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農民的重要生活保障和農村的重要資源,農村宅基地如何改革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全國兩會期間,圍繞閑置宅基地怎么盤活、宅基地制度改革如何深化等,讓農村更美、農民更富,代表委員們根據調研和思考,紛紛建言獻策。
探索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
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是深化農村改革的重要內容,隨著新一輪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在全國各試點地區穩慎推進,對進一步探索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激發鄉村振興內生活力,代表委員們提出了不少辦法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改平提出,一些在城鎮定居的農業轉移人口具有有償退出宅基地的意愿,但受到退出范圍、補償資金、承接主體的約束;一些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遷出人口有回鄉反哺意愿,但限于現行政策,無法取得宅基地使用權。他建議,擴大宅基地依法自愿有償退出的實施范圍,允許有回鄉反哺意愿的遷出人口有償使用宅基地。
“在全國范圍內,無論是發達地區還是不發達地區,農村空地空房都很多,很多宅基地上蓋起的樓房一年四季無人居住,只在春節時才有人住。”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法學所研究員孫憲忠建議推行宅基地“三權分置”,要把緊宅基地審批關,放活使用權,讓城市居民有渠道到農村居住。
“鄉村振興是國家重大戰略,商機多、產業空間大,也是民營企業投資發展機遇,為民營企業帶來巨大發展空間。”全國政協委員、福建工商聯副主席董事長柯希平認為,當前民營企業融入鄉村振興,受到現行農村土地制度對產業發展的規模化與集約化形成制約。他建議鼓勵各地方政府根據實際情況探索“三權分置”下兼顧公平與效率的具體實施辦法,在不觸碰“公有制性質不能改變、耕地紅線不能破、農民權益不能受損”這三條紅線的前提下,大膽探索建立更加合理規范和公平公正的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市場,讓更多閑置宅基地調整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發展經濟項目,促進農村土地資源以更加市場化的方式來吸引資本。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麥康森認為,大量原本來自農村的退休人員是鄉村振興的寶貴人才資源,是補充和強化鄉村振興人才隊伍的重要途徑之一。“不過退休人員回鄉也面臨諸多問題,比如,很多農村人才離開后到城市安家落戶,在農村的土地和宅基地都已經沒了,回村購買房屋因不是集體組織成員而難以受到法律保護;如果租賃,又會因房屋老舊、舒適度差、重新裝修費時費力費錢且租約穩定性差等因素,影響長期居住的意愿,處于無房可住、無地可種、無業可創的狀態。”麥康森說。
對于如何吸引更多的退休人員回鄉,麥康森建議有關部門全面梳理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層面中存在的阻礙退休人員回鄉的不利因素,通過法律法規及規范性文件的立改廢等方式,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探索鄉賢回歸創業獎勵補貼政策,破除宅基地、醫保、創業等方面的體制機制障礙。
盤活房地讓鄉村更有活力
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對于改善鄉村基礎條件,增強集體經濟實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保持農村社會穩定,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圍繞如何盤活閑置宅基地和農房,代表委員熱議紛紛。
“鄉村振興是為了‘人’,但也依靠‘人’,無論是農業強、農村美還是農民富,都離不‘人’這個因素。”全國政協委員、寧夏農林科學院荒漠化治理所研究員蔣齊發現很多鄉村常住人口較少,農村房屋空置率普遍偏高。蔣齊建議,要立足村莊實際,加快落實村莊發展規劃。以縣域為單位,根據本地區不同鄉村的空心化程度、空心化原因、自然資源條件、經濟條件、農民意愿等劃分“空心村”類型,按照“搬遷邊遠村、合并微小村、發展中心村、打造民宿村、保護古村落”的要求,進行相應的治理。同時,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有效進行土地整合。加快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步伐,探索放活農村宅基地和農村房屋使用權,實現統籌規劃與盤活利用,提高土地的資產轉化。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宜興市白塔村黨總支書記歐陽華也認為,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在加快美麗鄉村建設上給予了政策、資金支持,但大量的農村閑置、破舊、危房的改造,單靠財政投入是難以解決的,需要調動農民對農房改造的積極性。歐陽華建議,國家和各級政府可鼓勵改建特色民居民宿,給予相應政策扶持,適當增加臨時性配套用房和休閑場地,實現農民致富和村級增收雙贏效果。除此以外,可鼓勵農民騰退原貌民房。
“黃山市充分利用閑置農房資源大力發展民宿產業,塔川書院、拾庭畫驛、夢鄉村等依托徽派古建打造的特色民宿,成為文化旅游新的增長點。”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黃山市委書記凌云建議,有關部門應從立法層面解決民宿開辦存在的法律障礙,將民宿納入旅館業管理,制定民宿行業管理專項辦法,讓民宿業主和監管部門有章可循,真正實現資源變資產。
“我們注意到,近年來,鄉村的‘撤擴并’造成部分鄉村形成大量的集體資產的荒廢閑置。”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壽安鎮岷江村黨委書記陶勛花認為,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大背景下,集體存量資產盤活將會成為“鄉村自主造血”的重要載體。她建議,通過允許鄉村作為最小單元撤并散亂的閑置農房及設施的方法,讓集體資產“多”起來;通過形成農房信息“一戶一檔、一村一冊、一鄉一庫”,建立起市、縣、鄉、村四級聯網的閑置宅基地和集體資產基礎數據庫,讓集體資產“明”起來;通過允許村集體經濟組織成立資產管理平臺,統一收儲、開發閑置農房,有針對性地開展招商引資,讓集體資產“活”起來。
修好農房讓鄉村更加宜居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任務。“農房”是農民群眾的重要財富和生產生活的直接保障,也是農村人居環境的最基礎要素。多位代表委員就怎么把農房修好修美建言獻策。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住建廳黨組書記、廳長何樹平表示,工匠是農房建設質量安全的最直接責任人,其經驗、技術水平和責任心直接關系農房建設質量安全,直接決定著農房風貌和建設水平。要解決農房質量安全和風貌管控問題,必須抓住農房建設工匠作用發揮這個關鍵,通過推行農房建設工匠負責制,破解農房質量安全和風貌管控難題。何樹平建議,探索推進農房建設工匠“負責制”。對農房建設工匠登記備案,賦予初始積分,將不超用地界線建設、施工期安全管理責任、農房主體結構質量保證、農房風貌管控等作為處罰扣分內容,定期公開工匠扣分和積分情況,確保工匠全過程對農房質量安全和風貌管控負起責任來。
“在全面推動鄉村振興過程中,不能只解決農民住房‘有沒有’的問題,更要從滿足群眾美好生活需要出發,解決農民住房‘好不好’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豬八戒網創始人朱明躍建議,可大力推廣農村裝配式住宅,擴大裝配式建筑覆蓋面積,切實提升居民居住水平。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奧潤順達集團總裁倪海瓊則建議,出臺綠色金融支持政策,通過公積金獎勵、稅收優惠等方式,引導民眾購買、使用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進一步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不僅要重視農房修建質量,也要關注保護農村民居的文化特性。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政協副主席李修松認為要重視古民居的保護和開發。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各級各類不可移動文物發展相應的事業和產業,實現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