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把小農戶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既是重大的理論創新,也是務實的實踐要求,體現了黨中央對我國國情農情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農村社會發生巨大變化,但是相對落后的農業生產生活方式仍然存在。牢牢把握住實施振興鄉村戰略的重要契機,推進河北省張家口市農業農村發展,使小農戶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全市小農戶生產基本特點
小農戶面臨的發展條件不利。一是土地經營規模小、碎片化問題嚴重。據統計,張家口市農業總戶數131萬,農業總人口346萬,耕地面積1212萬畝,戶均耕地面積9.25畝,農戶人均耕地面積3.5畝;承包到戶的耕地面積為1028萬畝,戶均承包地面積7.8畝,農戶人均承包地面積3畝。全市經營耕地面積10畝以下的農戶數87.6萬戶,占總農戶數的66.9%;經營耕地面積10~30畝的農戶數32.2萬戶,占總農戶數的24.6%;經營耕地50畝以上的農戶數為3.4萬戶,而全省50畝以上規模經營的農戶數為14.8萬戶,占全省的23%。張家口市分壩上高原和壩下低中山盆地兩種地形,壩上4縣地勢遼闊,戶均耕地面積約17畝,而壩下地區戶均耕地面積約6畝。受地理自然條件影響,張家口市壩下地區土地規模經營面積小,多呈碎片化經營,而壩上部分深度貧困地區多為典型的鹽堿地和沙化地。張家口市小農戶生產發展受地理自然條件影響較大,在推進小農戶和農業現代化發展有機銜接中應強調分類施策,因地制宜。二是農村勞動力老齡化、“空心村”問題普遍存在。據統計,全市農村匯總勞動力數約195萬人,占農業總人口的56%,其中從事家庭經營的約120萬人。外出務工勞動力74.7萬人,其中有57.5萬人屬于常年外出務工,多數為農村青壯年。張家口市大部分地區小農戶勞動生產率偏低,文化水平、科技素養相對較差,先進農業生產技術普及率較低,融資、信息、市場銷售等渠道不暢通。三是農村地區生產要素發展不平衡。工農不平衡、城鄉不協調等問題沒有根本解決,土地、高素質勞動力、資金、技術等優質資源大量流向工業和城市,導致小農戶生產發展缺錢、缺人。在農村地區公共服務體系從無到有,但實現城鄉在醫療、衛生、教育等公共服務方面的均等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生產要素發展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著小農戶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銜接。
小農戶面臨的發展機會不多。一是小農戶對現代農業發展機會把握能力較弱。當前,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我國農村地區產業結構不斷得到調整優化,農業新興產業發展方興未艾。但面對農村新的發展機會,張家口市小農戶往往因家庭資源稟賦差,且運用現代生產技術、信息手段、金融服務的先天能力不強等原因,難以把握市場機遇。如農產品加工和流通環節大多由工商資本主導,與小農戶只是簡單的買賣或雇傭關系,小農戶得不到更多的產業鏈增值收益。二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小農戶帶動能力不強。近幾年,張家口市大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開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培育計劃,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但目前多數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小農戶的帶動能力較弱,農業項目輻射能力和精準度不夠,使得小農戶的參與度、積極性不高,難以分享農業現代化發展帶來的紅利。
推進小農戶和農業現代化發展有機銜接的建議措施
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小農戶生產。一是要加強組織銜接。創新推廣多種模式的聯合與合作,充分發揮政府、農業產業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科研院校、龍頭企業、金融機構等組織力量,建立“政府+科技+金融+公司+農民合作社+小農戶”的新興合作經營模式,統一流轉土地,建設基礎設施,引入種養品種,加強技術指導、品牌打造,擴大加工銷售,以務工、入股為紐帶與農戶建立利益聯結關系,把小農戶嵌入到產業鏈條各個環節,讓農戶分享產業收益。二是加強技術銜接。鼓勵科技下鄉,鼓勵推廣“科研院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小農戶”模式,以科研院校為技術依托,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對接平臺,實施技術指導和精準幫扶,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土地、訂單、股份為紐帶與周邊小農戶建立聯系,讓小農戶獲得技術帶來的更多收益,從產業結構調整中收益。三是加強市場銜接。利用東西部扶貧協作機制和特色小鎮建設、“一村一品”強村富民工程等政策契機,引導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區域農戶依托片區資源優勢,發展鄉村旅游、推介特色農產品、開展品牌營銷。打通與京津等地的市場溝通,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組織生產,集中統一加工銷售,利用電子商務等手段拓寬農戶增收渠道,增強農產品的議價能力,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給小農戶更多現代農業發展成果。
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一是要發揮政府主導功能。政府是公益性、基礎性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主要提供者,縣鄉等相關部門可以嘗試建立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建設完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和田間道路、開展農業技術培訓、推廣農機作業服務等。積極探索通過政府購買的方式引導社會力量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張家口市大部分農村田間路系、水系等條件較差,達不到完全機械化的要求,因此各級政府部門,尤其是有條件的縣(區)可以整合各類土地整治項目,開展宜機化改造。二是要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各類主體,能夠以經營性或者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農業生產主體提供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三是發揮村集體的主體力量。村集體作為農村的基層組織,能夠更加有效地實現對全村農民的組織整合,集中力量辦大事。加強對村“兩委”干部的培訓和指導,在政策和資金上引導支持有條件的村集體開展社會化服務。
深化農村改革,完善財政支農政策。一是要深化農村改革,讓小農戶共享改革紅利。當前張家口市農村承包地確權工作已基本完成,要探索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積極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利用好改革成果,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小農戶更多地分享產權制度改革的紅利,成為改革的參與者、受益者。二是發揮農業補貼的導向作用。“基在農業、利在農民、惠在農村”,要進一步完善農業補貼政策,通過重點扶持帶動小農戶發展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財政補貼更多更廣惠及農民群眾特別是小農戶。如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股份合作、訂單農業、利潤返還等方式與小農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處于產業鏈低端的小農戶也能分享財政支農的政策紅利。
(作者單位:河北省張家口市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