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泥綠豐家庭農場位于云南省祥云縣禾甸鎮大淜村委會小淜自然村,蓮花湖水庫旁,當地降雨量偏少,屬北亞熱帶偏北高原季風氣候區,冬春恒溫,適宜冬桃和祥云紅梨種植。2003年,在禾甸鎮經營店鋪銷售農業機械15年的本村村民張啟福,通過對云南紅梨做了初步市場調查后,承包了村組集體黑泥箐350余畝荒山,投入100萬元,創建了黑泥綠豐家庭農場,16年的時間,共累計投入資金450萬元,昔日荒山被打造成了林果面積達280畝,水產養殖水庫面積50余畝,春天賞花、夏季垂釣、秋天采梨、冬季摘桃四季皆景觀的觀光生態農場。該家庭農場2014年7月在市場監管部門登記注冊,同年被評為州級示范家庭農場,2018年被評為省級示范家庭農場。
加大投入,筑牢發展基礎。在荒山上發展林果業,首先要解決土地整理及水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其次是設施農業的投入問題。2003年建立之初,350畝荒山長滿干枯的雜草和桉樹,經過挖掘平整,農場共建成二型水庫一座(蓄水量達800萬立方)、水庫水產養殖面積50余畝、深機井一口、高位水池一個(可蓄水500立方米),水肥一體化噴滴灌管網設施全覆蓋,基本完成了水、電、路一體化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農場交通便利,大型運輸車輛可直達農場,水果園區布局規劃合理,園區內道路四通八達。2018年又建成250立方米保鮮冷庫一座,基本實現了種養一體化發展。
以市場為導向,逐年擴大經營規模。農場主張啟福廣淘種植技術,2003年試種了10畝紅梨、20畝冬桃和15畝核桃。2008年以后水果進入掛果期,因水果皮紅、色艷、汁多、肉嫩、味美深受消費者喜愛,紅梨市場價值一路走高,畝產值最高達到3.6萬元。有了經濟效益后,農場又以市場為導向,逐年擴大經營規模。目前種植規模達到280畝:其中冬桃65畝、云南紅梨100畝、桉樹100畝、核桃15畝以及水產養殖面積50余畝。2020年農場銷售收入達450萬元以上,實現凈利潤90多萬元。
優化種植結構,發展循環生態農業。為保證經濟效益和可持續發展,使用秸稈堆肥還田技術,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保墑,同時通過套種經濟作物來以山養山,減小資金投入壓力。在果樹種植初期,在果園套種玉米、黃豆、百合等農作物,畝收入增加500元以上,最多年份可增收10萬元。果樹進入盛果期后,在果園里發展林下養殖,共養殖土雞、鴨、鵝約500多只,同時利用清理出來的雜草、掉落的爛果和套種的玉米在果園外圈養山羊80多只。發展生態養殖,既清理了爛果、雜草、害蟲,實現了生態種養,提升了農產品的品質,同時還通過養殖業年增加收入10萬元以上,實現既生態環保又豐產豐收的雙贏效果。
科學種植管理,提升水果品質。農場逐年投入資金購建水肥一體化節水噴灌和滴灌、新型植保無人機等基礎設施,種植區的土地規劃為條行地,便于排水、澆灌、機耕等管理作業。農場間伐種植果樹,按季節合理修枝疏果,保障果樹通風透光;科學防菌防蟲,禁噴農藥,采用殺蟲燈、粘蟲板等物理方式除蟲;實施水肥一體化節水噴灌和滴灌,科學澆水施肥;及時采收,合理晾曬。通過生產各環節的科學種植管理,不僅節約了大量的人工成本,而且提升了農場果品的品質。
打造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根據近幾年祥云紅梨和冬桃價格下滑、產品銷售困難的實際,為了提升產品競爭力,2018年注冊了“黑泥綠豐”家庭農場商標,目前正在申請綠色食品認證,打造綠色“黑泥綠豐”品牌。農場采用“互聯網+”的模式,在不斷擴大線下銷售渠道的同時,通過網絡渠道對水果進行包裝銷售,實現了多渠道銷售模式。通過網絡銷售和采摘銷售,銷量每年在15-20噸左右,銷售價格比在市場銷售價提高一倍以上,通過拓展營銷渠道,提高了市場競爭力。
種養結合,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農場利用區位優勢以打造一個集觀光、采摘、垂釣、養殖為一體的休閑娛樂綜合性生態家庭農場為目標,利用現有農田建立綠色水果種植和禽類養殖基地,讓游客親身感受采摘水果、撿拾禽蛋的快樂。為常年生活在城市的游客創造一個回歸自然、返樸歸真、修身養性的自然生態休閑旅游環境。
推廣示范效應,帶動周邊群眾致富。黑泥綠豐家庭農場種植的冬桃和紅梨品質優良,是中華冬桃和云南紅梨示范園生產基地。采取“家庭農場+小農戶”的模式,為周邊農戶提供技術、信息服務。通過苗木培育、種植技術指導等具體方式,輻射帶動了周邊群眾種植冬桃和云南紅梨農戶50戶,面積1000畝,直接帶動增加收入1000萬元。
(作者單位:云南省大理州農村經濟經營管理站)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