艷陽下稻田秧苗輕擺,年近六旬的種糧大戶程夕兵正看著“90后”的女兒、女婿操作著農機在地里忙碌。“以前總是擔心,我們老了誰來種糧食,后來發現,條件改善了,年輕人自然就回來了。”從率先實行包產到戶到自愿把土地流轉,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制度創新讓小崗村的農業生產又一次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小崗村流轉土地1.08萬畝,占可耕土地面積的74%,先后扶持培育1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20個家庭農場、2家龍頭企業,農業機械化覆蓋率超過90%,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漸完善。“田成方、路成網、溝相通、渠相連”,智慧農業、機械化耕作,小崗呈現一派現代農業生產的新圖景。
小崗村變化的背后,是我國新一輪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創新。
“我們深化土地制度、農村金融等改革,有力增強了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小崗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周群之介紹,小崗村已全面完成2.13萬畝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1.37萬畝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工作。經過兩輪標準化農田改造,小田變大田、碎田變整田,完成水庫清淤擴容、“引水上崗”工程后,小崗村建成高標準農田1.31萬畝,占該村耕地面積的90%。
“拿到這個‘紅本子’,流轉更放心了。”2015年,大包干帶頭人之一的嚴金昌領到嶄新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后,把家里的土地流轉了出去,專心經營自家的“金昌食府”。
與嚴金昌的選擇不同,“老把式”程夕兵流轉的土地從280畝擴大到近700畝,不僅種植面積增加了,機收率還達到了100%。由他牽頭,成立了農機專業合作社,倉儲烘干設施、育秧工廠一應俱全,為周邊農戶提供服務。他說:“過去種地是吃飽飯,現在種幾百畝是在干事業。”
在智能農田管理系統大屏幕上,土壤濕度、泥溫、病蟲預警等信息實時監控,一目了然。2018年以來,黑龍江北大荒集團在小崗村建起500多畝現代化水稻生產基地。為加速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小崗村深化與北大荒、安徽農墾等企業合作,建成現代農業示范園、農業大田物聯網系統,開展示范種植,節約種田成本,種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
“北大荒種的是孬地,沒想到水稻產量這么高。”56歲的種糧大戶關正艮說。從嘟囔“不看好”到點贊“頂呱呱”,再到跟著“學一招”,原來的“關大廚”不僅轉身成了種糧大戶,還掌握了科學種田的訣竅,畝產屢創新高。他說:“我兩個兒子和兩個兒媳婦在外面打工一年掙的錢,還比不過我一個人掙的。”
“沒想到‘紅本子’居然變成了可以抵押貸款的‘活資產’。”養殖大戶殷玉榮牽頭成立小崗村民益土地股份合作社后,遇到資金短缺,通過“興農貸”獲得的10萬元貸款解了燃眉之急。
實行“三權分置”后,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有效拓寬了新型經營主體的融資渠道。目前,小崗村發放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134.8萬元,設立總額8000萬元的小崗村“興農貸”風險補償基金,幫助40戶農戶解決了融資難題。
周群之介紹,在“三權分置”改革后,小崗村還進行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村宅基地制度等多項改革,改革的綜合效應持續釋放,連續5年為全體村民發放分紅,實現了從“戶戶分田包地”到“人人持股分紅”的轉變。
風穿過“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門樓,吹拂在小崗村整齊的田野上。從“紅手印”到“紅本子”,這片土地上的改革步伐從未息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