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啟動以來,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隴西縣、康縣3個試點縣(區)堅持穩慎推進、“三權分置”、農民主體、問題導向、分類指導的原則,緊緊圍繞“五探索、兩健全、兩完善”9項改革試點任務,精心安排、周密部署、扎實推進,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高位謀劃部署,強化指導推動。為有效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甘肅省關于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對照4項基礎工作、9項改革內容,一一確定了省直負責部門、統籌推進單位、實施單位及完成時限,靠實了省委農辦、省農業農村廳、省自然資源廳等13個省直部門和試點縣所在市黨委政府的工作責任,建立了省市縣合力推進的責任體系。省委農辦、省農業農村廳牽頭召開8次聯席會議和現場推進會,嚴格落實“一月一調度、一季一督查、半年一小結”的工作機制,及時總結工作進展,分析存在的問題,解決工作困難,形成了工作合力。推動3個試點縣(區)成立由縣(區)黨委政府一把手為雙組長的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同時推動鄉鎮成立改革試點工作領導小組、行政村設立宅基地協管員,構建了縣鄉村三級緊密聯動的工作體系,有效落實試點任務。隴西縣建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聯席會議制度,加強部門協作配合,凝聚改革工作合力;武威市涼州區將改革試點工作作為鎮黨委、政府年度重點工作,納入實績考核體系。同時,協調省級財政每年安排500萬元試點專項經費,為有效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做好四項工作,夯實改革基礎。一是全面摸清底數。推動3個試點縣(區)扎實開展宅基地基礎信息調查工作。武威市涼州區完成全區16.82萬宗宅基地基礎信息調查,編制了鎮、村、戶農村宅基地信息臺賬和鎮、村宅基地利用現狀圖;隴西縣完成全縣8.95萬宗宅基地基礎信息調查,建設了數據庫;康縣完成全縣7.54萬宗宅基地基礎信息調查,編制完成所有村組宅基地分布圖。二是加快推進村莊規劃編制。3個試點縣(區)緊密結合全省啟動實施的“5155”鄉村建設示范行動,加快推進縣域村莊布局規劃和村莊分類。2021年,武威市涼州區對全區442個行政村進行精準分類,完成45個行政村村莊規劃編制;隴西縣對全縣215個行政村進行精準分類,完成67個行政村村莊規劃編制;康縣按照“多規合一”的要求,對原來編制的317個村莊規劃進行修編。三是妥善處置歷史遺留問題。武威市涼州區在推進宅基地基礎信息調查和確權頒證的同時,摸排出歷史遺留問題28宗,并逐一建檔立冊,妥善處置25宗,依法清理“一戶多宅”廢舊宅基地7710宗;康縣對主要因2008年“5·12”汶川地震災后重建產生的17889宗“一戶多宅”問題(占全縣總數的31.31%)進行了全面調查摸底、造冊登記,拆除危舊房屋4545宗,復耕復綠3221宗。四是加快推進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武威市涼州區、康縣分別頒發房地一體不動產權證128723本、47996本,做到了應頒盡頒。隴西縣頒發房地一體不動產權證86427本,占應頒發的97%。
(三)落實規范管理,保障戶有所居。3個試點縣(區)認真貫徹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規及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出臺加強宅地基管理的規范性文件及相關配套性文件,明確縣農業農村局、縣自然資源局和各鄉(鎮)人民政府的職能分工,建立健全宅基地聯審聯辦機制。目前,三個試點縣(區)已全面實行“三到場”制度,將宅基地執法權委托鄉鎮實施,建立了1006人的村級協管員隊伍。按照“專項保障、應保盡保”的原則,在每年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中落實農村村民住宅建設用地指標,2021年3個試點縣(區)累計受理宅基地申請886宗,完成審批620宗,基本滿足了農民群眾合理建房用地需求。
(四)積極探索創新,提升改革成果。3個試點縣(區)特色鮮明、縣情典型。武威市涼州區地處河西走廊,是全省第一人口大縣,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緊張;隴西縣是全國著名藥材集散地、全省縣域經濟強縣,縣內城鄉差別明顯;康縣地處陜甘邊境,氣候濕潤,景色優美,美麗鄉村成效顯著,但山大溝深,土地資源稀缺。3個試點縣(區)在改革中,立足實際進行了各具特色的創新。武威市涼州區出臺了《廢舊宅基地復墾工作方案》《盤活利用農村閑置宅基地及廢棄公益性建設用地實施方案》等6個文件,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探索閑置宅基地退出利用新方式,敲響了甘肅省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第一槌”。隴西縣出臺了《農村宅基地資格權管理暫行辦法》《閑置農房流轉合同(范本)》等4個文件,按照“依法公平取得、節約集約使用、自愿有償退出”的目標要求,聚焦宅基地如何管、管得住、放得活三大重點,穩步落實宅基地分配、使用、流轉、退出等方面23項具體工作任務。康縣出臺了《農村宅基地農戶資格權認定管理暫行辦法》《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流轉管理辦法》《農村宅基地使用權退出管理辦法》等7個文件,并積極探索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盤活利用新路子,利用美麗鄉村建設豐碩成果發展“美麗經濟”,鄉村旅游方興未艾。
