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農村面貌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收入渠道不斷拓寬、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為了進一步摸清現階段天津市農民經濟狀況,筆者對天津市部分涉農區的相關村進行調查,共走訪調查517戶農戶。通過調查發現,部分農民在醫療、取暖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問題,部分農民生活仍存在一定負擔。針對這些問題,筆者提出了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就業、完善相關政策體系等建議。
一、當前農民收支基本現狀
(一)農村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城鄉收入差距逐步縮小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天津市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升。據天津市統計局資料顯示,天津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1年的3911元逐步提高到2021年的27955元,增長了6倍多,年均增長幅度達10.3%。從城鄉收入差距來看,近年來,天津市城鄉收入差距一直小于全國平均水平,且呈逐步縮小趨勢。2001—2021年期間,天津城鄉收入比由2001年的2.22:1逐步縮小到2021年的1.84:1,全國城鄉平均收入比也由2001年的2.85:1逐步縮小到2021年的2.5:1。這一變化態勢表明近年來天津市農村居民整體收入水平在不斷提高。
(二)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快速提升,支出比重逐步提高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近年來天津市農村居民消費支出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消費支出增長速度超過了收入增長速度,消費支出比重逐步提高。天津市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由2001年的2179元逐步提高到2021年的19285元,增長了7.85倍,年均增長速度達11.5%,超過收入增長速度1.2個百分點。從農村居民收支比(消費支出占收入比重)來看,2001—2021年期間,天津市農村居民收支比由2001年的55.7%逐步提高到2021年的69%,呈不斷提高趨勢。在收入持續增長背景下,農村居民收支比的不斷提升,一方面表明農村消費潛力正在逐步得以釋放,農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另一方面也表明農村居民資金余額逐步減少,非生活性、非常規性支出壓力逐步增大。
(三)農民收入差異較大,工資性收入占主導地位
通過對517戶進行走訪調查發現:
1.當前農戶收入水平差異較大
根據調查結果,天津市農民戶均年收入約6.6萬元,人均年收入約為1.9萬元左右。從收入水分布情況來看,當前農戶收入水平主要集中于2萬~5萬元和5萬~8萬元兩個檔次,分別為197戶和115戶,占被調查農戶數的38%和22%;其次是收入為10萬~20萬元,共88戶,占17%;其余分別為年收入低于2萬元,共62戶,占12%;39戶年收入為8萬~10萬元,占8%;16戶年收入超過20萬元,占3%。
2.工資性收入為當前農民主要收入來源
從收入來源情況看,517戶被調查農戶中有373戶表示主要收入來源是工資性收入,占72%;以經營性收入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有65戶,占13%;以轉移性收入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有79戶,占15%。
從工資性收入在各收入水平分布情況來看,以工資性收入為主的農戶也主要集中于2萬~5萬元和5萬~8萬元兩個檔次,分別為145戶和102戶,分別占被對應收入水平戶數的74%和89%;其次是收入為10萬~20萬元,共81戶,占92%;8萬~10萬元的為24戶,占62%;超過20萬元的為12戶,占75%;低于2萬元的為9戶,占15%。
