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威海市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立足鄉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現代化,將信用評價體系深度嵌入鄉村治理全領域、各環節,用信用“穿針引線”,積極破解鄉村治理中的堵點、難點問題,構筑起了強大的信用支撐體系,實現了鄉村有效治理,“信用+”治理新模式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1731個村開展信用進農村工作,占全市總行政村的73%。
信用進農村工作的五個關鍵點
一是以“信用+黨建引領”為著力點,助推基層黨建能力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能否充分發揮,直接關系農村工作的成敗。針對部分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向心力、號召力不高的實際,威海市聚焦發揮好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和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通過信用評價體系帶動基層黨建創新,使基層組織由軟變硬,干群關系由冷變熱,矛盾化解由難變易,有效改變了“干部領著干、群眾旁邊看”的怪狀,樹立了“后進趕先進、先進更先進”的鮮明導向。
二是以“信用+環境整治”為切入點,打好鄉村振興首場硬仗。鄉村治理涉及事項多、任務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幻想“畢其功于一役”,必須找準“一抓就靈、滿盤皆活”的突破口。多年來,農村亂搭違建等問題屢禁不止,治理困難、阻力較大。信用元素的直接引入,充分調動起農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很快就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成效。僅榮成市就拆除各類違建11萬余處、110多萬平方米,且未發生一起上訪,徹底解決了長期困擾農村的環境頑疾。
三是以“信用+網格治理”為火力點,點燃村民參與自治熱情。網格化是鄉村治理的重要抓手,但基層存在人手不足、職能弱化、運轉不暢等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群眾參與的積極性沒有被激發出來。借助信用這個“強磁場”集聚各類資源要素,以信用分吸引黨員干部、村民代表、志愿者向網格流動,短時間就將“藍馬甲”網格員擴充到10多萬人。同時織牢織密網格,在上級要求“300戶一個網格”的基礎上,向下細分50戶、15戶的二、三級網格,將“網扣”縮小20倍,解決了抓不深、管不透的問題,大部分鄉村治理難題實現就地化解。
四是以“信用+志愿服務”為興奮點,掀起淳樸民風向善高潮。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志愿服務,但有些鎮村卻出現給工錢沒人干、出義務工更沒人干的窘境。通過以“推進誠信建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為落腳點,以信用進農村為總抓手,在信用評價體系中加大志愿服務賦分比重,有效激活了農村志愿服務一池春水,推進了農村志愿服務活動常態化、制度化。去年疫情防控期間,對參與疫情防控的志愿者給予雙倍信用分獎勵,對發動群眾踴躍參與志愿服務,起到了明顯的助推作用。據統計,共成立農村志愿服務隊2000多支、志愿者10萬余人,節約各類支出近千萬元,真正實現了“花小錢辦大事、少花錢多辦事”。
五是以“信用+合作經濟”為動力點,推進農村經濟動能轉換。威海市在規范完善農村信用體系征信評價的基礎上,引導“信用+”向農業農村縱深領域拓展,把信用建設的治理效能從發動群眾、聚攏人氣向促進工作、撬動發展拓展深化,使信用建設成為農村改革與發展的有力推手。去年以來,全面推行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將信用評價與黨組織政治引領功能、合作社抱團發展優勢、農民盼富致富愿望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一張信用榜,鄉村變了樣”。
四個方面塑造信用進農村工作機制
一是要注重制度體系建設。在頂層設計方面,依托村規民約制定信用管理辦法,將義務勞動、捐款捐物、好人好事等優秀表現和影響村容村貌、公共秩序等不良行為納入信用積分管理,同時設立獎補資金,專項用于激勵信用典型。在體系架構方面,建立“信息員采集、村議事會審核公示、鎮街征信辦上傳”的信息匯集機制,建立信用檔案,搭建農村信用管理平臺并對接全市信用總平臺,實現城鄉居民享受同等獎懲待遇。在凝聚共識方面,通過傳單手冊、標語看板、宣講報道等方式,強化規矩意識,樹立新風正氣。在擴大應用方面,研究出臺《農村信用建設提升方案》,聚焦關系密切的重點領域,確定評先選優、補貼發放等多種反向約束事項,讓重視信用、珍惜信用的理念深入人心。
二是要注重信用評價激勵。辦事公道令人信服,為民謀利得到擁護,是做好農村工作的關鍵。要想獲得農民群眾對信用工作的認可,就要保證評價結果真用實用管用,讓誠信增“值”,讓德者有“得”。通過將村民福利變成信用獎勵、依據信用分差額發放的做法,一舉破解了干活人員少、開會缺席多、工作推進慢等問題。對信用積分高的村民,給予獎勵村級誠信基金、農村合作醫療補貼、免費寬帶收視、銀行貸款優惠利率等政策,讓參與群眾既得榮譽又得實惠,充分調動起村民自治的積極性。
三是注重分類管理。開展村居分類提升行動,根據基金發放、信息采集、場景應用等落實情況,對村居按照“優秀、良好、一般、薄弱”4類分類管理,后兩類村居由所屬鎮街負責,一村一策,制訂整改方案。開展農戶分類提升行動,確定三星級誠信示范戶比例達到90%以上。設立不低于50萬的鎮級信用基金,用于獎勵先進村居、信用超市建設、便民服務設施建設、集體公益活動等。優化信用基金使用方式,外出旅游、集體采摘、有獎競賽等集體類活動使用基金占比超過30%以上。
四是要注重誠信氛圍營造。基層群眾對新事物的接受過程較慢,盡管初期處于不理解和不情愿的狀態,經過正面引導、典型帶動的影響,村民逐漸從“要我參與”轉變為“我要參與”,形成了“人人講誠信、處處顯誠信、事事論誠信”的良好局面。
(作者單位:山東省威海市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