二、幾點啟示
(一)夯實基礎工作是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必要前提。當前,農村宅基地管理中底數不清、情況不明、違法違規等問題突出。為順利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建立嚴格規范科學的農村宅基地制度管理體系,形成宅基地節約集約高效利用的態勢,試點地區必須下定決心、花大力氣,做好基礎工作,建立一本明白賬,劃出村莊布局藍圖,處置違法違規突出問題,化解群眾矛盾糾紛,明晰群眾產權。
(二)切實保障群眾利益是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則。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是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底線紅線,也是農民群眾根本利益所在。在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推進中,既要考慮農民群眾的當前利益,讓農民群眾有獲得感,積極擁護改革、參與改革,更要考慮農民群眾的長遠利益,對宅基地資格權保障、認定,宅基地分配、使用等方面進行認真探索,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高度探索宅基地制度安排。
(三)探索建立規范高效管理體系是推進改革試點工作的核心內容。試點就是要探索出既能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提供基本住房保障,又能最大限度節約農村建設用地的制度。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宅基地分配、審批、使用、流轉以及違法用地查處、閑置宅基地盤活利用等制度,落實部門職責,建立共享機制,徹底改變過去管理混亂、農民群眾建房合理用地需求得不到滿足的狀況;另一方面,要厘清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之間的關系,建立一整套科學合理、運管高效的制度體系。
(四)激活土地資源價值是順利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關鍵所在。宅基地制度改革可以盤活閑置土地資源,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宅基地制度改革與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農村系列改革一脈相承,緊密聯系。通過改革創新,打通制度鏈條,用好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政策,形成改革合力,激活土地資源價值,為農村產業發展騰挪用地空間、提供土地保障、拓展資金籌措渠道,激發多方參與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積極性,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農民增收致富。
三、下一步打算
一是繼續在探索建立科學高效的宅基地管理體系上下功夫。以試點工作為契機,明確省市縣鄉村五級工作責任,建立系統完備、分工明確、上下聯動、運轉有效的宅基地管理體系。二是繼續在探索建立系統科學的農村宅基地制度體系上下功夫。在管好所有權方面,明確村集體經濟組織宅基地所有權;在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方面,明確資格權的概念、內涵,積極探索資格權的權能和實現形式;在適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權方面,探索出租、抵押、轉讓、作價入股等方式。三是繼續在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上下功夫。鼓勵村集體發揮主體作用,盤活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積極發展鄉村旅游、精品民宿、電商物流等產業。四是繼續在統籌推進農村改革上下功夫。完善退出宅基地轉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方法,探索農村建設用地“村村掛鉤”制度,拓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成員融資渠道,推動形成鄉村發展有活力、農民個人能增收、要素下鄉有載體的局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