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新冠疫情初期,恰逢春耕春播的關鍵時點,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挺身而出,在耕、種、防、收等環節為小農戶提供專業化生產服務,減少了農民聚集,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為搶抓農時、助力糧食豐收發揮了重要作用。實踐證明,農業社會化服務是增強糧食生產能力、將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的重要途徑,是轉變糧食生產方式、構建現代糧食生產體系、有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性舉措。
糧食生產向規模要效益,服務集中比土地集中更符合國情
糧食是一種特殊的商品,糧食生產的經濟效益相對較低,但社會效益很高。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必須要向規模要效益,玉米、小麥和水稻等大宗農作物的生產要實現規?;?。我國有2億多小農戶從事糧食生產,在一些糧食主產區,戶均不過5畝田,在當前和今后很長一段時期,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經營是我國糧食生產的基本面。再加上近年來農業勞動力減少,兼業化和老齡化的問題日漸突出,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辦起來不合算的事情越來越多?;谶@種形勢,糧食生產的規?;梢哉f是一條必由之路,但現階段糧食生產的規?;l展的重點在哪?
從實踐看,糧食生產的規?;袃蓷l路徑。一是通過土地流轉擴大糧食經營規模,這樣可以有效提高糧食生產效率,是實現糧食規?;a的一條重要路徑。二是在不改變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前提下,通過服務組織向小農戶提供專業化的服務,實現生產過程和生產方式的規?;?。在糧食生產比較收益較低的現狀下,兩者相較而言,集中服務沒有土地流轉費的成本壓力,經營風險由服務組織和農戶共同承擔,農民可以自主選擇生產環節進行服務托管,對于現階段離土未離鄉、勞動力季節性轉移的地區是最合適的選擇。通過集中服務實現糧食生產的規?;?,在現階段更加經濟合算,符合農村實際和我國基本國情。
糧食生產服務專業化,促進節本增效、綠色發展、技術推廣
促進糧食增產,推動農民增收。產前環節,服務組織依靠規模優勢集中采購種子、化肥等生產資料,降低采購成本;產中環節,服務組織應用機械裝備和先進生產技術,實現集中連片的規?;?、標準化生產;產后環節,通過倉儲烘干、品牌銷售等環節提高議價能力。2020年,相關部門通過對19個省份共875個社會化服務案例進行定量分析顯示,農戶種植糧食作物采取全程社會化服務的方式,按照一年一季核算,每畝地節本增收近350元。湖北省鐘祥市春源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在集中服務中廣泛應用統防統治、稻谷低溫烘干、全程機械化等技術,全程服務的水稻單產比普通農戶增產100斤以上,且有效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產品優質品率平均高出5%~10%,受到農戶普遍歡迎。
促進減肥減藥,推動綠色生產。通過專業化服務組織為廣大農戶提供統一的農業生產服務,應用“飛防”、水肥一體化等技術,能夠顯著降低農藥化肥施用量,提高農藥化肥利用率。據遼寧、江蘇、浙江、山東4省抽樣調查顯示,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采用綠色防控、測土配方施肥等先進生產技術,糧食種植中的化肥施用量可以降低40%,農藥施用量可以降低50%以上。同時,集中服務可以推廣良種、精量播種、科學除草、科學治蟲,新的農業科技成果應用落地,強化土壤保護和污染防控,為農業綠色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陜西省渭南市??荡筇镛r業服務有限公司與中科院土壤所、中國農科院區劃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機構成立土壤智能服務平臺,建立新品種、新技術示范基地8000畝,推廣應用新品種8個、新技術6項,以專業化服務的方式促進了良種和創新農業技術應用落地。
促進技術應用,引領發展方向。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過程,就是推廣應用先進農業技術裝備、改善資源要素投入結構的過程,也是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的過程。尤其是在糧食等大宗農作物生產服務過程中,作業區域相對集中,生產服務和技術裝備相對成熟,良種推廣、技術應用、農機農藝融合等在生產服務中容易落地見效。同時,各類服務組織可以通過發揮示范效應,帶動小農戶應用先進生產技術、綠色防控手段,引領糧食生產的現代化進程。黑龍江省巴彥縣劉輝巨農種植專業合作社提供玉米全程種植服務,服務過程中推進標準化生產、機械化作業和科學化管理,農機耕種效率提高50%以上,收割效率提升40%以上,玉米畝均增產120斤,2019年合作社托管的2.7萬畝玉米增產324萬斤。
服務糧食生產,要注意聚焦關鍵環節
近年來,各類服務組織蓬勃發展,截至目前,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95.5萬個,這是市場需要、產業集聚的結果,也是適應國情農情的必然選擇。服務糧食生產,既要通過機械裝備和技術手段增加糧食產量,也要注意在收割、運輸、加工等各環節減少糧食損耗;既要促進創新技術應用落地,也要注意調動現有要素資源的活力;既要發展壯大自身實力,也要注意多方主體分享收益,示范帶動小農戶發展。
