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三位一體”農村新型合作體系是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親自部署的“命題作文”。溫州市作為“三位一體”的始源地,15年來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不忘合作初心,牢記為農使命,充分發揮政府、市場、社會的協同作用,不斷深化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建立了先進的目標體系、工作體系、政策體系和評價體系,探索出全體農民共建共享、共創共富的鄉村振興發展新路子。2021年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844元,相比15年前增長了4.75倍,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88︰1縮小到1.94︰1;全市農業增加值從2006年64.92億元增加到164.3億元。溫州“三位一體”改革經驗兩次寫入中央1號文件。
一、聚力合作組織建設,鑄牢“三位一體”主體基石
15年來,溫州市積極引導“戶轉場、場入社、社聯合”,強化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主體地位,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高質量發展農民合作社。全面實施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行動,通過拓展服務功能、延伸經營領域、完善分配機制等措施,培育一批產加銷一體化且帶動農戶增收明顯的示范合作社;同時引導同區域、同行業或相關產業的農民合作社組建聯合社,形成規模優勢,提高產業競爭力,增強市場話語權。目前全市共培育創建市級以上示范合作社346家(其中省級65家、國家級33家),社員3.32萬人,2021年經營性服務收入22.52億元,組建農民合作社聯合社55個。如永嘉縣仙桂農業聯合社由15家專業合作社聯合組建,經營范圍包含覆盆子、枇杷、楊梅、柑橘等特色水果品種,基地規模達3.2萬畝,帶動全縣10個鄉鎮的6000多名社員年人均收入近5000元。
多類型探索新型農村合作組織。一方面,鼓勵村集體領辦村域型綜合合作組織,村集體和農戶通過實物、股權、土地經營權、閑置農房等要素資源作價入社,開展鄉村建設、休閑旅游以及生產、購銷、消費服務等經營活動;另一方面,引導村集體與相關經營主體組建民宿、來料加工等多類型的股份合作組織,通過功能拓展實現增收發展。如樂清市下山頭村引導630戶村民,以800余畝土地、1500余畝林地入股組建合作社,與鄉賢資本成立聚優品公司,村集體和村民占股33%,開展鄉村旅游、鐵皮石斛規模種植、民宿經濟等產業經營,通過股金、租金和薪金“三金”,村民家庭年收入從4年前的10萬元增加到21萬元,村集體年收入也從10萬元增加到206萬元,
全過程推進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發展。注重政府扶持與市場主導的結合,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農戶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通過訂單收購、保底分紅、二次返利、股份合作及就業幫扶等多種形式,帶動小農戶共同發展。鼓勵小農戶通過聯戶經營、聯耕聯種、組建合伙農場、加入農民合作社等方式聯合開展生產,同時積極培育適應小農戶需求的多元化多層次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為小農戶提供一站式托管服務。目前全市有1417家農業社會化組織為6.28萬戶小農戶提供服務,小農戶農業生產耕、種、防、收全過程托管面積達73.82萬畝。探索財政扶持資金折股量化提高小農戶收益的新路徑,目前全市折股量化項目286個、財政資金5.96億元,3萬多小農戶通過直接分紅受益,年人均增收1500元左右。
二、聚力合作功能提升,完善“三位一體”服務供給
15年來,溫州市順應農業現代化發展趨勢和要求,突出生產、供銷、信用三重功能融合,推動建立全要素供給、全產業鏈服務的利益聯結機制。
健全全程覆蓋的生產聯結鏈。立足本地優勢資源和特色產業,引導農業經營主體開展技術、品種、植保、機收等方面合作,統一進行農資購買、農產品質量認證和注冊商標申請。2021年全市合作社統一組織購買農業生產投入品19.57億元,1385家合作社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1048家合作社通過農產品質量認證。結合“甌越鮮風”品牌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圍繞種苗選育、生產環境、產品管理等環節,制定農產品生產標準體系,同時引導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圍繞機械化、設施化、信息化、規?;?、產業化等內容開展聯合合作。目前全市制訂“甌越鮮風”品種導則 31個、產品標準133個,建成“甌越鮮風”標準化生產基地601個。
打造品牌引領的產品供需鏈。打造市級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甌越鮮風”,成立品牌運營公司探索市場化運行,目前首批70家合作社(企業)的60多類農特產品納入產品目錄,進一步增強溫州早茶、雁蕩山鐵皮石斛、南麂大黃魚、洞頭紫菜等特色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和帶動力,構建了“全品類品牌+單品類品牌+企業品牌”品牌體系。引導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聯合合作,與各類銷售主體圍繞倉儲、冷鏈、物流、集采配送等流通環節,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產銷對接。完善“老供銷”連鎖經營網絡,健全倉儲、冷鏈、物流、集采配送等流通服務設施,大力發展“網上農博會”,構建了“原產地交易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供銷連鎖經營+農村電商”的銷售體系。2021年全市農產品網絡銷售額101.24億元,農民合作社統一組織銷售農產品42.76億元。