在調查中發現,以轉移性收入為主的農戶全部在年收入低于2萬元的群體中,這些農戶大部分屬于低保戶或基本喪失勞動能力的高齡人群,其收入大部分主要依靠子女贍養、政府補助、救助費等。
二、農民支出基本情況
(一)部分農民存在一定支出壓力,低收入水平人群壓力較大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517戶被調查家庭中,334戶屬于收支平衡,占64.6%;20戶屬于家庭收支赤字,占3.9%;163戶屬于家庭收支盈余,占31.5%。當前農村居民戶均支出均在2萬元以上,戶均收入為5萬元及以下的家庭主要以收支平衡為主,隨著居民收入檔次的逐步提高,家庭收入盈余能力也在不斷增強。
從具體收支情況來看,62戶收入低于2萬元的農村居民家庭中,有55戶收支基本相等,有7戶家庭支出超過了收入,造成家庭收支赤字;197戶收入為2萬~5萬元的農村居民中家庭中,有181戶收支基本相等,有6戶家庭支出小于收入,實現了收支盈余,有10戶家庭支出超過了收入,造成家庭收支赤字;115戶收入為5萬~8萬元的農村居民家庭中,有59戶收支基本相等,有54戶家庭支出小于收入,實現了收支盈余,2戶家庭支出超過了收入,造成家庭收支赤字;39戶收入為8萬~10萬元的農村居民家庭中,有16戶收支基本相等,有22戶家庭支出小于收入,實現了收支盈余,1戶家庭支出超過了收入,造成家庭收支赤字;88戶收入為10萬~20萬元的農村居民家庭中,有20戶收支基本相等,有68戶家庭支出小于收入,實現了收支盈余;16戶收入超過20萬元的農村居民家庭中,有3戶收支基本相等,有13戶家庭支出小于收入,實現了收支盈余。
(二)農民日常生活支出負擔相對較輕
517戶被調查家庭中,在日常吃、穿、通訊等日常生活消費支出方面相對均比較節儉,負擔相對較輕,大部分家庭的日常生活消費現金支出均不足2萬元。其中127戶家庭年支出金額不足1萬元,占24.6%;226戶家庭年支出金額不足2萬元,占43.7%;115戶家庭年支出金額不足3萬元,占22.2%;49戶家庭年支出金額超過3萬元,占9.5%。
此外,隨著家庭收入檔次的不斷提升,家庭日常生活性消費支出水平也呈不斷提高趨勢。年收入為2萬元及以下的家庭,日常生活性消費現金支出基本以不足1萬元為主;年收入為2萬~5萬元的家庭日常生活性消費現金支出以1萬~2萬元為主;年收入為5萬~8萬元的家庭日常生活性消費現金支出以1萬~3萬元為主;年收入為8萬元以上的家庭日常生活性消費現金支出也主要在2萬元以上。
(三)非常規性支出造成農民負擔較重
農村居民非常規性支出主要包括醫療費用支出、家庭子女教育費用支出、冬季采暖費支出、親友禮金支出、老人贍養費支出、住房建設及改善支出、婚喪嫁娶等相關費用支出。這些非常規性費用支出主要表現為涉及金額較大、與民俗關聯度高、對農民生活負擔影響較重。根據被調查家庭數據統計,家庭每年醫療費用支出超過5000元的共274戶,占比約為53%;涉及子女教育費用支出的有共200戶,其中孩子年教育費用超過2萬元的108戶,占比約為54%;取暖年費用超過2000元的共349戶,占比約為68%;年禮金支出超過5000元的共407戶,占比約為79%。這些非常規性費用平均給每戶家庭增加了2萬余元的支出負擔。此外,如果發生農村房屋建設或改造、子女婚房置辦、喪葬費用等突發性支出,會給一些農村家庭造成很大的負擔。
三、農民生活方面存在的主要負擔
(一)農村高質量醫療資源短缺,導致農民醫療負擔增大
實行新型合作醫療制度以來,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村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但由于村級衛生醫護人員技術水平低、醫療設施不健全、藥品種類短缺等原因,農村居民在患病時往往偏向于選擇去醫療資源相對豐裕的縣城甚至是市級醫療機構就診,從而在正常醫療費用之外,又附加了諸如交通費、餐飲費、住宿費等相關費用,進一步推高了農民醫療成本,增大了農民負擔。此外,新型合作醫療機制方面還存在報銷門檻高、報銷范圍窄、報銷比例低等問題,再加上當前醫藥整體費用偏高,農民就醫中自己承擔費用還比較高,這給本來不富裕的家庭尤其老年家庭或有長期病人的家庭帶來較大的壓力。隨著農村老齡化問題日趨凸顯,農村居民因病返貧風險仍然嚴峻。
(二)農村高水平教育資源短缺,導致教育負擔加重
