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陜西省志丹縣持續深化“三變改革”,全面加大村集體經濟建設力度,探索形成了“1551”發展模式,即:每村1座百噸冷庫、50畝果園、50萬元互助資金、1個千頭豬場,全縣109個村集體實現了果庫、果園、互助資金、千頭豬場“全覆蓋”。2020年全縣村集體總收入達到1960萬元,其中3個村達到100萬元、7個村達到50萬元。
聚焦“三個選項”,精心謀劃布局。該縣以大產業布局集體經濟、以集體經濟帶動全產業鏈發展,全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一是把蘋果產業作為必選題。要求每村集體果園不少于50畝,其中掛果果園不少于10畝,推進集體經濟與優勢產業同步發展、同步壯大。全縣村集體果園達到1.1萬畝。二是把特色種養作為輔助項。通過以獎代補支持村集體流轉土地,發展特色雜糧種植和生豬、湖羊、中蜂等特色養殖。全縣95個村至少發展了兩項集體產業。三是把三產融合作為新方向。以服務產業、村企合一、農旅融合為導向,支持發展技術服務、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等新業態,打造了集紅色旅游、觀光農業、民俗體驗為一體的7個田園綜合體。
推廣“三大模式”,深挖潛力提效。志丹縣以改革破局,因村分類施策,提升村集體收益。一是推廣資源盤活模式。16個村將閑置村部等集體資產出租,每年財產性收入達到400余萬元。二是推廣飛地經濟模式。采取強村帶弱村的方式合作共建、聯合經營、抱團發展。8個村以勞務、資金等要素入股,聯合建起了千頭豬場。三是推廣村企合作模式。引進了陜果、新希望、東方希望等農業龍頭企業,建起2萬畝產業扶貧示范基地,28個村通過土地、果園等資產入股共享產業發展紅利;14個村采取訂單的方式與企業合作養豬,每村每年創收近30萬元。
建立“三項機制”,立起規矩嚴管。堅持有機構管理、有制度管事、有利益驅動,全面推進村集體經濟規范發展。一是建立政經分離機制。建立章程制度,明確管理主體、成員權限和利益分配辦法,建立集體議事、民事民管機制,真正讓村民成為管理經營的主體。二是建立日常監管機制。選取農戶代表、黨員、離退休老干部組成監事會,監督資金投入、利益分配;落實縣農經站、鄉鎮財政所指導合作組織建制度、建臺賬,推進規范化管理;嚴格實行賬務季度公開、年度審計,保障集體組織成員知曉權。三是建立獎勵調動機制。縣財政每年列支村集體經濟管理人員專項補助資金,對收入在100萬元以上的村,村干部工資增加到5萬元;對收入在50萬元以上的村每年獎補5萬元,明確50%用于管理人員獎勵。
筑牢“三重保障”,聚集要素支撐。志丹縣從組織、政策、服務三個關鍵要素入手,強力支持。一是強化組織引領。推行縣鎮村“三級書記”親自抓、黨政協同、部門聯動工作機制。在村“兩委”換屆中,對自我發展果園不足50畝的人選不予提名,上屆任期內村集體果園達到100畝以上的破格提名,有效提升了村“兩委”抓產業、謀發展的能力。二是強化政策支撐。制定了《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十條措施》《推動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一攬子政策;每年列支1000萬元支持村集體流轉土地進行適度規模經營;列支1000萬元用于貸款貼息,注入互助資金4600萬元,有效解決了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
三是強化服務保障。選派200多名干部到村協助工作;每個部門每年投入不少于5萬元,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
(中共陜西省志丹縣委、縣人民政府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