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農民收入增長趨勢與工作方向
時間:2023-04-11 19:37:56 來源:農村經營管理 作者:陳 淑 字號:【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近期,筆者調研了江蘇省南京市部分農村,并結合南京市農民收入調查數據,對近年來南京市農民收入現狀和增長趨勢、農民收入結構變化趨勢等進行一些分析,從中找準農民增收的共性規律和個性問題。

  一、2021年南京市農民收入基本情況

  2021年南京市農民可支配收入32701元,同比增長10.4%。在全省13個設區市中,南京市農民收入排名第4(低于蘇州41487元、無錫39623元、常州35822元),增量排名第4(增量3080元,低于蘇州3924元、無錫3873元、常州3458元),增幅排名第10(全省平均增幅10.7%,最高為徐州11.61%、最低為鹽城10.05%,蘇州10.45%、無錫10.83%、常州10.68%均高于南京市)。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25︰1,自2009年以來逐年降低(2009年指標峰值2.87︰1)。

  從南京市農調隊收入調查反饋數據來看,2021年南京市農民收入增幅在全省排名靠后的直接原因是疫情影響。第一、第二季度,全市農民可支配收入分別為13030元、17309元,分別排名全省第3和第4,季度增幅分別為17.2%和16%,排名全省第2和第3。去年7月份祿口機場突發疫情以來,全市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和鄉村民宿等受到較大沖擊,餐飲、住宿、會務、采摘、購物等鄉村旅游業務營業收入幾乎為零,商貿服務、交通運輸等農民就業集中的行業從業人員工資出現負增長,導致下半年全市農民收入增長速度放緩,全年農民收入增幅排名靠后。

  二、近年來南京市農民收入增長趨勢

  為客觀分析全市農民增收形勢,全面準確掌握南京市農民收入現狀和增長趨勢,我們選取了杭州、蘇州、無錫等先進地區作為對標城市,以黨的十八大以來的10年為時間維度,對南京市農民收入情況進行剖析。

  從絕對數來看,南京市農民收入增長較快,與先進地區差距逐步縮小。2010年起,全市農民收入實現較快增長,增幅連續12年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2012年以來的10年間,南京市農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率為9.22%,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1.06個百分點;橫向對比,南京市農民收入年均增長率高于蘇州(8.21%)、無錫(8.22%)1個百分點;從增長趨勢來看,南京市農民收入與蘇州、杭州、天錫3市比值逐年縮小,但2019年以來追趕趨勢有所放緩。

  從收入均衡性來看,南京市城鄉收入比最大,但比值曲線呈收斂趨勢。2021年,南京市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25,分別比蘇州(1.85)、杭州(1.75)、無錫(1.78)高0.4、0.5和0.47。從發展趨勢來看,南京市城鄉收入比較2012年減小0.19,同期蘇州市減少0.08,無錫減少0.17。

  從收入結構來看,差距為全方位,財產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短板尤為突出。2021年南京市農民人均收入中,工資性收入22320元,占比68.25%;經營性收入4852元,占比14.84%;財產性收入1630元,占比4.99%;轉移性收入3899元,占比11.92%。對比2012年,南京市轉移性收入占比從5.11%增加至11.92%,在收入占比上增長了1.33倍,絕對值增加了4.15倍,增速在四大收入結構中增長最快。南京市收入構成的4個方面收入絕對值均小于蘇杭錫,南京市農民收入主要依賴工資性收入,蘇杭錫收入結構更趨合理,其中:2020年,蘇州市和無錫市農民財產性收入占比分別為10.32%和9.3%,是南京市的2.08倍和1.87倍,2020年兩市農民財產性收入絕對值分別是3876元、3325元,高于南京市2409元和1858元;2020年杭州市農民經營性收入占比23.76%,是南京市的1.56倍,2020年杭州市農民經營性收入9196元,高出南京市4701元。

  三、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通過研究南京市農民增收趨勢,對標先進地區,在構建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機制方面,南京市存在4個方面的短板和不足:

  一是城市產業與農民增收融合度不高。南京市城市布局圈層結構明顯,優勢特色產業主要集中在主城區及近郊地區,遠郊區經濟基礎和產業基礎相對薄弱,不利于發揮產業功能區對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南京市農民收入近郊高于遠郊,杭州相對均衡,蘇錫則遠郊高于近郊)。同時,全市高端制造業、現代金融業、軟件服務業等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占比較高,農民群眾受限于知識技能,難以享受相關產業的溢出效應;帶動農民增收能力較強的私營經濟相對較弱,且分布不均,吸納就業比重較低。2021年,南京市農民可支配收入與人均GDP比值為0.38︰1,約為杭州市的84%。

  二是政策紅利兌現后高位增長動能不足。黨的十八大以來,南京市農民增收處于“多重利好疊加期”,工業化和城鎮化帶動農村務工人員工資收入迅速增長,農業勞動生產率通過機械農業和設施農業的推廣迅速提高,農產品連續增產增收,農民養老金和低保水平在較低的基數水平上迅速提升,全市促進農民增收的政策紅利迅速轉化為農民收入的存量。在促進農民增收政策保持高強度的基礎上,繼續通過轉移支付等普惠性政策進一步促進農民較快增長存在一定的難度。

