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溧陽市扎實推進百姓議事堂、如意小食堂、文化小禮堂、幼童小學堂、道德講堂和“心愿樹”愛心工作站“五堂一站”建設, 聚焦“微民生”工程,從保障農村弱勢群體權益入手,切實回應群眾期盼和需求,有效解決了農村社會組織發展不足、社會動員能力和社會資源有限等方面的問題,切實提升了鄉村治理效能。
溧陽市地處蘇浙皖三省交界,面積1535平方公里,轄9個鎮、3個街道,有173個行政村、54個社區,總人口78.51萬人。近年來,溧陽市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下沉到農村基層,針對村民協商議事難、養老就餐難、文化供給難、弱勢群眾關愛難等熱點難點問題,系統推進百姓議事堂、如意小食堂、文化小禮堂、幼童小學堂、道德講堂和“心愿樹”愛心工作站“五堂一站”建設,統籌實施“微民生”工程,為農民群眾提供個性化服務。
創設百姓議事堂,完善基層自治機制
充分發揮村黨組織“把握方向、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作用,選聘村民信賴、在農村有一定威望的人士組成“百姓議事堂”,由村黨支部書記擔任議事堂聯絡員,負責組織、協調、記錄等工作,并將法官、檢察官、警官和律師“三官一律”資源同步下沉,采取“聞名聲”“解民憂”“議村務”“促新風”的方式,調處矛盾糾紛、收集社情民意、開展議事協商,營造文明鄉風。推進百姓議事堂制度建設,建立規范的交流培訓、工作記錄、限時辦結、跟蹤反饋機制,實行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評,有效激發了村民自治活力。
目前,已建成市、鎮、村三級百姓議事堂231家,設立理事3508名,實現了三級網絡全覆蓋。2020 年,精心打造和推廣使用“智慧百姓議事堂”微信小程序,提供“菜單式”“預約式”“線上云”等服務,把百姓議事堂建到群眾身邊,將相關法規政策、理事等信息公開透明化,以“智治”推動村級百姓議事堂常態化、高水平運行。
建造如意小食堂,破解養老就餐難題
為切實解決老年人,特別是空巢老人的“吃飯難”問題,將如意小食堂建設列入民生實事工程,充分利用政府、集體閑置資產或新建場地,鼓勵企業、社會團體、個人積極參與,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務,創新“舌尖養老”模式。對于60歲以上的老人,每頓按8元的標準配菜,個人付6元,另外2元由政府補貼。
老人們在如意小食堂不僅可以享受到營養均衡的飯菜,飯后還可以聊天、打牌、休息。食堂還定期開展中秋送月餅、端午送粽子、重陽送糕點、愛心生日宴、愛心年夜飯等系列特色活動,讓老人們感受到快樂、愜意和溫暖。全市已建成如意小食堂25家,優質便利的助餐服務已覆蓋老年人1.2萬余名,基本實現鄉鎮全覆蓋。
部分鄉村充分利用如意小食堂,將其作為移風易俗、簡辦“紅白事”的場所。從2019年起,如意小食堂成為全面推廣“餐前十分鐘”理論宣講的陣地。“餐前十分鐘”理論宣講內容涵蓋農村改革、民生保障、致富興業、生態環保、文化服務等相關政策,有效拓展延伸了鄉村治理的宣講陣地。
搭建文化小禮堂,充實百姓“精神糧倉”
將文化小禮堂建設作為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完善農村公共治理體系的重要舉措。通過“文化惠民”“文化樂民”,采取盤活存量、調整置換、集中利用等方式,與非遺傳承基地、村史陳列室等特色場所相結合,全市建成星級文化小禮堂157個。小禮堂推出文體項目菜單式服務,實現群眾文化需求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精準對接,打通了公共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在節目建設上,全市以村為單位組建廣場舞、太極拳、功夫扇等1000 余支巾幗健身團隊,同時將村規民約、廉政文化以及反對鋪張浪費、婚喪大操大辦等新時代文明新風融入各種文藝活動,常態化開展演練競賽、文藝匯演,推動群眾生活煥發新風貌。近年來,文化小禮堂舉辦“文化零距離”八大系列124項活動,“春到禮堂 · 福滿家園”活動500 多項,制訂文化服務項目245項,極大地豐富了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舉辦道德講堂,營造善治良好氛圍
