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農機專業合作社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的作用日益凸顯。為全面了解全市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現狀,努力實現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機械強農、農民增收”目標,山西省運城市現代農業發展中心于今年3月中旬組成專項調研組,通過召開理事長座談會和實地走訪等形式,對全市10個縣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運營情況進行深入調研,基本掌握了全市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提出了今后的發展思路和方向。
全市農機專業合作社總體情況
運城位于山西南部,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水平達到了88.6%,鹽湖、臨猗等八縣先后被農業農村部評為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全市共有農機專業合作社346個,擁有國家級、省級、市級示范社6個、 12個、24個。全市農機專業合作社擁有固定資產4.14億元,入社社員5518戶,擁有各類農業機具32738臺(套),擁有機庫棚面積50470平方米。2021年農機專業合作社作業總面積786.4萬畝,純收入1.25億元。
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經營模式
組織模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傳統農機手成立的合作社,總量占90%,其特點是自有一定面積的流轉土地,為周邊村提供全托管、半托管服務。第二種是在合作社基礎上組建的聯合社,全市有10多個,這種模式是有項目時抱團經營,平時還是以單個社形式存在,在爭取政府農業項目中有一定的優勢,但經營狀況一般。第三種是回鄉創業型(個人獨資公司),平陸縣、稷山縣各有一家,這種農機專業合作社(公司)成立時間較晚,負責人眼光超前,膽子大,資金足,發展潛力大。
經營模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承接政府項目。各農機專業合作社積極向政府部門爭取新產品新技術推廣、宜機化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深松整地等項目資金,收益占到全年的15%~20%,在項目帶動下,合作社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作業量、作業訂單不斷增加,收益有了保障。二是為農戶提供托管服務。半托管服務收益來自耕、種、管、收等環節的農業機械作業收入。全托管主要為農戶提供從種到收等全套服務項目。后一種模式對合作社的機具、管理、人員素質要求更高,收益也更高些。在利潤分配上,各合作社有所不同,總體上,80%~90%分配給農機戶, 5%~10%上交到合作社,10%左右作為風險基金留存合作社用作以豐補歉或長期投資,滾動使用。
運作模式有兩種。全市經工商部門登記注冊,在省農機社會服務組織平臺上登記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均實行了成員帶資或帶機入股,自主經營,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在運作模式上,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松散型,沒有集中管理的場所,農忙作業時集中,此類運作模式在全市占絕大多數。另一類型是較為緊密型,均建有機庫、維修車間,具有辦公場所和獨立院落,機械由合作社統一存放、統一管理、統一維修保養。如垣曲金禾農機專業合作社,統一聯系業務、統一組織作業、統一收費價格、統一作業標準、統一提取公益金。
存在問題
防汛機收機具不足。去年運城市秋播玉米面積約320萬畝,9月份以來,出現持續降雨天氣,地里積水嚴重,這種情況普通農田作業機具無法完成,但適合水地作業的履帶式收割機極其缺乏,造成大量玉米無法收割發芽變質,受損面積約 108 萬畝,畝減產大約在20%左右。
農機操作手難聘。目前農機合作社基本都是季節性經營,一到農忙時節,農機手嚴重缺失,日工資提高到三四百元,仍然無法滿足需要。一方面是現代農機更新換代很快,技術性較強,需要專業人才;另一方面是年輕人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興趣不高。
合作社場所用地審批難。目前全市約90%的合作社存在場所用地難的問題,造成農機具露天存放、風吹日曬老化嚴重,影響使用壽命,糧食晾曬、烘干、倉儲也因缺乏場地而受影響。
發展資金不足。農機是投資大、風險小、回本慢的產業,大部分合作社都有發展壯大的想法,但是高昂的資金成本讓大家望而卻步,大到一臺收割機二三十萬,小到一件翻轉犁兩三萬,短期之內回不了本,影響了他們發展積極性。
經營比較松散。目前全市合作社數量不少,質量不高??諝ず献魃绱罅看嬖?,部分聯合社僅僅是形式上聯合,作業上平時各干各的,只有爭取到政府項目時才統一組織,沒有達到1+1>2的效果,尚未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
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較低。在農機裝備引進購置上,缺少高端智能農機裝備,農機裝備作業傳感器、智能網聯終端還沒有發展起來。在農機生產作業管理方面,缺少具有農機作業檢測、遠程調度、維修診斷等功能的信息化管理服務平臺,沒有實現對重要農時機械化生產的信息化管理與調度。
對策建議
加大政策扶持引導。一是給予農機合作社資金支持。市、縣兩級財政每年拿出一定資金,對合作社機庫棚、維修車間、糧食烘干、倉儲建設用地及硬件基礎設施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力促其發展壯大。二是鼓勵支持一批優秀合作社。以縣為單位,每縣每年扶持1~2個農機專業合作社,作為重點培育對象,以點帶面,促其發展壯大。宜機化改造、農業生產托管項目及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優先向這些示范社集中,力爭將其建設成為國家或省級專業合作社。三是發揮機補政策的導向作用。加大對高端農業裝備產品的補貼力度,充分調動農戶購置、使用高端農業裝備產品的積極性。
加大行業指導。一是推廣先進智能化機具和管理服務平臺。運城市黃河農機專業市場即將建成,要借此平臺大力推廣“互聯網+農機作業”應用,加快農機裝備提檔升級。二是推廣研發“短板”機具。目前適應水地的履帶式收割機及烘干設備還較少,應適時推廣適用機具,最大限度減少糧食損失。同時還應推廣打捆機(青貯飼料機械),開展秸稈回收利用,有效解決養殖戶冬春季節飼草不足的問題,也為農戶和合作社增加收入。三是開展機手糧食減損培訓活動。一方面要聘請專家有針對性地講解機具知識,提高農機手的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要開展比武活動、糧食減損活動,確保正常作業條件下糧食機收損失率控制在現行標準內。
第三方要服務到位。在鼓勵合作社快速發展的同時,也要引導其規范運行,這方面第三方力量不可或缺。一是審計部門監督賬務。目前大部分合作社財務都委托中介報賬。審計部門應將其納入審計范圍,主要是監督政府專項項目資金(包括實物)。二是銀行給予利率優惠。目前已和農行、中行等多家銀行座談對接,引導金融資金流向合作社,中行貸款最為優惠,“農機貸”授信20萬,100萬封頂,利率補貼下來為2.15%,農機戶興趣很高。三是石油公司給予油價優惠。今年油價漲幅較高,對經營成本形成一定壓力。這些年每到“三夏”都和石油公司協商優惠價格支農,去年每升便宜0.7元,今后要加大協調力度,爭取讓石油公司在農忙時節送油到地,方便農戶。
(作者單位:山西省運城市現代農業發展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