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浙江省溫嶺市因地制宜探索農民住房保障破難攻堅“十法”,有力破解存量土地盤活難、土地指標落地難、宅基地分布亂等突出問題,有效保障了農民合理住房需求。2020年以來,溫嶺市共審批農民建房6180宗、649多畝,盤活閑置宅基地612宗、建筑面積5.4萬多平方米。
一、連片改造法。通過連片改造,合理規劃農村宅基地布局,優化群眾生活空間和產業發展空間。太平街道后應村、屏下村、小河頭村、山下金村等地長期受人口密度大、村莊布局亂、基礎設施差等問題困擾,當地通過打破片區原有農房布局,合理縮短農房建設周期,科學管控農房建筑風貌,將農房規劃與當地人文環境有機融合。目前,通過連片改造,已有2001戶農戶實現拆舊建新,盤活建設用地630畝。
二、異地搬遷法。按照“控制總量、盤活存量、用好流量”原則,通過宅基地置換、公寓式安置、有償退出等方式,合理配置新增與存量建設用地,切實將建設用地指標優先用于保障農民建房,全力支持庫區移民、下山脫貧和離島脫貧等異地遷建工程。石橋頭鎮石景小區是溫嶺市首個庫區遷建安置小區,通過整村安置方式安置湖漫水庫山區移民1224戶3631人。
三、“房票”憑證法。在依法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基礎上,通過核發“房票”明確宅基地使用權退出補償應得權益,并作為核定農戶申請建房資格和面積的主要依據。在濱海鎮濱興村,閑置宅基地戶主在拆除原有住宅后,由村集體與戶主簽訂協議,保留“房票”憑證,可享受征地拆遷等優惠政策,騰出的建設用地指標全部用于保障農民新增建房需求。
四、閑置激活法。開展閑置農房激活計劃,以農房改造開發為切入點,喚醒“沉睡”農房資源。石塘半島金沙灣區域存在大量閑置漁家石屋,該地通過引入社會資本與石屋戶主簽訂租賃協議,成功打造精品石屋民宿群。目前,當地已建成投運石屋民宿40家,2020年接待游客70萬人次,創收9000余萬元。溫嶺石塘石屋案例還入選“浙江鄉村振興十大模式”。
五、多村聯建法。通過強化規劃引領,在城鎮規劃區內由多村統建公寓式住宅,實現節約集約用地,推動宅基地資源精準高效配置。箬橫鎮新繁榮村由原繁榮、花芯、山東、長山4個村“飛地并村”而來,該村通過統建商住一體公寓式住宅,安置村民819戶1375人,盤活存量建設用地80畝。
六、“螞蟻搬家”法。在不占用建設用地指標的前提下,通過盤活閑置宅基地資源,結合舊村居改造,邊拆邊建,靈活調配村域建設用地指標,以“螞蟻搬家”式推進農房改建。大溪鎮后岸村通過異地安置、宅基地調劑等方式,先拆除部分舊房,用活建設用地指標,實現滾動式拆舊建新。
七、養老置房法。結合村級公益養老、土地整治、農房改造等政策,利用村集體用地建設老年公寓,為老人提供養老服務。濱海鎮濱興村探索“退地養老”,在村民自愿退出宅基地的前提下,由村集體統一建設老年康體公寓,并將退出形成的建設用地指標全部用于農民建房。
八、“化零為整”法。按照“多處變一處、小塊變大塊”原則,探索農村土地功能區塊集成分離制度,將農村道路、田地、宅基地等細碎化土地“化零為整”、合理利用。松門鎮松建村通過統一規劃,實現居住、農業、工業、公共服務等區塊功能分離,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生態型田園村莊。
九、“景居合一”法。通過深化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開展農房改造,依托山水資源稟賦打造“景居合一”的“景中村”,提升鄉村品位和村民居住環境。大溪鎮方山村大力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農房立面應景改造,利用當地優良生態稟賦優勢,將方山村打造成“景居合一”的“景中村”。
十、兜底保障法。從滿足村民建房需求和切身利益出發,根據實際情況強化對無房戶、住房困難戶等群體的兜底保障,讓村民平等享有建房權利。
(浙江省農業農村廳、臺州市農業農村局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