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大余縣打造以“時間換積分,積分換服務”的“時間銀行”積分模式,以“時間幣”為橋梁,連接積分與時間,在全縣通存通兌互換服務時間與志愿服務。通過“時間銀行”,引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農民群眾的行為準則和自覺意識,形成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新風尚,助推鄉村善治。
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地處贛、粵、湘三省交匯處,面積1368平方公里,轄11個鄉(鎮)、120個村(社區),總人口31萬人。近年來,大余縣針對創新基層治理方式、引導多元主體參與、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和弱項,緊緊抓住全國首批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機遇,創新“時間銀行”積分制新模式,以“時間幣”為橋梁,在全縣通存通兌互換服務時間與志愿服務,“時間換積分,積分換服務”,培育積極公民,厚植善治土壤,著力構建鄉村善治新格局。
一、激發活力,“時間銀行”壓茬推進
大余縣通過黨委領導、政府引導、村民自治推進“時間銀行”,破解村民主體缺位、農村基層治理缺抓手等問題。一是注重黨委領導。堅持各級黨委對“時間銀行”推進工作的全方位領導,黨員干部以身作則帶頭參與“時間銀行”,發揮了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進一步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強化了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領導地位。二是注重廣泛宣傳。通過召開村民代表會議、戶主會,發放宣傳手冊,利用村務公開微信群、喇叭廣播,創新結合“村村一臺戲”文藝演出等多種形式,把“時間銀行”運行內容講明、講透、講徹底,消除群眾思想和行動上的疑慮,做到人人知曉銀行、人人明白內容、人人參與其中。三是注重村民自治。通過讓農民群眾參與“時間銀行”制度內容、評分標準、運行程序等環節的商定,廣泛征求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強化村民主人翁意識,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的能力,實現精神文明的水平提升。
二、定性定量,“時間銀行”明德育人
以“時間換積分,積分換服務”的方式激勵群眾參與鄉村治理基層自治,打造“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服務新模式。一是在細則制訂上下功夫。積極征求村民、老黨員、老干部等多方意見,完善積分細則,對“積美、積孝、積善、積信、積勤、積儉、積學”7個方面進行量化,讓細則更具可操作性,與村民形成了良好的互動氛圍,激勵村民崇尚文明行為,如制訂細則“為本村單身青年牽線做媒成功計20分/起”。以滿足村民服務需求為導向,制訂包括“家政服務、維修保養、農業服務、公共服務”4方面的服務選項;根據實際服務時長,設定時間與服務的兌換標準,通過服務時間與服務的互換,將公德行為內化為習慣,實現“你為我出力,我為你盡心”的良性循環。二是在積分和時間的互通互換上下功夫。每個家庭可在“時間銀行”辦理一本“儲蓄存折”,農戶通過積分可定期到“積分超市”兌換物資;農戶或志愿者通過向有需求的村民提供服務獲取時間,存入“時間銀行”,存入的時間可在自己需要幫助時用于兌換志愿服務或捐贈給需要幫助的儲戶。每名儲戶有基礎分100分,超出100分的積分可按每10分轉換成1個時間幣存入“時間銀行”;儲戶存入的服務時間1小時等于1個時間幣,時間幣可兌換物質或服務;時間幣不夠的儲戶在支取服務時可向“時間銀行”貸款。以“時間幣”為橋梁連接積分與時間,通存通兌,家庭積分以“時間存儲”開展互助新模式,有效節約村級積分兌換物質的開支,進一步推動了村民以德行換德行的良好氛圍建設。
三、打破局限,“時間銀行”開拓創新
大余縣與時俱進,不斷打破地域壁壘、激勵局限,連接線上線下,重新定義服務范圍,推動“時間銀行”提檔升級。一是全縣推行,打破地域局限。在新城鎮水南村等21個試點村“時間銀行”建設的基礎上,在11個鄉鎮全面推行“時間銀行”建設工作。存入“時間銀行”的時間可在全縣的“時間銀行”支取服務,做到全縣統一品牌,各村以支行形式運行,實現了跨區域辦理、就近能辦的目標。二是政策反哺,打破激勵局限。打破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的局限,通過每年度開展儲戶“評優評星”活動,實施“三獎”(精神激勵獎、物質激勵獎、優先禮遇獎)政策反哺,進一步樹立“好人好報、德行天下”的價值導向。例如邀請星級家庭參加有關重大活動;每年安排星級家庭免費檢驗;星級家庭成員可在縣內景區享受免門票參觀瀏覽的待遇。三是智能助力,打破線下局限。搭建“時間銀行”數字平臺,縣、鎮、村三級建立管理賬號,將“積分儲蓄存折”轉換成電子存折,在電腦端平臺上進行積分兌換、積分登記、積分統計、積分歸檔,實現全村積分情況皆知,構建廣覆蓋、快響應、速登記的管理體系。村民可登錄“大余時間銀行”微信小程序,隨時隨地使用積分上報、服務需求發布、志愿服務“接單”等功能,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四是工作結合,打破常規局限。堅持“時間銀行”與重點工作有機結合,將群眾參與宅基地制度改革工作、春耕生產工作、應征入伍工作等納入積分獎勵內容,將森林防火宣傳、疫情防控、人居環境整治等納入志愿服務內容,聯通多個領域,實現各項工作互進互促。
四、規范護航,“時間銀行”行穩致遠
大余縣通過設立機構、建章立制、健全激勵體系,程序化、制度化、有效化推進“時間銀行”建設。一是成立“一組一會一場所”。成立鎮級“時間銀行”積分制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推進轄區村級“時間銀行”建設;成立村級積分評議委員會,每月對所有上報或線下記錄的“七積”積分和志愿服務時間進行評議審核,并推舉季度“優秀家庭”和年度“星級家庭”;成立積分超市,統一標識、標牌,落實線下兌換網點,確保“時間銀行”正常運行。二是建立完善“1+2+3”制度。健全人員管理制度,明確積分超市工作職責,搭建專業志愿服務人才庫,為“時間銀行”提供人才保障;健全積分超市物資接收制度、積分超市物資兌換制度兩項制度,確保“積分超市”物資豐富,進出平衡;制定積分使用管理辦法、積分兌換辦法、積分獎勵辦法3項辦法,確保物資兌換和時間兌換公平、公正、公開。三是推行“3榜積分”。以月積分為依據,分別對積分排名前列的家庭通過紅榜公示;對積分排名靠后的家庭通過黑榜進行曝光,并確定專人進行重點對接幫教;以年度積分為依據,對各村年度積分榜總積分、總服務時間排名前三的家庭進行獎勵。讓村民在紅黑榜和年度積分榜中體會榮辱感,達到警示村民的作用,調動村民參與“時間銀行”的積極性。
大余縣自推行“時間銀行”以來,農村志愿服務隊伍不斷壯大,農村鄰里互助氛圍良好,矛盾糾紛事件連年下降,涌現了一批道德模范,基層社會更加和諧文明。僅2021年8月,時間銀行各支行共計開展322次,1411人次志愿者服務活動,獲得4156個時間幣,涉及上戶宣傳疫情防控,送老人到衛生院接種疫苗、開展環境整治、捐資助學等志愿活動,有效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和對鄉村工作的滿意度。
(本文系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