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山東省費縣堅持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指引,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積極推進“兩山銀行”改革試點。6月21日,“兩山銀行”揭牌運營,運行過程中推進生態資源有償使用,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生態建設和資源開發,促進了產權要素的合理量化、流動、賦能、轉化、增值,為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提供了高效、順暢的服務平臺。目前,恒豐銀行臨沂分行與費縣“兩山銀行”聯合推出相關金融產品,馬莊鎮土山后等三個村以流蘇樹、楸樹、核桃樹等生態資源作抵押,累計獲得8筆總計750萬元貸款,其中金額最高的一筆就是抵押千年流蘇樹的230萬元“流蘇貸”,此外,當地的綠緣核桃專業合作社也以核桃樹為抵押,獲得150萬元貸款額度。費縣“兩山銀行”的運營,進一步做大了生態產業,增強了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有效解決生態資源“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等問題,讓“細碎化”的資源實現整合聚集、“低效化”的資源實現提質增效、“休眠化”的資源激活變現、“薄弱化”的村集體實現增收、“特色化”的農產品煥發生機。
明確基本遵循,將價值轉化賦能有序推進。準確把握上級政策要求,在深入調研、外出考察、科學論證的基礎上,系統謀劃總體思路。一是確立工作目標。通過機制創新,聚力破解農村產權拓展、轉化的“堵點”,鄉村振興投入不足、活力不強以及村集體、農民增收乏力的“痛點”,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抵押難、授信難、貸款難的“難點”三個方面的問題。二是確定基本原則。在實施過程中,把好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論、深化拓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促進生態資源賦能轉化和盤活、在生態優先前提下努力實現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四個導向”,堅持法律政策底線、破解深層次瓶頸制約、守住生態資源安全底線、保護產權、市場運作和系統推進“六項原則”。三是明確資源范圍。重點圍繞10種資源進行盤活、經營、開發。第一種是農戶承包耕地的經營權出租、入股托管、擔保、抵押,耕地上果樹、糧油作物、瓜菜等作物的評估、抵押、擔保等。第二種是村集體經營性、非經營性等建設用地的使用權入市、出租、轉讓、擔保、抵押,建設用地上建筑物使用權的評估、出租、轉讓、擔保、抵押。第三種是村集體林地、荒地等經營權的出租、轉包、入股擔保、抵押。第四種是礦石、沙、奇石等出讓、開發、聯營、合作、擔保、抵押、授信。第五種是水利設施經營權、水資源、水面使用權、水生動植物養殖權的出租、使用、抵押、擔保。第六種是國家或村集體所有的古樹、古村落、古街的開發、經營、抵押、擔保、授信、增信。第七種是特色農產品商標、地理性標志品牌培育的品牌價值評估、股權投資、授信,引導政府資金、社會資本、基金支持、入股等。第八種是國家扶持資金投入形成的村集體、企業、農業經營主體等主體的資源、資產的價值評估、出租、入股、授信及后續經營、管理。第九種是耕地資源保護、林木資源固碳及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等農業碳匯能力提升的政策支持、評估、授信。第十種是地方戲、費縣手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中的評估、授信等。
健全體制機制,為改革創新提供有力支撐。注重制度建設和機制創新,謀細做實生態資源價值實現路徑。一是建立組織運營機構。成立生態價值轉化的實體化運作平臺——“兩山銀行”(費縣城資生態資源開發運營有限公司),作為山東(費縣)城資國有資產運營集團有限公司一級子公司,下設綜合管理部、收儲登記部、評估擔保部、金融服務部、資產運營部、風險防控部六個部室,融合評估機構、擔保機構、金融機構等功能,對生態資源進行規模化收儲、專業化整合提升、市場化運作;承擔調查、儲備、評估、核算、流轉、策劃、增信、提升、開發等轉化賦能的全流程業務工作。二是建立生態資源云數據平臺。利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有關數據,通過網格化監測調查手段,對已有調查數據和尚未調查的現有自然人文資源、生態產品,調查登記數量、坐落、質量等級、功能特點、權益歸屬、保護開發利用情況等信息,建立開放共享的生態資源產品云數據平臺。三是建立生態資源價值評價評估機制。參照臨沂市生態環境局、市發改委等部門制定的《生態產品價值評估與核算辦法(試行)》,結合費縣實際,考慮不同類型生態資源的功能屬性,建立反映生態資源保護和開發成本的價值核算辦法,構建生態資源價值評價標準體系。
搭建轉化平臺,讓生態資源價值提質增效。堅持分類施策、精準用力,推動各類生態資源整合變現、提質增效。一是集中收儲零散資源。原則上在村集體組織區域內將零星分散的生態資源,按照“相對連片、自愿有償、方便開發”的原則,分資源類型制定收儲標準,以租賃、入股等形式集中收儲,根據開發方式、開發方向、開發期限進行連片整合、系統優化、配套升級,使其更具有規模優勢和可開發價值。二是運營提升低效資源。對收儲的長期閑置、沉睡的低效生態資源,根據其所在區位、資源特色、開發強度等情況進行分類包裝、精心策劃、精準開發,可由費縣城資生態資源開發運營有限公司自身經營,也可形成招商文本,精準對接社會資本等投資經營主體,最大限度提升閑置低效資源的利用價值。三是增信推動資源變現。由金融辦、人民銀行牽頭,金融、擔保、評估機構加強金融產品創新,搭建綠色金融服務平臺。為土地經營權、林權、宅基地使用權等已確權的產權,直接開展抵質押貸款業務;為尚未或不能確權登記、不能被金融機構認可的苗木、奇石、古樹、古街、古村落等資源性資產和文化資源提供背書,以擔保、授信、托管、承諾收購等形式為主體增信。四是培育打造高端農產品品牌。按照臨沂市鄉村振興“三步走”,積極對接“長三角”地區的要求,圍繞費縣西紅柿、核桃、山楂、瓜菜等本土特色農產品品牌價值培育提升,通過品牌股權投資、品牌授信等手段,拉長農產品產業鏈,推動農產品提檔升級。
落實各項保障,推進各項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縣直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推進生態資源價值轉化賦能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農業農村局,具體負責組織協調、工作推進、監督檢查等項日常工作。建立定期工作例會制度,研究解決工作推進中的問題,明確各項工作具體牽頭部門和牽頭人,按責任分工完成工作任務。從縣直有關部門抽調業務人員8人、城資公司考聘6人組成14人業務專班,具體承擔業務工作的開展。二是加強政策支持。縣委、縣政府出臺《關于推進生態資源價值轉化賦能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并以此為基礎,圍繞“十大生態資源”度量、盤活、賦能、授信、交易、經營和變現等目標,縣直有關部門根據各自職能分工,出臺一系列配套性指導文件,形成規范的工作機制和制度體系,確保試點工作有章可循。三是加強資金支持。縣里設立生態資源價值轉化賦能試點工作專項資金,縣財政在安排相關專項資金時予以傾斜,保障試點工作順利推進;積極爭取國家、省、市生態補償資金,梳理、整合有關涉農項目資金,建立試點建設重大項目庫,支持落地一批示范性、引領性的重大項目。對保護、盤活生態資源的項目給予優先支持。四是強化人才支撐。加強與上級業務部門、有關高校、院所專業人才的溝通、聯合和合作,加大專業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力度。五是加強考核督查。全過程建立監測、評估、公示、獎懲機制,加大對典型經驗做法和創新成果的宣傳力度。
(作者單位:山東省費縣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