構建互助合作的金融服務鏈。深化農村合作金融改革,探索在農民合作社、村經濟合作社內部開展資金互助服務,并利用“二次分配”實現農民資金融通收益內部化。目前全市成立農村資金互助會53家,會員4.62萬戶,累計發放互助金近50億元,發行“三位一體”信農卡,農戶50萬以內貸款利率較同類平均貸款率優惠8%~10%。探索面向農民合作社社員的授信、用信與擔保相結合,全市9家農信擔保公司年擔??傤~突破15億元。成立全國首家以財產險為主的瑞安市興民農村保險互助社,由22家合作社、3552戶社員采取合作制方式自愿籌資組建,開辦農產品保險、農產品貨運保險和農戶小額貸款保證保險等十大險種,成立4年來累計承保322筆、農戶6600人次、保險金額8295.6萬元。
三、聚力合作體系發展,創新“三位一體”運作機制
15年來,溫州市將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和各類為農服務組織聯合起來,走上跨區域規模化和跨領域一體化的聯合發展道路,推動農村經營制度不斷創新。
健全“三位一體”農合聯組織體系。堅持農有、農治、農享原則,全市構建了由市農合聯、11個縣級農合聯、124個鄉鎮農合聯、52家特色產業農合聯組成的農合聯組織體系,8000多家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為農服務組織(企業)加入了農合聯。成立農民合作基金和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推動農合聯實體化運作,目前市縣兩級設立了11個農民合作基金,基金總規模達到1.61億元,組建農合聯資金經營公司11家,以眾籌等形式組織農合聯會員開展投資合作。如市農合聯實業發展公司由鹿城、甌海、樂清、洞頭等縣級農合聯資產經營公司共同參股組建,目前已投資溫州“甌越鮮風”連鎖店、洞頭區為農服務中心等多個項目。
打造“三位一體”數字化服務平臺。結合全域數字化改革,推動數字技術與“三位一體”全面融合,塑造現代農業整體智治的全新形態,努力形成為農服務高效協同的格局。打造“三位一體”智農共富數字化平臺,以農戶需求為導向,謀劃設置“無憂種植”“無憂銷售”“無憂貸款”“無憂補貼”四大特色應用場景,通過主體全上線、地塊全上圖、信息全貫通、服務全集成,促進組織一體聯結、服務一鏈貫通、風險一屏智控。同時配套手機端應用開發,集成智慧生產、供銷、信用等28項服務功能,目前該數字化服務系統已在瑞安市開展試點,首批4500多家(戶)農業主體已上線使用。
布局“三位一體”基層為農服務中心。推進基層為農服務中心和鄉鎮農合聯深度融合,推動村區域內各類農業生產主體、經營主體、服務主體“應入盡入”鄉鎮農合聯。為農服務中心集合農資供應、種子種苗、農機作業、莊稼醫院、金融信貸、農業保險、電商服務、產品展銷、農民培訓、農技信息、政策咨詢等各類農事服務資源,為農民提供從種植到銷售的一站式、便捷性、全程化服務。目前全市建成現代為農服務中心46家、農村各類服務站點近1000家,服務能力覆蓋全市各農業主產區。
四、聚力合作模式創新,探索“三位一體”多元發展
15年來,溫州市注重因地制宜,堅持市場化運作,不斷創新“三位一體”組織形式和合作方式,呈現出良好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
完善農民主導型“三位一體”合作模式。農民自發聯合組建合作社及聯合社,并在內部開展生產、購銷、信貸等“三位一體”綜合業務合作,通過資源整合推動規模發展,實現農民增收。如瑞安市梅嶼蔬菜合作社從銷售端入手,成立萬科農業公司“跑市場”,通過打造“綠印象”精品蔬菜、開發“第貳道蔡”微波烹飪蔬菜等品牌化營銷,倒逼生產端新品種推廣、標準化育苗、生產技術規程、農資采購、產品檢測“五統一”,并在信用端依托合作社發起組建的匯民農村資金互助社、興民農村保險互助社開展信貸保險合作。目前合作社社員從成立時94名發展到現在709名,基地輻射面積7000多畝,2021年合作社社員年人均收入2.23萬元。
提升政府主導型“三位一體”服務模式。各級政府依托農合聯組織,利用為農服務中心這一載體,為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提供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公共服務。如瑞安市投資1800萬元建設了占地近40畝的馬嶼鎮為農服務中心,根據區域內蔬菜、糧食、中藥材、林果、畜禽等農業主導產業發展和農戶需求,設立金融服務、青創服務、公共服務、農資服務、電商服務、培訓服務六大平臺和種苗繁育、博士試驗兩個科創基地,允許農民合作社、涉農企業、農業服務機構和新農人入駐,通過農業資源要素全鏈條集成,實現為農服務“一地跑”。
探索市場主導型“三位一體”聯結模式。立足農業產業化發展需求,將合作制理念與市場化運作有機結合,推動社會力量發揮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資源優勢,與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開展“三位一體”綜合合作。如蒼南縣引入國內番茄育苗龍頭企業福建意達公司,與番茄主產區馬站鎮的59家農民合作社、131家家庭農場和1513種植農戶,結成產業聯合體,通過標準化種植、訂制式生產、品牌化銷售,并抱團爭取“番茄貸”、番茄價格指數保險等優惠便利,畝均產量增加2000多斤,農戶年人均增收6300元。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