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大汶河平原麥浪翻滾、豐收在望、機器轟鳴、馬達聲聲,一派繁忙景象。山東省東平縣傳志農機合作社正為農戶開展小麥收獲服務……這是山東省東平縣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項目實施現場的一個縮影。經過積極爭取,東平縣承擔了2020年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項目,優選6家農民合作社,利用1116萬元中央農業發展資金,依托10萬畝玉米、4.2萬畝小麥,為3.2萬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生產托管服務,取得了一定成效。東平縣通過實施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項目,推動服務內容前展后延,探索出了一條通過農業社會化服務保障糧食生產的有效路徑,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經驗借鑒。
落實機制是保證
成立組織機構。縣政府成立由分管副縣長任組長,縣農業農村局、財政局、項目鎮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項目鎮成立由分管領導牽頭,農經、農技、農機等部門負責人組成的工作專班,具體做好組織、服務、協調、監管等工作。項目鎮主動協調村“兩委”、集體經濟組織、實施主體與服務對象之間的關系,將任務落實到村、到戶、到地塊。
嚴格落實程序。各級根據相關要求,依次做好編制實施方案、確定服務組織、簽訂服務合同、提供托管服務、監測服務質量、組織項目驗收、撥付補助資金、整理檔案資料、開展績效評價等環節工作。
制定實施方案。縣農業農村局、項目鎮政府、實施主體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明確目標任務、實施內容、支持對象、支持環節、補助標準和運行機制等,設計任務清單、合同文本、驗收標準等,并做到依法依規、全面具體、通俗易懂、便于操作。
壓實各級責任。縣農業農村局將項目下達到糧食種植面積較大、服務實力較強、干群基礎較好的6個鎮,由鎮政府作出書面承諾,全面做好工作協調與任務落實。項目鎮組織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自主申報,比照規定條件,進行資格審查,按照公平競爭、規范擇優的方式選擇實施主體。實施主體與項目鎮政府簽訂服務合同,出具安全生產承諾書后,由項目鎮指導其與村“兩委”(集體經濟組織)、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簽訂服務合同,明確服務區域、服務面積、服務內容、服務標準、完成時限、收費標準、減收服務費標準、違規責任等。
管好基礎檔案。充分利用中國農服平臺做好項目管理、服務組織名錄庫建設、培訓資料上傳等工作,做好入庫標準、資格審查、信息錄入和動態更新工作。各實施主體做到專室、專櫥、專盒、專人管理,各級文件、方案、合同、憑證、賬冊等一律存檔,做到內容齊全、分類合理、存放有序、查找方便。
督促指導是基礎
加強宣傳培訓。縣鎮采取舉辦培訓班、以會代訓、外出考察等形式,從操作程序、安全生產、質量把控等方面進行系統培訓,提高工作隊伍的整體素質。各級利用宣傳欄、明白紙、手冊、橫幅、網絡等方式,加強政策宣傳,使廣大干部群眾熟知政策內容、操作辦法、補助申請程序和要求等。
完善政策配套。為保證項目扎實推進,縣領導小組辦公室針對實施進程中發現的問題,適時研究出臺相關政策、技術規程,指導工作規范開展,形成了一系列制度性文件。例如,指導項目鎮、實施主體逐級簽訂服務合同,對安全生產、優質服務等作出承諾,根據時間節點開展技術培訓;制作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系列合同示范文本,為項目鎮政府、實施主體、村集體、小農戶(新型經營主體)規范簽約提供了遵循;印發《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組織條件》,為遴選實施主體樹立標桿;印發《關于發布玉米生產托管服務收費等指導意見的通知》,對玉米生產托管服務費收取、夏玉米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工作提出指引;印發《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項目實施主體會計處理辦法》,為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項目會計核算提供參考;印發《小麥全程托管項目實施方案(簡版)》,對小麥全程托管項目實施作出原則性規定;制定《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項目資金管理辦法》,加大對財政補貼資金的監管力度,防止“跑、冒、滴、漏”。
落實督促驗收。縣農業農村局會同項目鎮組織專門力量,對各環節進度和質量適時督查,并設立舉報電話,及時受理和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接受社會監督。采取會議、電話、報表、微信等方式每周調度一次工作進度,開展服務進度和服務質量監管,統計、上報相關信息數據。根據《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項目驗收方案》,對小麥、玉米各環節服務情況分段核實,采取服務組織自報、服務對象確認、相關部門審核抽查方式,認定服務數量、質量、價值等,并對有關情況進行公示,無異議后據實撥付補貼資金。
探索路徑是根本
一是找準了為農服務的結合點。通過項目實施,解決了長期存在的農業生產托管市場亂、質量次、效果差的問題。靠政府有形之手,增強各類服務組織“統”的功能,為小農戶和新型主體提供規范有序的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實現服務主體與服務對象雙贏。沙河站鎮由東平縣成龍農機合作社牽頭,200多個農機大戶入社,建立組織嚴密、運作高效、服務優良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織密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一張網,實現與各類經營主體無縫對接。
二是培育了農村經濟的增長點。通過項目實施,小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規模化、精細化、機械化、標準化程度大幅提升,增收節支效果顯著。東平新湖寶玉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唐家光算了一筆賬:接受托管服務的玉米破損率降低5%,畝增收60元;土地旋耕質量好于以往,預計畝增收50元;秸稈還田畝節肥30元;生產托管服務規模化節約耕作費用15%,畝節本30元,再加上資金補貼69.6元/畝,合計畝增收節支239.6元。同時,生產托管讓外出務工勞動力騰出時間安心打工,戶均節約1500余元。參與托管服務的村級組織以此為抓手,通過宣傳、引導、組織農戶接受服務,獲取8-10元/畝服務費。另外,服務主體實施標準化作業,有效控藥控肥,加強土壤保護和污染防控,為農業綠色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三是優化了政府支農的著力點。生產托管服務項目聚焦制約當地農業提質增效和綠色發展中的突出短板,選取1-3個關鍵環節、薄弱領域,支持作業成本高、短期效益不明顯和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或辦了不劃算的多個環節集中補助,調動了政府、服務組織、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各方齊心協力,收到了“1+1+1>3”的效果,超出項目設計預期。
四是扭住了規模經營的關鍵點。過去過分強調靠土地向種田能手集中,實現規模經營,而忽視農業生產服務的導向作用。通過項目實施,能夠形成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農村土地規模經營、農業社會化服務、農產品安全生產等系列制度,以利于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農業機械化率,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
五是夯實了糧食安全的支撐點。近年來,雖然國家出臺了一系列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穩定糧食種植面積、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政策措施,但由于農資價格持續攀升、糧食增產難度加大、糧食價格上揚有限等原因,農民的種糧意愿總體不高。通過項目實施,補貼資金主要用于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對農戶等服務對象而言,無形中起到了增收節支效果;除農戶等服務對象靠規模種植、連片經營耕作成本明顯降低外,統一購進農業生產資料,既能防止假冒偽劣亂市,更能享受批零差價;實施主體成方連片組織生產,便于統一引進優質糧食品種、推廣先進生產技術,讓農戶等服務對象實現增產增收;開展糧食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比服務對象“各自為戰”用藥更少、效果更佳;農戶等服務對象生產的糧食委托服務組織銷售,能夠增強話語權,靠數量提升要價籌碼;根據農戶等服務對象需求,服務組織可以提供“全天候”農業生產服務,能夠徹底解決“種糧煩惱”,科學引導服務對象想種糧、愿種糧、多種糧、種好糧,為國家糧食安全分憂解難。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平縣接山鎮人民政府、山東省東平縣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