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禮泉縣地處關中平原腹地,全縣面積1018平方公里,轄12個鎮辦,213個行政村,總人口50萬,耕地面積93.5萬畝,其中各類水果種植面積約70萬畝。近年來,禮泉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委有關政策規定,積極組織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立由縣委書記為組長的產權制度改革領導小組,于2020年全面完成改革,共成立集體經濟組織436個,全縣集體經濟年收益在50萬元以上的村有6個,10萬?50萬元的村有11個,10萬元以下的村有112個,基本消滅了“空殼村”,走出了發展集體經濟的“禮泉路徑”,涌現出一批先進典型。其中白村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省市美麗鄉村試驗區,袁家村被評為國家級4A旅游景區、中國十大最美鄉村、中國最具魅力休閑鄉村、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發揮了較好的示范引領作用。
深入調研,高點謀劃開新局
近幾十年來,禮泉縣委、縣政府堅持發展為第一要務,依托資源稟賦,不斷“穩糧、優果、興牧、擴菜、增雜、建園”,優化產業布局,農業農村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但村集體經濟除個別村實力較強外,總體上十分薄弱,“空殼社”占到80%以上,發展瓶頸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村集體經濟積累不足,發展資金缺乏,未建立完善的長效激勵獎勵機制。二是大部分村干部年齡偏大,觀念守舊,缺乏開拓精神,對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認識不足、信心不夠、意識薄弱,加之待遇低,人才嚴重匱乏,頭雁作用不強。三是縣鎮對發展村集體經濟指導較少,集體發展不平衡,發展路子不寬、不廣,收入來源較為單一。尋找問題癥結后,縣委、縣政府緊密結合域情實際,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提高農業效益為主攻方向,大膽探索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子。
在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同時,深入調研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路徑,特別是在對袁家村、白村、烽火村等村的實地調研考察后,縣委、縣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政策措施。2019年,縣委、縣政府研究制定《關于印發<禮泉縣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實施方案>及三項意見的通知》,重點對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進行安排部署,要求利用兩年時間實現213個行政村全覆蓋,著力培育50個縣級集體經濟發展示范村。2020年4月,縣委印發《禮泉縣“一肩挑”村級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監督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明確了實行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激勵獎勵機制。2020年7月,縣委、縣政府制定了《禮泉縣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盤活利用實施方案》,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積極探索通過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資源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這些鼓勵和扶持措施的出臺,為指導全縣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繪就了一條清晰的路線圖。
因地制宜,“四條路徑”促發展
禮泉縣委、縣政府根據縣情農情,聚焦短板弱項,強力推進農業園區建設,優化鎮村特色農業布局,多法并重,強勢推進,探索形成了發展集體經濟的四種路徑。
一是資源開發招商家。堅持把盤活利用農村閑置資源作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重要基石,鼓勵鎮村通過租賃、承包、聯合開發等方式盤活村集體閑置的辦公用房、校舍、倉庫、設備等資產,將村集體資產資源投資入股合作社或企業,按股獲取分紅收入,實現“閑物”變“寶物”、“死錢”變“活錢”。如趙鎮三河村由村黨支部牽頭,成立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先后整合閑置宅基地和閑置學校用地80余畝,建立起中小企業孵化園,引進禮泉雅奇家具有限公司、咸陽勃海工貿有限公司等三家企業入駐,除交納土地租金外,還為群眾提供200個就業崗位。村集體注資成立了運輸隊,承包三家企業運輸業務,年收入達300萬元。
二是資本投入鞏基礎。依托各村區位發展優勢,出臺系列激勵政策,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搭建農民創業平臺,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助推村集體積極應勢發展。如關中印象體驗地袁家村,推進“三治”融合,規范村民自我管理,保障經營主體健康成長,促進了集體與農戶利益均衡發展。同時采取吸引外來資本股份運作形式,推行“基本股、交叉股、混合股、激勵股、調節股”五股并存,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目前,袁家村年接待游客量超過600萬人次,年總收入超過4億元,村集體資產總額2.2億元,村民年人均純收入達10萬余元,共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10個、旅游服務企業6個,建成菜籽、玉米、大豆、紅薯等優質農產品基地14個。
三是土地合作強推進。把土地整合利用作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手段,以整治農村撂荒土地為抓手,整合農村各種要素,全面推進農村土地資源的有效化利用。如史德鎮穆家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以撂荒地整治為抓手,依托先進的生姜種植技術,采取“集體土地股+技術股+社員股+外來資金股”的股份制形式,推動合作經營,共整治撂荒地850畝,建設190畝生姜基地;采取“貧困戶產業資金入股+社員土地入股”的方式建成160畝蟠桃園,種植糧食460畝。預計2021年實現利潤550萬元,村集體可分紅30萬余元,社員每畝可分紅1200元。
四是項目帶動促發展。鼓勵鎮村積極爭取各級農業項目,整合項目資金,打破村域界限,創辦和領辦合作社,發展特色產業,同時加大財政對村集體的投入力度,全面解決集體經濟發展資金不足難題。如駿馬鎮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先后創辦天豐養殖、和泰種植等5個農民合作社,成立鎮級股份經濟聯合社1個,村級股份經濟聯合社11個,建成農業園區(特色養殖基地)18個,發展設施栽培、有機蔬菜和白羽肉雞等特色種養業,有效盤活了集體資產和財政投入資金。
舉一反三,實踐引發新啟示
禮泉縣依托各鎮村資源優勢,采用盤活利用閑置資源、加快土地流轉、引入社會資本投入等多種措施,強力推進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在實踐中積累了許多有益做法和寶貴經驗。
啟示一:黨政同責,注重資源的有效化利用。閑置資源的全面盤活利用是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重要基礎。禮泉縣高點謀劃全局,黨政主要領導切實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抓在手上,建立“縣級領導部門包鎮,鎮黨委書記、鎮長抓示范村”的工作責任制,實行“三級書記抓點示范”的工作機制,堅持以農村撂荒地、閑置農房等有效資源為切入點,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為發展集體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啟示二:項目帶動,推動集體經濟穩步發展。項目建設是村集體經濟長久發展的重要保障。禮泉縣積極爭取省、市脫貧攻堅包抓單位項目資金支持,統籌安排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綜合整治、農田水利建設、現代農業發展項目資金,用于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同時,招引外來資本,依托資源優勢,推進全縣農業園區“五化”建設,有效解決了發展集體經濟資金不足的突出問題。
啟示三:利益聯結,建立緊密“共同體”。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是帶動群眾和集體共同增收的必然要求。禮泉縣堅持“支部領辦、群眾主體、合作經營、抱團發展”的思路,鼓勵各鎮村依托特色優勢產業創辦合作社,與群眾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實現村集體和群眾雙增收,從而凝聚起強大的向心力、創造力和執行力。
(作者單位:陜西省禮泉縣農村經營管理指導站)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