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浙江省桐鄉市以強村富民項目建設為抓手,推進五大共富體建設,探索強村富民發展路徑,大步邁向共同富裕。2021年,桐鄉市村集體經濟總收入14.11億元,經營性收入3.08億元,實現農戶分紅2295.37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709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56︰1。
一、打造鄉村產業共富體,提升發展能級
結合現代高效農業發展,創新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有機融合新模式,推進“片區組團”發展,村域資源統一規劃布局、統一經營管理服務,實現資源共享,形成發展合力,在促進農業產業發展中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如石門鎮利用稻米產業優勢,由春麗橋村聯合陸家莊村、顏井橋村等9個村成立石門灣糧油農機發展有限公司,流轉土地13000多畝,整合全鎮糧食生產資源,抱團發展優質稻米產業,形成了“小農戶+公司+聯合社”運作模式,每年可創收150萬元以上。崇福鎮留良村成立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發展特色果蔬產業,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推進農業提質增效,增加農民收入,壯大村集體經濟。
二、打造鄉村物業共富體,穩定發展根基
各鎮(街道)依托本地傳統特色產業基礎雄厚的優勢,以聯合體經營方式運作,通過開發建造標準廠房、商業店鋪、農貿市場、民工公寓等二產及三產用房,積極拓展增收渠道,實現村級集體經濟跨村發展。如2017年建設的首個市級飛地抱團項目,依托濮院鎮毛衫產業,由30個經濟重點扶持村聯合2個經濟強村共同成立桐鄉市強村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建造濮院聚晟創業園,招引毛衫企業入駐生產,每年可增加村級經營性收入1030萬元。洲泉鎮青石村成立桐鄉市青城置業有限公司,依托洲泉鎮青石皮鞋及服裝產業,出租青石村中小企業創業園中的廠房,每年可增加村級經營性收入60萬元。開發區(高橋街道)22個村通過成立桐鄉市高橋強村投資有限公司,抱團投資建設互聯網同創大樓,依托開發區工業產業優勢,為區內各企業員工提供員工住宿租賃服務,每年可增加村集體經營性收入440萬元。
三、打造鄉村服務共富體,拓寬發展路徑
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城市品質提升等需求,積極統籌政府資源,拓展村級服務功能,組建多種形式的經營服務公司,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管理服務有償經營等方式,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從“給資金”向“給資源”轉變,實現村級服務與增收同進。如石門鎮顏井橋村于2018年聯合該鎮其他5個村成立桐鄉維創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吸納村民當員工,提供物業管理、道路保潔等服務,鎮村環境不斷提升,村級集體經濟日益壯大,村民收入年年增加,如今已擴大到10個村參與,維創物業年產值已達2000余萬元。烏鎮鎮緊緊抓住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會址、美麗桐鄉建設等契機,積極引導17個行政村抱團成立綠化工程、市政工程和電力工程等6家經營性公司,優化經營服務,規范經營監管,2021年經營利潤達到600余萬元。
四、打造鄉村經營共富體,提升發展質量
鼓勵各村鎮整合各類政策、項目和資金,建立村集體股本,通過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等市場化手段,參與收益分配,增加村集體收入。村集體通過獨資或與社會資本合作,對村莊人、財、物、地、技、產、景、文等三農資源統籌規劃、配置、組合、營銷,將村莊品牌化,做好做精旅游度假、農耕體驗、鄉村民宿等新型業態,提升農村價值、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如屠甸鎮匯豐村利用美麗鄉村精品線資源成立豐昱生態旅游有限公司,以“農文旅融合”為路徑,打造康馨文化園、匯豐產業街、婚紗攝影基地三大經濟增長點,推動鄉村生態旅游資源實現商業價值變現,僅康馨文化園門票收入年均150萬元,帶動周邊農家樂收入70萬元,村民收入節節高。
五、打造鄉村土地共富體,激活發展潛能
土地是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最主要的資源。堅持土地節約集約利用,通過“退散進集”、土地綜合整治等工作,持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盤活提升村級資產、資金、資源,實現村級資本良性健康發展。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與低收入農戶共同出資,將低收入農戶的承包地以“互換并塊”的方式實現集中連片,建設現代高效農業“共富大棚”項目,同時優先吸納低收入農戶就近就業。低收入農戶以此獲得土地租金、入股股金和就業薪金等收入,實現“一地三金”穩定增收。如崇福鎮聯豐村建設20畝連棟大棚,總投資約120萬元,建成后出租給蔬菜種植戶,預計每戶低收入農戶每年可增加“一地三金”3800元以上。第二個市級抱團項目中30個村以3畝建設用地指標入股,每年分紅30萬元。鳳鳴街道整合聯莊村等7個行政村“退散進集”補償資金1000萬元,在靈安工業區雙創園購置標準廠房,由街道工業園區統籌出租,實現了村級集體閑置資金保值增值。洲泉鎮引導區域內7個村投資建設“雙創”中心,其中岑山村以留用地指標補償費730萬元入股,每年可分紅58.4萬元,后塘村組織375農戶以土地補償費168.75萬元入股,農民每年每戶可分紅1000余元。
(作者單位:浙江省桐鄉市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