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州省湄潭縣通過探索建立“黔北民居”設計、審批、施工、驗收、使用、流轉等全過程管理機制,不僅破解了農村建房“規劃統籌不足”“風貌管控不到位”“違法占地違規建設”等問題,而且推動完善農房功能,加快農房和村莊建設現代化,提高農民居住品質,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增強了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編制黔北民居地方標準
確定建設規范。歷史上,黔北地區修建房屋的最大特點是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環境,房屋修建皆依山傍水,木結構的建筑均以穿斗式為主。一些殷實人家會考慮防匪防盜的因素,將房屋修建為三合院或四合院。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磚混結構逐漸代替木結構。在鄉村建設中,農民修建磚混結構房屋時,仍習慣把傳統民居的部分元素融入其中,但由于缺乏統一的建設標準,存在民居建設雜亂無序、房屋外形風格迥異等問題。湄潭縣通過組織民間建筑師、專業設計師對全縣民居進行認真考察、探究,根據縣域鄉村面貌,結合傳統民居的風格,按照現有建筑材料,最終確定“小青瓦、坡屋面、穿斗枋、轉角樓、雕花窗、三合院、白粉墻”作為黔北風格的民居建設規范,推進農村房屋改造和人居環境建設。
編制地方標準。2015年10月,湄潭縣組織技術人員在對全縣各地民居實地調查的基礎上,編寫了《黔北風格的民居》。在遵義市文明辦、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等部門的指導下,通過聘請有一定古建筑知識、民間文化知識的人員和民間建筑師組成編制團隊,實地察看本地代表性傳統民居屋面、木構架、穿斗枋、門窗等,走訪傳統修建工匠上百人,并廣泛收集和聽取各相關部門和人士的意見和建議,運用標準化的手段,編制完成貴州省地方標準《黔北民居》(DB52/T1156-2017),經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定后對外公布。《黔北民居》地方標準的出臺,規范了黔北民居風格、固化了“七元素”,傳承了黔北地域文化,彰顯了黔北人民智慧,亦是弘揚地方傳統文化,留住鄉愁的舉措。
嚴格黔北民居設計規劃
精心設計。依據黔北風格的民居建設規范,縣住建局組織專業設計單位組成技術攻關團隊,按照黔北民居七大核心元素,對黔北民居房屋面積及戶型、結構與施工、維修加固技術要點、常見質量安全技術問題等統一進行規范、梳理和設計新黔北民居。設計過程中,特別考慮統籌主房、輔房、院落等功能,精心調配空間布局,滿足生產工具存放及其他需求。同時為適應村民現代生活需要,把寢居分離、食寢分離和凈污分離作為重點設計內容。新建農房要同步設計衛生廁所,推行水沖式廁所入室。設計明確新建農房的地基基礎、結構形式、墻體厚度、建筑構造等要適應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建筑施工條件,滿足質量安全要求。最終,設計出20余套不同類型建房圖紙,統一編印為《黔北民居構造標準圖集》《“四在農家·美麗鄉村”黔北民居范例圖集》。
納入村莊規劃。按“一圖一表一說明”村莊規劃編制管理的要求,建立了國土規劃部門統籌協調、相關部門參加、村委會主導、群眾廣泛參與的鄉村規劃編制機制。2017年編制完成《湄潭縣縣域鄉村建設規劃》,將578個農村居民點劃分為重點型、普及型兩大類進行分類指導,實現了村莊規劃全覆蓋。按照黔北民居七大核心元素,設計了20余套建房圖紙供群眾選用,著力打造“依山傍水、村莊城鎮、自然村寨”三種村莊模式,突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理念,實現美麗鄉村本土化、鄉土味。通過規劃引領,涌現出田家溝、七彩部落、偏巖塘等一批看有形象、學有榜樣的美麗鄉村示范點。其中,田家溝被譽為“中國新農村建設的封面”。
強化黔北民居建設管控
確保按圖建造。出臺《湄潭縣農村宅基地及房屋建設管理辦法》,建立農村房屋設計、審批、施工、驗收、使用等全過程管理制度。由鎮農村宅基地專用窗口負責提供不同類型黔北民居戶型設計方案及建筑風貌方案圖冊,在便民服務窗口展示,引導農戶選擇黔北民居設計圖冊進行建設。
管住建筑工匠。縣住建局每年組織建筑工匠培訓,重點對《黔北民居建造施工技術導則》《黔北民居構造標準圖集》等進行講解,要求農戶自建住房需選擇培訓合格的建筑工匠或具備資質的施工單位,并簽訂施工合同。同時要求施工單位或建筑工匠嚴格按黔北民居戶型設計方案建設。村鎮建設服務中心負責建筑面積、高度、風貌、色彩以及采光、通風等要素審查,指導農戶與承建人簽訂施工合同,加強農村住房質量、建筑工匠、施工安全等的監督管理工作。
明確控制標準。通過統一制定村莊規劃的“說明書”,確定鄉村供水、污水和垃圾治理、道路、電力、通訊、防災等設施的用地位置、規模和建設標準,又依據農民生活圈配置確定教育、醫療、商業等公共服務設施標準。特別是在農房建設上,堅持“一戶一宅”,嚴格宅基地審批管理,戶均建筑面積不超過300平方米,以低層為主,局部地區不超過3層。
