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江西上饒: 從“農業大市”闊步邁向“農業強市”
時間:2023-04-11 18:38:50 來源:農村經營管理 作者:見習記者 羅予若 字號:【

  青山如黛,勾勒出它的輪廓;湖水浩渺,滋養著一方生靈。江西上饒,一座備受大自然恩澤的城市,因“山郁珍奇,上乘富饒”而得名,亦是河網密布的“魚米之鄉”、物產豐富的“江南糧倉”。廣袤的上饒大地上,一張張農業金名片久負盛名,悠久厚重的中華農耕文明在這里賡續不斷,煥發出勃勃生機。

  近年來,上饒市立足資源稟賦,堅決扛牢糧食安全責任,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加工農業、智慧農業、休閑農業,不斷夯實農業“底盤”,切實推動農業由“大”變“強”,奮力開創現代化大美上饒新局面。

  良田配良技,讓糧食穩產增產

  芒種初過,水稻進入抽穗關鍵期,鄱陽縣三廟前鄉種糧大戶張發想一早就趕到自家田里查看情況。行走在田埂上,鼻息間縈繞著一股清新的稻花香。抬眼望去,田塊整齊平整,灌渠縱橫交錯,青綠色的稻穗在微風中輕輕搖曳。

  看著長勢喜人的水稻,老張笑逐顏開,對記者說道:“我家的地在2021年就完成了高標準農田改造,現在土地平整了,方便機械化作業。施肥、澆水、打藥,幾個人就可以管理一大片田地,比之前方便省錢多了,畝產也提高了不少,我對種好糧充滿了信心!”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為保障糧食安全,近年來上饒市把建設“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作為重要抓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目前,上饒市已建成高標準農田421.79萬畝,2022年度37.8萬畝建設任務已分解落實到各項目縣,為糧食生產筑牢“耕”基。

  “高標準農田每畝一季可以增收50~100公斤稻谷,一年兩熟就可以增收100~200公斤。按國家今年的水稻最低收購價129元/百斤計算,一畝地每年可增收200~300元。”上饒市農業農村局高標準農田建設辦公室負責人楊建軍介紹,“按2021年度我市建設28.5萬畝高標準農田計算,每年至少可增收1425萬公斤糧食,相當于7.8萬人一年的口糧。”

  “好兒要好娘,好種多打糧。”在有限耕地上多產糧、產好糧,種子是關鍵。依托種業龍頭企業,上饒加強農業良種聯合攻關,推進育種技術創新,建設了一批區域良種繁育基地,持續向更高產量沖刺。

  在橫峰縣蓮荷鄉丁家村科研育種基地,江西興安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何強生正跟育種專家、技術骨干一起查看秧苗生長情況。這個千畝育種基地,預計可生產出20多萬公斤的雜交種子,其抗病性更強、穩產性更高,可推廣種植面積達18萬畝。

  何強生是當地有名的“育種人”。由他主持選育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通過國家和省審定的優質、高產、高效品種有17個,累計種植面積達1600余萬畝,增產優質糧食16億公斤以上,幫助農民增收20.4億元。

  提高糧食生產水平,離不開現代農業機械的推廣應用,農機農藝的深度結合。圍繞“全面全程、高質高效”的農業機械化發展總要求,上饒全力推進糧食等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全市主要農作物生產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8.04%,位于全省第一,特別是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81.2%,水稻機耕達到99.3%,機收達到98%以上。同時,上饒市加快對水稻機械化育秧中心及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中心建設,目前已建成育秧中心20個,新增單季供秧能力18萬畝。

  正是一系列措施的有力落實,上饒市糧食生產持續多年獲得豐收。2021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871.51萬畝,比上年增加0.1萬畝,糧食總產量65.9億斤,比上年增0.96億斤。因成績突出,上饒市糧食生產工作獲江西省農業農村廳通報表揚。

  “今年,全市安排糧食播種面積871.5萬畝,其中早稻種植面積達到250.1萬畝,確保糧食產量66億斤左右,堅決扛牢糧食安全責任,進一步鞏固糧食主產區地位。”上饒市委農辦主任、農業農村局局長李河森表示。

  延伸產業鏈,讓農業提質增效

  走進玉山縣六都鄉清溪橋村小番茄種植基地大棚,仿佛走進了一個彩色世界。采用最新吊栽技術種植的紅、黃、綠、橙、黑、白等色彩斑斕的小番茄掛滿枝頭,嬌艷欲滴。

  2018年,在浙江從事生態農業的毛小飛在玉山縣政府的引導下,帶著從浙江湖州引進的科技和市場,回到了家鄉玉山開啟了他的七彩番茄夢。毛小飛說:“幾年來,我們已經由一個單一種植的小基地,發展成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綜合性的大企業。現在,公司年產值有7000萬元,帶動400多人就業。”

