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嶺縣通過“一個支部管事”強化核心引領,“一張清單明事”健全權責體系,“一套機制議事”構建協商機制,“一個地方說事”暢通民意表達,“一種方法評事”引導村風家風,“一個模式強事”激活發展動能,搭建產治聯動的鄉村治理體系,有效破解了山區鄉村內生動能不足、治理與發展脫節的難題。
蕉嶺縣位于廣東省東北部山區,毗鄰閩贛,總面積960平方公里,下轄8個鎮,戶籍人口約23萬人,是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縣之一。近年來,蕉嶺縣堅持問題導向,積極探索“六事”,即“一個支部管事、一張清單明事、一套機制議事、一個地方說事、一種方法評事、一個模式強事”,綜合治理路徑,形成了“支部引領、多元共治、全要素聯動”的鄉村治理機制,著力挖掘內生治理資源、提升內生治理效能,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力明顯提升,鄉村社會治理與經濟發展協同推進優勢凸顯。2020年,全縣在保持城鄉社會穩定的同時,地區生產總值歷史性突破百億元,同比增長5.1%。
一、“一個支部管事+一張清單明事”,全盤統籌抓好頂層設計
(一)“一個支部管事”強化黨建引領。蕉嶺縣以“三強四帶”工程為抓手,強班子、強管理、強服務,帶頭聯系服務群眾、帶頭參加公益活動、帶頭支持村莊建設、帶頭創業帶富。實施“一支部一品牌”建設,通過“一村一策”提升組織力,強化黨組織對鄉村治理工作的統一領導。由村黨組織審議研究村級“三重一大”事項,由村黨組織提名村監委會、監事會、村民理事會成員人選,要求農村各類組織定期向黨組織匯報工作,推動農村黨組織對其他基層組織的領導程序化、規范化、制度化。進一步完善黨支部服務日制度和村干部包片、黨員包戶服務群眾制度。圍繞產業發展提升黨組織領航力,舉辦產業發展培訓班。蕉嶺縣以“村推鎮選縣考察”模式選拔217名優秀黨員進入村黨組織書記后備隊伍,培育277名黨員致富帶頭人,打造105個黨員創業帶富基地。全縣選派291名縣直機關干部,組成97個工作隊到其出生地(成長地)開展“聯鄉興村”工作,幫群眾解決小微問題500多件,為群眾辦實事和好事1600多件。
(二)“一張清單明事”健全權責體系。蕉嶺縣探索編制鎮、村(居)權責清單,明確鎮、村(居)職權劃分,明確公開權責運行流程圖。將“曬”權力清單、“亮”權力家底延伸到村(居)一級,讓干部“看圖說話”“照單辦事”,形成覆蓋縣、鎮、村(居)三級的權責清單體系,加強權責管理,打通鄉村治理堵點。目前,全縣鎮級權責清單、村級小微權力清單、村級組織協助政府工作事項準入清單全部編制完成。8個鎮按照行政審批標準化要求,明確并向社會公布鎮級權責清單事項154項;依托縣、鎮、村三級黨政綜合服務平臺,實現了進村政務服務“一窗口受理、全程代辦”。村黨組織“三重一大”重要事權按程序列入自治章程、集體經濟組織章程。蕉嶺縣印發《蕉嶺縣村(居)民委員會工作職責事項指導目錄》,明確村民委員會群眾自治工作職責事項11類共47項,村民委員會協助政府工作職責事項11類共70項,應取消和禁入事項19項。
二、“一套機制議事+一個地方說事”,因地制宜激活內生動能
(一)“一套機制議事”構建協商機制。蕉嶺縣積極加強多層協商,挖掘內生動力,做到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在村一級成立村級協商議事會,形成以村黨組織為領導,包括村“兩委”成員、村民代表、村民理事會理事長、村監委會成員、退休人員、駐村工作組等多元主體參與的議事協商機制;在自然村、村民小組成立村民理事會,進行常態化協商議事;根據事項涉及范圍,還成立專項理事會開展協商,實現了“大事大協商”“小事小協商”,建立了常態議事協商與專項議事協商雙軌運行機制。同時,充分發揮婦女、老人、義工、志愿者等協會以及合作社等各類社會組織協同治理作用,營造“事事有人管、好壞大家判”的鄉村治理新格局。
(二)“一個地方說事”暢通民意表達。全縣107個村(居)利用黨群服務中心,按照“有場地、有人員、有制度、有活動、有經費、有設備”的“六有”標準,建設黨代表、人大代表村級聯絡站點,作為縣、鎮、村三級代表接待服務的固定場所。建立黨支部服務日制度和人大代表服務日制度。村黨組織書記、委員服務日定為每周五,縣、鎮人大代表服務日定為每周二,主要接待、服務黨員與群眾,收集民意、解決問題,提升服務群眾效能。村級黨群服務中心職能得到拓展,逐步成為村民說事議事、反映難事的溝通場所。
三、“一種方法評事+一個模式強事”,產治聯動構建長效治理機制
(一)“一種方法評事”引導村風家風。治理有效要實現將“村里事”變成“家家事”。蕉嶺縣以美麗鄉村、富美村民為導向,與阿里公司“鄉村釘”合作開發“積分+”微治理App,實施自然村、農戶“雙積分”制度,推動紛繁復雜的村級事務逐漸標準化、具體化。各行政村以村黨組織為領導,吸納各類社會組織負責人、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農村黨員加入評議團,經村民民主協商通過,制訂評分細則。按照“以自然村積分把控發展方向、以農戶積分激活內生動力”的思路,采取“基礎評分+加分項-減分項”相結合的方式合理設置積分內容,每季度統計一次,張貼公示,實施全過程納入鎮紀委、村監委會監督范圍,保障公正公平。激勵方式堅持精神鼓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正向激勵為主、獎罰結合的原則,積分靠前的自然村優先被推薦評優,并規定積分可以換取村莊配套獎補,作為信用村等評定依據。積分靠前的農戶可獲得評星定級、榮譽表彰等,優先成為村“兩委”班子后備人選、入黨積極分子或參軍等,其本地銀行信貸額度可適度提升。在定點超市和釘釘平臺,農戶積分可用于兌換日常生活用品。
(二)“一個模式強事”激活發展動能。治理有效離不開經濟發展支撐。蕉嶺縣結合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村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和資產股份制管理,完善村的“三資”管理制度,探索“要素聯動”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為農民謀事干事提供經濟賦能。在此基礎上,以“黨支部+五社”為組織載體,發揮股份合作經濟聯合社、土地合作社、資金合作社、勞務合作社、產業合作社的作用,整合村內和村際分散閑置的土地、資金、勞務、產業、人才等要素資源,推動破解鄉村發展的人、財、地3個關鍵問題。“五社”均以黨員為領頭人,在村黨組織統籌協調下強化分工合作,有效提高規模經營、規范管理水平,拓展了分紅、務工等多種增收渠道,村民社員間的經濟政治聯系明顯增強,實現市場競爭力、團結戰斗力雙提升。全要素聯動改革模式從制度上根本性解決了群眾對集體經濟組織權益的訴求,產治聯動為鄉村長效治理注入動能。
(本文系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