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山西省新絳縣珍糧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 強化為農服務 助推鄉村振興
時間: 來源:農村經營管理-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山西省新絳縣珍糧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辦社、科技強社、服務興社,增強了服務實力,延伸了服務鏈條,促進了農民增收,助推了鄉村振興。合作社以土地托管、土地流轉、土地入股等方式組織基地生產,通過為農民提供耕、種、管、收、加、儲、銷全程系列化生產服務,發展精、特、優糧食產品,實現糧食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經營,筑牢糧食安全底線,帶領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山西省新絳縣珍糧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8月,位于晉南小麥主產區新絳縣三泉鎮白村,入社成員139戶,出資總額181.5萬元。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出以“公司+合作社+基地+服務”的模式組織糧食生產,帶動周邊5個鄉鎮40個行政村的2萬戶農民,實現糧食種植規模化、機械化。合作社獲得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山西省農民合作社示范社、運城市農業社會化服務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理事長晁貞良被授予“山西省勞動模范”榮譽稱號。

  一、合作辦社,強化為農服務功能

  合作社最初由5位農民發起成立,由于認知水平、資金實力有限,單靠農戶合作很難發展壯大。為打破發展困境,合作社通過吸納南社供銷社入社,采取共同出資、共創品牌、共享利益辦法,實現了合作社的突破發展。

  一是增強服務實力。合作社申報土地托管項目獲得財政扶持資金300萬元,加上合作社自籌301萬元,建成現代農業生產服務中心,為周邊3萬畝糧食作物提供耕、種、管、收、加、儲、銷全程系列化服務。

  二是拓寬供銷渠道。合作社從單一的糧食生產延伸到產前、產中、產后全程。產前為成員提供種子和農業生產資料,產后開展產銷對接業務,節約了農業生產成本,增加了農產品銷售收入。合作社年供應種子3500噸、化肥2000噸,銷售糧食12000噸,實現增收節支200余萬元。

  三是延伸產業鏈條。合作社與山西瑞恒農業公司簽訂戰略聯盟合作協議,共同開發“全麥強筋面粉”和“黑小麥全麥面粉”。合作社負責標準化原糧生產,公司負責加工、銷售、品牌運營,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利益聯結紐帶,夯實了跨地域多主體合作的基礎。

  二、科技強社,推動農業提質增效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合作社緊緊抓住科技強社這個牛鼻子,創新生產理念和生產方式,推動農業提質增效。

  一是建設糧食科技示范園。流轉土地260畝,配備農作物抗旱試驗棚、小型氣象站、土壤墑情監測站、自動蟲情測報儀等試驗設備,示范引領引進糧食新品種、新技術,提高農民種糧的科技含量。合作社累計引進新品種35個、新技術20項,組織農民開展技術培訓5000人次。

  二是研發新品種新技術。合作社與中國作物學會共同成立了“中國創新驅動助力工程學會服務站”,被山西省功能農業院士專家工作站確定為科研基地。成立了“新絳縣糧食產業研發中心”,分別與中國作物學會、山西省糧食經濟學會、山西省作物學會、運城學院等科研單位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開展“一水一肥超千斤”“小麥探墑溝播”等新技術研發應用。

  三是實施品牌經營戰略。合作社注冊“絳糧一品”“晉德”“祥田”等商標,開發小雜糧、玉米糝、強筋面粉等系列農產品,參加北京、哈爾濱、南京、成都、太原等地的特色農產品博覽會,將新絳優質農產品推向全國。

  三、服務興社,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為破解“誰來種地、地怎么種”問題,解決農民外出務工的后顧之憂,合作社推出土地托管、土地流轉、土地入股三種服務方式,解放農村勞動力2300多個,間接幫助農戶家庭年增加工資性收入500余萬元。

  一是土地托管。合作社依托現代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中心,承接縣經管中心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項目,接受農戶委托,開展土地托管工作。合作社建設了縣、鄉、村三級服務體系,整合全縣農業機械400余臺,安裝農機作業終端系統,統一管理、統一調配,在新絳縣糧食主產區的三泉、澤掌、北張、古交、泉掌、龍興六個鄉鎮,集中開展土地托管業務。合作社實施屬地化分區作業,多項和單項托管服務面積達到4萬余畝,按每畝增收節支300元計算,全年促農增收1200萬元。

  二是土地流轉。合作社流轉土地近3000畝,集中打造優質小麥生產基地,按照“統一種植品種、統一產中管理、統一質量控制、統一烘干加工、統一儲藏銷售”的模式示范耕種。合作社還在三泉鎮雙坨村和龍興鎮王莊村建設了優質強筋小麥生產基地,為打造高效農業作示范。

  三是土地入股。合作社采取“土地入股+保底分紅”模式,滿足農戶個性化需求。農戶入社土地1000余畝,土地入股后由合作社統一組織生產管理,年終收益按農戶80%、合作社20%分配,合作社保證農戶每畝收益不低于500元,農戶穩贏不負虧。

  (本文系第二批全國農民合作社典型案例)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