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中央精神,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山東省膠州市在農村產權交易方面先行先試,積極探索,創新打造了組織交易有“中心”、托底保值有“銀行”、發展支撐有“信貸”、信息服務有“網絡”的“四有”模式,建成市鎮村三級農村產權交易體系,推進了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制度化、規范化,促進了村集體和農民收入雙增長。
健全機構,完善工作流程。建立市級農村產權交易大廳,成立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具體負責交易行為的實施,設置了“交易咨詢”“土地流轉申請受理”“農村林權申請受理”“實物資產申請受理”“交易審核”“權證管理”“合同備案”等7個業務辦理窗口,布置了業務受理和信息發布兩個功能區域。在各鎮(街)設立了農村產權交易分中心,負責審核和上傳申請資料。具體的交易流轉程序為:一是提報交易申請。產權交易轉出方(或委托村級信息員)到所在鎮(街道)農村產權交易分中心提出交易申請,鎮(街道)組織相關部門進行初審確認,初審通過后由鎮(街道)分中心將申請資料通過網絡平臺提報到市農村產權交易中心。二是審核資料。交易中心對分中心提報的申請材料,根據需要提請農業、自然資源、林業、畜牧、海洋漁業、農機、水利等相關部門進行審核。三是信息發布。各項審核通過后,通過網絡、報紙等媒體發布產權交易信息,廣泛征集受讓方。四是組織交易。市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對征集到的受讓方進行資格審查,組織產權交易。五是簽訂合同。對交易完成經公示無異議的,及時組織雙方辦理合同備案登記手續,出具《農村產權交易鑒證書》。
加強管理,擴大交易范圍。為確保農村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要求涉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產權交易,必須納入交易中心進行。同時,鼓勵非集體經濟組織如農民合作社、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業股份公司及個人所持有的農村產權的交易也可通過產權交易中心進行。目前,農村產權交易主要包括土地經營權、林權、實物資產、無形資產等相關權益的交易。一是土地類別。對于土地經營權的流轉交易,堅持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嚴格審核流轉土地的屬性。在確權頒證的基礎上,結合自然資源部門對土地性質的分類和膠州市農村土地的情況,對膠州市現有的三大類、49個二級分類的土地進行了研究和篩選,選定了農用地和未利用地等15個可交易類別,并明確交易的土地必須符合自然資源部門對土地性質的規劃要求。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交易主要包括耕地、園地、養殖水面、畜禽飼養用地、設施農業用地及農村集體所有的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二是資產類別。農村實物資產交易,包括動產和不動產交易。動產交易主要包括農業機械、農村貨物和生產資料等6大類;不動產交易主要包括農村集體所有的房屋、村辦企業、農村公益事業設施等,這些資產只能采取租賃的方式進行交易,不能進行產權的轉讓,且最長租賃期限不能超過20年。三是林權類別。主要包括林木的所有權、使用權和林地使用權。四是無形資產。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等。
價格指導,保障農戶利益。根據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和實際情況,制定了土地流轉交易區片指導價,要求土地流轉原則上不得低于交易區片指導價,并要形成一定的增長機制,以此更好地保證農民的土地收益。
暢通交易,實現增收增效。截至目前,膠州市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完成流轉交易共計5635宗,累計競價交易額82857萬元,完成各類土地流轉交易3741宗,累計流轉土地面積67839畝;林權交易184宗;實物資產交易1710宗。農村村民通過流轉交易增加收入累計10889萬元。A村將閑置的辦公用房屋經村民決議后,通過交易平臺面向全社會招標租賃,中標價比預期的掛牌價增長了41萬元,村級收入增幅達68%,為村集體帶來了豐厚的收入。某鎮C村、D村等5個村莊經濟困難、土地貧瘠,村莊土地大面積都是荒山荒坡,2018年11月,膠州市對這5個村莊實施“四荒地”土地復墾項目,通過農村產權交易平臺流轉村集體“四荒地”面積達4053畝,流轉農戶土地2442畝,涉及農戶556戶,由具有規模化經營的公司以每年每畝800元的價格中標,流轉后整體規劃運營、土地復墾,發展苗木、林果業,打造采摘、旅游為一體的綠色生態農業。通過流轉土地,僅D村一個村莊就實現村級增收達160多萬元,每戶村民的土地流轉收益加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后的分紅,平均每年增收1萬多元。
(作者單位:山東省膠州市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