要更加聚焦糧食產后減損。糧食成熟后,要經過收獲、烘干、運輸、儲存、加工、流通等諸多環節,才能到達消費者的餐桌,任何一個環節的“跑冒滴漏”都會造成不小的損失浪費。據測算,把小麥機收損失率降低1個百分點,全國就能增產糧食25億斤以上。在當前糧食增面積、提產量難度越來越大的現狀下,服務組織要更加聚焦糧食減損重點環節,充分發揮服務組織在機收、儲存、銷售方面的優勢,做好農民科學儲糧技術培訓和服務,應用儲糧先進技術手段,確保糧食顆粒歸倉,有效減少產后糧食損耗,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要更加聚焦盤活要素資源。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機械裝備方面,我國農機裝備總量接近2億臺套,總動力達到10.28億千瓦,畝均農機數已超過西方國家,關鍵是要提高農機使用效率;在經營主體方面,我國有200多萬個農民專業合作社、90萬個社會化服務組織,其中農機服務組織近19.5萬個,關鍵是要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在人才方面,農業農村系統有幾十萬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農村有大量掌握農業專業技術的“土專家”“田秀才”,應用先進設備的“飛防手”“農機隊”,關鍵是要集聚他們的力量。服務組織在糧食生產服務過程中,要注意利用互聯網、信息化的手段搭建平臺,調動現有資源要素的活力,通過利益誘導和分工分業,讓現有的要素資源在糧食生產的產業鏈集聚,引導他們發揮各自的優勢和作用,共同圍繞糧食等大宗作物生產貢獻力量。
要更加聚焦多方主體受益。糧食生產是一個產業鏈條,每個環節雖然利潤微薄但卻存在受益方,服務組織參與糧食生產過程不能獨享收益,要讓每個環節的參與者都能分享產業鏈的收益。對小農戶而言,重要的是通過應用機械裝備實現省工省力,通過科學管理實現節本增收;對于農機手而言,重要的是通過雇傭關系獲取報酬,同時提高自有農機使用效率;對于農資供應商而言,重要的是讓他們獲取合理的銷售利潤;對于村集體而言,重要的是通過發揮居間服務作用,方便村民百姓,居間協調服務,壯大集體經濟;對于糧食收儲企業而言,重要的是獲得穩定且高品質、標準化的糧源,保證生產需要。糧食生產過程中,多方主體的需求通過服務組織得到滿足,又都有合理收益,形成眾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態勢,服務糧食生產的基礎就會越扎越牢,構建多方主體共同服務糧食生產的良好局面。
要更加聚焦示范帶動農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是引領小農戶進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的重要力量,在推廣現代農業生產方式、應用科研成果和先進技術、促進糧食作物標準化生產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服務糧食等大宗作物的生產,服務組織要聯合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小農戶提供多種形式的技術指導服務,通過機械裝備、先進技術應用等讓小農戶“看得見”“摸得著”的方式,示范帶動他們參與到現代農業發展的進程中。同時,把服務的重點從產中環節向產后環節延伸,利用集中種植后形成的糧食規模優勢,打造特色糧食品牌,與大型糧食加工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拓展小農戶糧食銷售渠道,讓小農戶分享糧食生產的增值收益。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糧食生產服務組織發展壯大
支持糧食生產服務組織發展壯大,可以幫助小農戶解決糧食等大宗作物生產過程中面臨的共性問題,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重點可以在四個方面著手。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大土地整理、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力度,大力推進“小塊并大塊”和“宜機化”整治,著力加強鄉村道路、農機場庫棚、種子化肥儲藏庫等配套設施建設,確保農機能下田能上路、田網能排能灌、生產資料儲備流通方便。大力實施數字鄉村戰略,開發農業社會化服務數據信息共享平臺,針對大宗農作物的作業需求發布有針對性、有影響力的市場信息,以互聯網思維整合利用現有服務資源,促進生產服務主體和生產經營主體有機銜接,進一步提升糧食生產的服務質量和效率。
加強財政稅收政策支持。扶持各類服務組織向農業生產綜合服務方向發展,進一步擴大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財政項目資金規模,引導服務組織聚焦糧食等大宗農作物生產,支持服務組織拓展服務領域,從產中環節向良種推廣、市場營銷、品牌打造、加工儲運等方面發展。建立糧食生產服務組織免稅清單,落實現有對農業服務組織等主體的稅收優惠,減輕服務組織稅收負擔。
強化金融保險供給保障。加大金融創新力度,強化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與金融機構的服務數據共享對接,鼓勵推出以服務糧食生產為導向的金融產品,構建支持農業生產服務、保障糧食安全的綜合金融產品體系。深化銀政擔合作機制,拓寬包括服務訂單、農業保單、農業設施在內的抵(質)押物范圍,開發針對糧食生產型服務主體的擔保產品。推進政策性保險、互助保險和商業保險在糧食生產服務領域的應用,重點推廣應用安全事故保險、自然災害損失保險、農事服務質量保險等險種,為服務糧食生產的主體降低經營風險。
強化專業服務人才培養。把農業社會化服務人才列入各級鄉村人才培養計劃,探索實用的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專門培養專業服務人員和服務型組織。優化職業教育專業設置,探索設置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課程或相關專業。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職業技能培訓,推動建立服務技能等級認定制度,做好農業服務領域有關職業技能鑒定工作。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人事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