將道德講堂作為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的重要載體,以“愛、敬、誠、善”為主題,按照“唱歌曲、學模范、誦經典、發善心、送吉祥”5個環節,堅持“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講自己事,身邊事教身邊人”。大力挖掘和宣傳身邊發生的善行義舉、好人好事,把“大主題” 做成“小切口”,用“小故事”講述“大道理”,著力打造時間短、空間小的 “微道德講堂”,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其中。
同時,激活農村各類志愿力量,推動市鎮兩級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村“兩委”在職黨員帶頭宣講,鼓勵農村退休干部、退休教師、“百姓名嘴”、返鄉創業人士、文化能人以及先進模范人物等積極參與,打造一支有活力、有戰斗力的宣講隊伍。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楊建琴、全國“誠信之星”丁山華、“中國好人”繆小福等道德典型人物多次走進道德講堂,講述模范故事,感化身邊群眾。目前,全市建成各級各類道德講堂426個,受眾近8萬人。
開設幼童小學堂,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溧陽是建筑之鄉,人員流動頻繁,外來務工人員和農村留守兒童較多。為促進學前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讓每個孩子在家門口就能接受公平、高質量的教育,溧陽決定開設幼童小學堂。幼童小學堂按“1萬左右常住人口設置1所”原則布局。近3年,市財政投入2.75億元,新建、改建幼童小學堂72個。幼童小學堂采取集團化運營方式,完善師資力量配備,對經濟困難家庭的子女每人每年資助3000 元。幼童小學堂還依托鄉村復興少年宮、文化服務中心等教育陣地,整合社會優質資源和公共服務平臺,廣泛開展“八禮四儀”教育、“童”字系列美育活動、勞動和社會實踐教育等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活動。幼童小學堂開設青少年能力素質訓練營、父母微課堂、守護“星星的孩子”三大主題項目課程,在新媒體平臺同步發布課程信息,方便學生、家長按需參加。
建立“心愿樹”愛心工作站,共建助殘幫困體系
建立“心愿樹”愛心工作站,以“情感慈善”的創新理念補充和延伸政府及社會救助功能,用社會的不拋棄喚醒個體的不放棄,用完成心愿的方式讓受助者有尊嚴地接受幫助。工作站建有嚴密的基層網絡,每個村(社區) 的愛心信息員以志愿者身份通過上門走訪、網絡調查等多種形式了解困難群眾需求。開通線下、線上心愿遞交申請渠道,并對心愿進行分類篩選、匯總、上報。工作站搭建愛心超市、作坊、服裝店、食堂、書畫室5個平臺,與機關事業單位、企業、社會組織等結成愛心共建單位,提供生活物資、致富技能、文化活動等多種資源支持,為弱勢群體提供量身定制的救助服務。打造“大年初一走親戚”“愛心承諾書”“愛心生日檔案”“愛心年夜飯”四大志愿服務品牌,為困難群眾提供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幫扶。目前,“心愿樹”實現全市12個鎮(街道)全覆蓋。“點亮心愿樹,微愛滿溧陽”已成為鄉村治理中的一道美麗風景。工作站先后獲得江蘇省志愿服務金獎項目、江蘇省“殘疾人之家”等榮譽。
溧陽市“五堂一站”建設創新了鄉村治理和民生服務機制模式,秉承“普惠化、均衡化、精準化”理念,實實在在地解決了民生難題,提升了幸福指數,贏得了百姓贊譽。
(本文系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