  三是內生增長制約因素逐步凸顯。南京市城鎮化進程持續加快(2021年城鎮化率86.9%,較2012年提高了6.67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中收入中上層群體、青壯年群體是城鎮化的主體,全市農業從業人員從2012年的27.28萬人減少至2020年的21.08萬人,未來農村人口老齡化加劇,農村務工人數增長放緩的趨勢將保持較長一段時間。同時,南京市農村居民創業意愿持續低靡,農民人均經營性收入在4000元檔次徘徊了10年(2012年為4084元,2021年為4852元,年均增幅不足1.9%),占農民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2020年南京市民營經濟主體(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143.96萬戶,為蘇州的59%。南京市農村居民人均房屋租賃收入243元,僅為蘇州的16.6%,人均占有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面積遠小于蘇杭錫,支撐農民創業的資金、土地等要素資源較少。

  四是外部環境不確定因素增多。南京市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主要集中在工業企業(占比31.2%)和建筑業(占比20.78%),當前中低端制造業工資水平增長放緩,建筑及房地產行業景氣度不高,一線工人工資增長水平持續低于全社會平均工資增長幅度。南京市平均工資水平處于全國前列,對外來務工人員具有較強吸引力,一定程度上對本地農村轉移就業勞動力存在擠出效應。同時,隨著南京市花卉苗木、畜牧水產等行業資本密集度和集約化程度持續提升,長遠來看有利于提升南京市農業產業勞動生產率,但短時期內部分小農戶市場議價能力將降低,利潤空間受到擠壓。

  四、構建南京市農民收入長效增收機制的措施建議

  “十四五”時期,全市開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探索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新征程。從宏觀來看,南京市促進農民增收面臨城鄉融合全面加速、共同富裕深入推進、轉移支付精準發力、改革紅利持續釋放等重大機遇,加快實現農民收入十年倍增目標,需要圍繞“兩新、兩堅持、三個高于”構建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機制,即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共同富裕大方向,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著力穩住工資性收入增長勢頭、挖掘經營性收入增長潛力、釋放財產性收入增長紅利、拓展轉移性收入增長空間,加快構建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努力實現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三個高于”(高于全市GDP增速、高于全市城鎮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切實提升農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力爭到2025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2000元,力爭到2030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2020年翻一番,達到59000元。

  以加快推動城鄉融合為抓手,構建共同富裕新格局。加快推進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發展,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城鄉人口、要素資源雙向流動、均衡配置。堅持“四個優先”,持續優化涉農財政資金支出結構,逐步提高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業農村比例,加大農業直補力度及生態補償轉移支付力度。會同市規劃資源局,推動加大生態補償力度等政策盡快出臺,2022年力爭將耕地保護補貼由300元/畝提標至600元/畝,預計可增加農民人均可支配400元,為2022年農民收入提供1.22個百分點的增幅。

  以完善收入再分配機制為突破,讓發展紅利更多惠及農民。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逐步縮小城鄉居民養老待遇差距,對農村特殊困難群體進行及時救助,提高保障標準。積極發揮村集體經濟對農民增收的托底保障作用,探索將涉農產業類項目財政補助資金量化至股份合作社的有效形式,完善村企聯建利益聯結機制,做大做優集體資產“蛋糕”,提高集體經濟收益對成員的分紅額度。針對村社分賬后村委會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借款缺口問題,逐步建立農村社會公益服務等項目支出由各級財政兜底機制,讓集體經濟組織有更豐厚的“家底”向成員進行福利分配和現金分紅。

  以銜接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為重點,墊高遠郊農民增收“洼地”。加快推進高淳六合“南北門戶”高質量發展,以遠離中心城區輻射的“純農村”為重點,推進全域美麗鄉村建設,加快實施一批農業農村重大項目,持續改善配套環境、擴大有效投資,提升偏遠地區土地、房屋等資產資源盤活利用價值。加快提升欠發達片區街鎮造血能力,培育鄉村特色產業,構建發展長效機制,接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搶抓樣本點調整機遇,協調統計調查隊依據農村常住人口在城郊和遠郊分布密度,適時調整、科學確定農民收入記賬監測樣本點,確保監測樣本真實反映全市農民收入狀況。

  以高質量就業創業為核心,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水平。進一步發揮優質稻米、油菜等農業主導產業主陣地作用,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推動鎮域經濟轉型升級,將更多就業機會、更多利潤增加值留在鄉村。圍繞就近就業,深入實施農民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立足城市急需緊缺職業,持續開展農村電工、農家樂廚師等職業技能培訓。實施鄉村創業促進行動,搭建能人返鄉、企業興鄉和市民下鄉平臺,吸引各類人才到農村創業創新,持續培育特色民宿品牌,輻射帶動更多農戶創業就業增收。

  以培育壯大新主體新業態為紐帶,挖掘經營性收入潛力。堅持分類指導,精細化開展對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因地制宜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村服務業等三產融合新業態。研究制定針對“綠領”新農民等群體的扶持政策和辦法,穩定農業從業人員數量,提升從業人員質量,增加勞動生產效率。加大農業品牌培育打造和營銷推介力度,圍繞都市型現代農業,提高農業供給質量,依托“一區一中心”等農業科技創新資源,做強精品花卉、精品水產等專業細分產業,持續打造“一村一品、一鎮一業”。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增加產業融合發展用地供給,全面提升都市現代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夯實農民增收產業基礎。

  以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為動力,拓展財產性收入空間。持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鞏固提升“村社分賬”管理效能,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實現形式,積極穩妥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有償退出和盤活利用試點,開辟多樣化的財產性收入路徑,讓廣大農民分享更多改革成果。健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運行機制,落實農村集體資產“應進必進”機制,用市場發現價值、確定價格,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農業農村局)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