明確管控責任。明確規定農戶申請宅基地時,必須選定黔北民居戶型房屋設計圖。農戶獲得審批后,要向村集體經濟組織作出書面承諾,嚴格按照批準的用地面積、規劃設計、風格風貌等進行建設。農戶未按所選的黔北民居戶型房屋設計圖紙和效果圖施工的,由鎮人民政府責令停止建設、限期改正。不符合建筑風貌管控要求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不得出具《農村宅基地用地和建房驗收意見》等,堅守和傳承黔北民居七大元素,確保美麗鄉村標準規范、特色鮮明、有章可循。
改善黔北民居周邊環境
制定整治實施方案。制定《湄潭縣整縣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施方案》,按照“先調查、組公示、村匯總、鎮(街道)審核”的原則,將未實施“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且人居環境較差的村寨全部納入實施整治,同時對住房不安全、居住環境差的散居農戶也一并納入實施整治范圍。重點集中解決住房安全、庭院整潔、進出通暢、環境臟亂差、廚房衛生整潔、人畜分離、如廁方便、人畜飲水安全等問題,集中實施污水、垃圾處理。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堅持“修補修復,完善提升”整治原則,重點突出“七改一增兩處理”整治要求,加快推進改房、改院、改路、改圈、改廚、改廁、改水與增綠及污水處理、垃圾處理項目建設。徹底消除農村柴草亂垛、糞土亂堆、垃圾亂倒、污水亂潑、畜禽亂跑的“五亂”現象,確保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無遺漏、全覆蓋。目前已整治村莊820個,累計新(改)建黔北民居70000戶,已完成廚房改造18707戶、畜圈改造6425戶、廁所改造16213戶、庭院硬化85.93萬平方米,建設串寨路1881577平方米,修進寨路167.8公里,全縣農村居住條件改善率達70%。
以獎代補引導。出臺以獎代補的優惠政策,從建設資金和技術等方面大力支持具有黔北傳統文化特色的新民居建設,鼓勵農民修建黔北民居。“黔北民居”建設分新建和“穿衣戴帽”式改造兩種形式。縣政府在貸款、辦建房手續方面出臺了一些優惠政策,即農民按照提供的黔北民居圖紙建設的房屋,每棟補助建房費7000元,舊房改造每棟補助3000元。凡需建房農戶,縣住建局無償提供房屋建設圖紙和建設單位資質審核、建筑材料質量鑒定、建筑施工監管等服務。施工期間,縣住建局派技術員現場指導,自然資源、房產管理、林業等手續按照規定,由鎮(街道)協調辦理,且免收除耕地占用稅以外的任何費用。
提升黔北民居居住品質
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鼓勵村莊公共活動場所實現綜合利用,室外公共場所可兼做集市、文體活動、農作物晾曬與停車等用途。村莊道路及其他基礎設施應滿足村民的生產生活需求,村內道路應整潔通暢。積極推動寬帶、通訊、廣電等進村入戶。農村電網改造率達100%,實現100%行政村通光纖網絡,移動通信覆蓋率達95%。
推進供水入民居。提高農村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實現供水入民居。因地制宜改善供水條件,依據給水規模合理確定供水模式、給水水壓、管材管件等。保證鄉村水源地的清潔安全,將靠近城鎮的村莊納入城鎮供水體系。
做好生活污水處理。采用小型化、生態化、分散化的污水處理模式和處理工藝,合理確定排放標準,推動農村生活污水就近就地資源化利用。居住分散的村莊以衛生廁所改造為重點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鼓勵采用戶用污水處理方式。規模較大、人口較集中的村莊采用村集中處理方式。目前已新建村級衛生廁所86座,建成污水處理系統76套。
倡導垃圾分類處理。建立村莊保潔制度,確保村村有保潔。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以生活垃圾分類為抓手,推動農村生活垃圾源頭減量,變廢為寶。優化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方法,可回收物利用或出售、有機垃圾就地漚肥、有毒有害垃圾規范處置、其他垃圾進入收運處置體系。目前已完成70個行政村垃圾收運配套設施建設。
推動農村用能革新。引導農戶減少低質燃煤、秸稈、薪柴直接燃燒等傳統能源使用,鼓勵使用電力、沼氣、燃氣等清潔能源。推廣應用沼氣、太陽能光熱等技術和產品,推動村民日常照明、炊事、采暖制冷等用能向綠色低碳轉型。支持建設安全可靠的鄉村儲氣罐站和微管網供氣系統,推進燃氣下鄉。
鼓勵發展民宿。出臺《湄潭縣宅基地“三權分置”辦法》《湄潭縣農村宅基地及農房使用權流轉管理辦法》等,鼓勵利用農村閑置宅基地和農房,發展鄉村民宿、創意辦公、電子商務、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農村新產業新業態。魚泉街道新石居由于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陸續有本地村民利用農房開辦農家樂,外來投資者也租用部分村民農房開設鄉村民宿,鄉村旅游發展勢頭良好。目前已有農家樂57家,鄉村民宿20余家,床位達到400多個,每年游客接近10萬人次,有力促進了鄉村旅游健康發展,也為當地群眾增加了財產性收入來源。
(作者單位:貴州省湄潭縣委辦公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