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河位于山東省德州市最南端,轄1016個村,總人口70萬,其中農業人口50萬,耕地面積130萬畝,糧食種植面積常年保持在220萬畝以上,總產量連續14年超過22億斤,是全國超級產糧大縣、全國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連續7年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先后獲得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國家級榮譽稱號15項。近年來,齊河大力引導新型經營主體規模發展,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通過周到便利的社會化服務,把小農戶經營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尤其是2022年面對去年的秋汛及疫情挑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充分發揮示范引領輻射帶動作用,促進糧食生產呈現穩定增長,將豐收緊緊攥在手里。
一是以“組織化”強化全程服務。聚焦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的問題,推廣“供銷社+國企+鄉鎮聯合社+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新型經營主體+農戶”聯農帶農模式,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2800余家,推行“八統一”服務(統一秸稈還田、統一配方施肥、統一深耕作業、統一良種供應、統一精量播種、統一技術服務、統一植保服務、統一收售服務),糧食綜合托管率91%。落實中央“全鏈條節糧減損”部署,強化“五代”減損保障(代烘干、代加工、代儲存、代清理、代銷售),依托縣屬國企齊源集團,投資5億元建成糧食產后服務中心16處、烘干倉儲設施16處,儲備規模60萬噸、日烘干能力1.1萬噸、畝均減損5%,在全國產糧大縣中率先實現全鏈條服務全域全覆蓋。劉橋鎮西楊年豐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就是由支部領創辦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社最初由37名成員發起成立,到2014年入社戶數達到320戶,入社土地3305畝,入社率達到100%。目前,全體農戶的土地全部實現合作社生產托管。今年“三夏”生產,合作社利用自有小麥收割機、玉米播種機設備69臺套,耕播日作業能力1500畝以上,僅用2天時間就完成了本村3300余畝的作業服務,還能為其他村提供生產托管服務,合作社年作業服務面積達到2萬畝以上,助推了集體增收。
二是以“規模化”實現節本增效。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緊緊圍繞“三夏”生產實際需求,創新生產服務方式,加強農資調運供應,延伸拓展農技物結合服務等,為夏糧增產奠定堅實基礎。10年前,金穗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服務面積不過百畝,如今服務面積超過6萬畝,畝均節本增效300余元,以服務規模化實現了糧食生產的節本增效。今年春管中,面對去年秋汛及疫情的影響,金穗糧食種植合作社、云馨家庭農場等各類經營主體在科技壯苗、抗逆保穗、田間管理以及穗期病蟲害防治等環節充分發揮積極作用,實現麥苗促弱轉壯,在疫情防控形勢嚴峻的時期,上百萬畝麥田“喝”上返青水,“追”上拔節肥;小麥抽穗揚花后,齊河依托社會化服務組織連續開展三次統防統治,面積約300萬畝次,有效控制了小麥病蟲害,尤其是條銹病在齊河沒有發現。今年農業農村部組織專家對齊河“噸半糧”核心區小麥現場實打畝產811.6公斤,再創新高。像“金穗”“云馨”這樣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齊河有486個,農機保有量4萬余臺套。
三是以“標準化”保障質量安全。為做好“三夏”生產,各類經營主體、服務組織高效運轉起來,提供優質高效服務。金穗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全面開展農資供應、統防統治、農機作業、烘干收儲等生產服務,準備大中型小麥聯合收割機126臺套,玉米播種機、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一體機等110余臺套,以及各種植保機械,積極投入“三夏”工作,服務收割小麥6萬畝,大豆玉米種植服務3000畝,玉米播種服務6萬畝,植保服務18萬畝次。作為產糧大縣,齊河縣在各鄉鎮組織開展機收培訓,山東齊力新農業服務有限公司、鄉土豐利農機服務合作社、金穗糧食種植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每年都組織培訓3~4次,培訓農機手2800余人次,推廣好經驗新技術,達到最大的機收減損效果。合作社統一培訓、統一收割、統一購種、統一種植、統一植保,嚴把實施標準,通過高標準的服務,切實抓好小麥夏收,確保夏糧顆粒歸倉,壓茬推進夏種,確保播種面積應種盡種,環環緊扣做好夏管,為秋糧豐收打下堅實基礎。特別是在今年農業農村部、山東省農業農村廳組織的“耕耘者”振興計劃大豆油料擴種專題培訓中,組織金穗合作社、鄉土豐利合作社、云馨家庭農場等12家經營主體積極參加“線上、線下”結合的種植技術培訓,并將技術帶到田間地頭,以標準化規范化的服務確保大豆玉米復合種植實現手牽手、雙豐收。目前,全縣115萬畝小麥收獲完畢、30990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已經全部完成播種。
四是以“智能化”賦能科技興農。實施“智能農業三年行動計劃”,建設智慧農業大數據中心,培育數字農業示范點50余處,普及智能機械、植保裝備1100臺套,構建“線上技術服務平臺+農場管理系統+精準農業”的智慧農業體系,爭創全國數字農業建設試點縣。焦廟鎮綠士農機植保專業合作社,投入資金打造智能監管系統及智慧平臺,更高效更精準為農業服務;金穗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也購置專業植保無人機,省力省時,用科技助力新農業。
為應對去年“三秋”期間連續降雨,縣級領導干部帶頭深入田間地頭,鎮村干部拿出主要精力一線盯靠,調動農機裝備1.6萬臺套,有力保障了不誤農時,夏糧顆粒歸倉。2022年2月13日,國務院在齊河縣召開全國春季農業生產暨冬小麥田間管理現場會議,齊河縣認真貫徹“早、促、防”的技術路線,早動員、早部署,干部早行動、群眾早下地,劃鋤鎮壓、施肥澆水,促弱轉壯防病蟲,抓牢了春管的主動權;細化“三人四包”工作制,對每畝弱苗麥田,都明確一名黨政干部、一名村干部、一名技術人員,包技術、包農資、包督促、包轉化。抓細“抗逆保穗”“一噴三防”關鍵措施。為抓好“三夏”生產,組建起150人的農技專家隊伍和16支農機應急服務隊,預備農機1.4萬臺套,6月5日起開始零星收割、10日開始大面積收割,18日前115.1萬畝小麥顆粒歸倉;同時,嚴格落實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任務,20日前完成112萬畝玉米、3.1萬畝大豆播種。這些技術措施的落地、落實都得益于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示范引領輻射帶動。
(作者單位:山東省齊河縣農業農村局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