油產業小農戶人數占總戶數的98.55%;杭白菊產業小農戶數近1.5萬戶,人均種植面積不超過1.2畝;茭白產業小農戶數量在1500戶左右,平均種植面積3-5畝;蠶桑產業有養蠶農戶49669戶,其中年飼養蠶種6張以上的農戶有8000余戶,僅占養蠶農戶的16%。
長期以來,大部分小農戶無法享受到規模化惠農政策和現代農業科技的利好,還是以各自為戰的傳統方式經營,與當前的農業經營效率、市場競爭態勢和農業農村發展格格不入,大大影響了土地產出效率和農民種養積極性,其面臨的問題環環相扣,主要體現在:
土地細碎化阻礙規模化發展。小農戶經營的土地大多存在面積小且散亂的現象,存在不同作物旱地相間、地勢不平的特點,機耕路、水渠、下田坡等田間基礎設施總體較差,過小的種植面積得不到惠農政策的利好,無法實現設施農業和機械化農業的推廣與應用,造成種植效率和經濟效益的低下。
社會化服務水平與小農戶需求不匹配。從桐鄉市農村勞動力人員素質調查中發現,從業人員小學及以下的占92.3%。小農戶自身文化素質不高,主觀上對農產品經營能力要求低,對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更新不敏感,在農業技術推廣、病蟲害防治、農產品質量監管、農產品銷售信息和融資等方面缺乏渠道。而目前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相對滯后,社會化服務水平不高與農戶需求不匹配,一定程度上讓生產水平難以提升。
小農戶生產與市場需求不匹配。小農戶農產品生產與銷售存在信息不對稱,農業生產的慣性思維決定了生產行為具有盲目性和跟風性,其提供的農產品與市場需求不匹配,無法靈活應對農產品市場變化,總體抗風險能力差。小農戶與相同產業新型經營主體相比不具有競爭優勢,生存環境艱難。
“抱團模式”促進桐鄉小農戶向現代農業探索
通過近幾年的探索和實踐,桐鄉市形成了一批優秀的抱團模式,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小農戶農業生產、加工和銷售上的窘境。
“產業抱團”模式。目前桐鄉市的產業抱團以技術型和市場型兩種模式為主,其中,技術型模式主要集中在葡萄產業,桐鄉市濮院大圣果蔬農場沈金躍摸索精品葡萄“限根栽培模式”下栽培管理技術新標準,形成了一套葡萄精品化生產標準技術體系并通過科普教育示范,組織當地葡萄種植戶開展技術培訓,開展結對業務指導服務,分享技術成果,帶動周邊農戶走上精準化種植道路。近幾年來帶領、輻射全市100多農戶,按其標準進行生產管理的精品葡萄面積達3000多畝,帶領周邊小農戶共同致富,畝產均達到15000以上。市場型模式以董家茭白為例,董家茭白產業帶頭人張永根,帶頭引種雙季茭白,嘗試大棚設施栽培,建造茭白保鮮冷庫,開展春季茭白不孕茭、葉面肥施用方法、銹病綜合防治、茭田養鰍、“單改雙”等相關技術攻關,注重科技創新的同時分享自己掌握的技術,傳授給茭農,帶動周邊農戶1500戶,種植面積達17000多畝,畝產值達到15000元以上,主動打開市場,其主打品牌“董家茭白”先后通過無公害和綠色食品認證、浙江省名牌農產品以及浙江省著名商標稱號,被評為“舌尖上的浙江”推介食材,名聲在外。
“訂單+反哺”模式。即將單打獨斗的小農戶組織起來,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與下游加工企業通過訂單的模式達成合作,企業下訂單到合作社,合作社向社員收購農產品。一方面,加工企業通過合作社收購農產品,減少中間環節,保證產品質量;另一方面,也改變了以往合作社松散模式,降低社員生產經營風險。如桐鄉市東池蠶業專業合作社通過桐鄉市華鋒絲業有限公司牽頭,2018年春期開始實施“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訂單蠶業生產模式,通過生產扶持、技術扶持和資金扶持,實施小蠶統一工廠化飼育、大蠶統一標準技術、蠶繭優質優價收購,促進蠶繭質量提高。2018年通過“訂單養蠶、優質優價”的生產模式,張種收入平均提高270元;按基地農戶生產的春蠶優質蠶繭和毛腳繭的對比測試,優質蠶繭解舒提高3.7%,凈度提高0.9%,生產的5A級以上白廠絲占到100%,噸絲產值增加3.5萬元,達到供需雙贏。2020年,該合作社創新深化“訂單+服務+積分”機制,探索“保護價+獎勵+分紅”利益聯結機制,從而進一步增強“龍頭企業+合作社+蠶農”抱團發展作用,提高優質鮮繭生產與投售率,拓寬受益面,促進三方盈利增收。
產業融合抱團模式。即將農業產業鏈延伸后,通過聯合上下游主體抱團或拓展上下游產業,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產業融合抱團以“大米抱團”為例,在桐鄉石門鎮擁有機械化水平高、種植理念先進的糧食種植大戶(合作社)與面積小、分布散的小農戶和種植稻米質量差的一般農戶抱團合作,覆蓋了石門鎮顏井橋村、陸家莊村、春麗橋村、崇安村、安全村、東池村、羔羊村、郜墩村、二大埭村等9個村,聯合成立了桐鄉市石門灣糧油農機發展有限公司,實現萬畝水稻生產抱團發展。實施統一標準、統一品牌、統一購銷等服務,將單打獨斗的小農戶組織起來抱團闖市場,與小農戶形成穩定利益共同體,破解稻米產業發展瓶頸,保障糧食有效供給。目前,公司著力打造萬畝優質稻米生產基地,統一銷售“石門灣”品牌大米,輻射帶動農戶8000余戶,覆蓋石門9個村,共1.3萬畝農田,帶動農民增收150萬元以上。同時為涉及1.3萬畝的所有農戶提供社會化服務,既能穩糧、提質,也能促進增收,把種糧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該模式已在桐鄉市的4個鎮(街道)推廣實施,此外,桐鄉市桃園村槜李專業合作社也正在探索“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在槜李成熟期保障收購槜李,開發槜李果酒、果汁等產品,延長槜李產業鏈。
(本文由浙江省桐鄉市農業農村局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