  在上饒,類似的農業龍頭企業正不斷涌現。數據顯示,上饒市規模以上農業企業已達953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9家、省級龍頭企業125家,均列全省第二。近年來,上饒市用工業化理念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深入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著力推動農業加工企業由小變大、加工程度由初變深、加工產品由粗變精,推動農業產業提質增效。

  位于廣信區皂頭鎮的云谷田園生態小鎮里,工人正在大棚里對農作物進行養護,各式各樣的鮮花競相開放,生態田園色彩斑斕,猶如童話世界。據園區負責人介紹,云谷田園以優美的山水田園自然景觀和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為基礎,集精品農業、生態旅游、文化休閑、商業開發為一體,吃、住、行、游、樂、購多種業態并存,是農業產業融合的試驗地。

  農文旅深度融合,以農促旅、以旅強農,這正是上饒正大力推進的農業轉型升級之路。依托豐富的農業資源、旅游資源及獨特的區位優勢,上饒市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培育鄉村新業態、新模式,豐富農業功能,延伸產業鏈條,實現了從賣產品到賣風景的蝶變。據介紹,上饒打造了余干縣濠湖林場中草藥田園、萬年縣稻源農莊等休閑農業田園綜合體,建成了廣信區望仙谷、婺源縣篁嶺等一批集農耕體驗、教育研學、休閑娛樂于一體的農業主題景區,全市共有現代農業科技園12家、采摘園75家、農莊180家。

  現代農業越向前發展,品牌影響力愈顯重要。上饒把品牌建設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美譽度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農產品品牌、企業品牌和區域公用品牌,著力提升現代農業影響力。萬年貢米、余干辣椒、三清山白茶、婺源綠茶、廣豐馬家柚、鄱陽湖蝦蟹等一批知名農產品品牌日漸叫響并香飄海內外。目前,全市“兩品一標”有效使用數已達482個,其中綠色食品182個,有機食品271個,農產品地理標志29個。

  現代農業園區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載體和平臺。上饒堅持系統謀劃,周密部署,強化市縣銜接溝通,加強政策解讀和要素保障,大力支持引導符合條件的現代農業園區申報創建。目前,全市成功創建省級以上農業園區44家,其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2家,數量全省排名第一,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6家,數量全省排名并列第一,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36家,數量全省排名并列第二,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實現了全市12個縣(市、區)全覆蓋。

  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從單一生產到多元發展,上饒正沿著產業化、科技化、品牌化、融合化經營的路子,跑出現代農業發展的“加速度”,黃土地正一步步變成“金土地”。

  完善利益鏈,讓農戶富裕富足

  在鉛山縣永平鎮楊家橋村老李家自然村,幾位村民忙著在地里為紅芽芋除草和施肥,廣闊的田地里芋頭連片長勢喜人,呈現出一副豐收在望的動人圖景。

  永平鎮黨委副書記呂少云介紹,為推動產業發展,永平鎮于2020年10月引進江天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投資2000萬元,在老李家自然村打造千畝蔬菜種植基地,主要種植紅芽芋、花菜、玉米等作物。基地實行“企業+村集體經濟+村民土地入股”分紅模式,每年拿出總收益的21%給入股的村民,9%作為村集體收入。為了保證農民收益,還制定了保底政策,每畝土地支付給農民保底租金520元,村集體保底20萬元管理費。

  村民王大姐告訴記者:“除了土地租金外,還能在公司打點零工,每天能有七八十元的收入。在家照顧孫子的同時還能掙點生活費,很開心。”

  呂少云介紹,現在永平鎮的蔬菜基地擴展到近萬畝,直接推動永平鎮現代農業的發展,也帶動了農民群眾的增收致富。

  “我家的馬家柚基地有100多畝,老天爺幫忙,風調雨順的,產量大概得有十多萬斤。馬家柚又是我們這里最大品牌、最靚名片,根本不愁銷路!”當被問到去年收成如何時,廣豐區排山鎮豐源家庭農場負責人周衰訚難掩喜悅之情。

  據周衰訚介紹,農場采取“基地+農戶”的模式,與當地50多戶村民簽訂了入股協議,每年除固定的分紅之外,村民還可以獲得土地租金和務工收入,平均每戶增收3萬元以上。

  “現在日子是越過越紅火咯!我在這里干活,一天收入100塊錢,自己還種了馬家柚,一年有幾萬塊錢。”在家庭農場務工的村民鄭大姐喜笑顏開,細數著這些年來發生的變化。

  上饒市農業農村局現代農業發展工作專班負責人段弼群表示:“促進農民增收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落腳點,不能富了老板、丟了老鄉,要讓農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完善好利益聯結機制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一環。”

  據介紹,近年來,上饒市不斷推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建設,通過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的輻射帶動作用,建立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收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千方百計讓農民的“錢袋子”更鼓,在共建共享發展中讓農戶的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上乘富饒地,蝶變展新顏。如今的上饒,正以銳意昂揚的姿態、改革創新的精神、務實有效的舉措,不斷釋放更多新動力、催生更多新動能,書寫著由傳統農業大市向現代農業強市加速邁進的輝煌篇章。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