城鄉教育資源不平衡和農村教育資源短缺一直是困擾農村地區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隨著農村居民對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農村地區對子女教育資源需求不斷增強。在調查中許多農村家庭表示,子女教育是家庭未來唯一的出路,為了讓孩子能夠獲得優質教育資源,不少家長紛紛將孩子送進城讀書,并參加各種培訓班。這種做法一方面增加了教育費用支出,另一方面也會因此增加房租、交通、食宿等相關費用支出,進一步加重了農村家庭負擔。據調查,目前孩子課外培訓費用平均在200~300元每小時,這對農村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尤其對年收入在5萬元左右的家庭來說,可能要占用全家年收入的60%以上。此外,如果孩子考上大學,就讀總費用將會更高,很多家庭全年的收入一半以上都花在了孩子身上。
(三)一刀切的清潔能源措施,導致低收入檔次家庭負擔加重
在國家大氣污染治理、打贏藍天保衛戰等政策驅動下,天津市農村地區取暖方式正由傳統粗放式燃煤取暖,向多種清潔取暖方式轉變。通過調查得知,燃氣、電取暖、集中供暖是目前天津市農村地區取暖的主要方式。雖然在實施煤改電、煤改氣過程中,政府給予了農戶一定補貼支持,但對于農村地區低收入家庭來說,清潔能源政策一方面提高了農村家庭的取暖費用支出,如原來以燃煤取暖,平均每戶取暖費用不足2000元,而采用電、氣取暖方式,在政府補貼下每戶至少要支付2500元的取暖費用;另一方面也帶來了隱性成本的增加,過去以燃煤取暖時還可以供家庭日常做飯、燒水,在電、氣取暖方式下,這些能源支出成本顯性化,從而增加了家庭日常支出,進一步加重了收入來源不穩定及低收入家庭的負擔。
(四)農村民俗民風,進一步加大農民負擔
隨著農村居民整體經濟條件逐步改善,一些農村民俗民風開始向高消費、重攀比轉變,突出表現在農村婚喪嫁娶費用支出不斷增高。首先是禮金支出增加。原來婚喪嫁娶一般性禮金基本保持在100元/人次左右,而現在均在200元/人次以上,上漲了1倍之多。據調查統計,當前農村家庭年禮金支出超過5000元的有407戶,占比約79%,有的家庭年禮金支出甚至達到3萬~4萬元。其次是農村嫁娶彩禮高。據調查,天津市農村地區彩禮普遍在15萬~20萬左右,另外還需“三金”、車、房等,尤其近年來女方對男方婚房條件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原來主要以村民自建房為主,現在基本都要求在城鎮及周邊地區購置商品房,價格也大都在100萬元左右。綜合統計,當前農村嫁娶成本提高了1倍以上。
四、關于減輕農民生活負擔建議
(一)促進農民就業,提升工資性收入能力和水平
工資性收入是當前農村居民收入主要來源,其對提升農民整體收入水平的貢獻度要遠高于經營性收入等其他來源,因此要將促進農民就業、拓寬農民工資性收入渠道作為當前提高農村居民生活負擔承受能力、減輕負擔壓力的主要手段。一是結合當前土地流轉政策措施,鼓勵村民積極將土地經營權流轉,盡可能解放土地對農村勞動力的束縛,促進勞動力向村鎮及周邊企業轉移。二是采取一定的支持措施,鼓勵企業吸納周邊農村居民就業。
(二)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水平
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目前是農村家庭兩大收入來源支柱,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是農民增收的基礎,同時也是增加農村家庭經營性收入的基礎,對于緩解農民生活負擔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夯實農業產業基礎,發展特色優質農業產業,實現產業致富,促進農民增收。二是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充分發揮農村集體經濟對農村居民增收的支撐作用,提高財產性收入。三是發揮農村經濟能人效應,培養和鼓勵農民增收“領軍”人才,通過示范引領促進當地農民增收。
(三)完善醫療保障體系,減輕農民醫療費用負擔
針對農村醫療資源短缺、農民醫療費用負擔重問題,要完善農村居民醫療保障體系機制,切實減輕醫藥費用負擔,防止因病返貧問題。一是建議降低農村看病報銷門檻,提高農村醫療保險的報銷比例,將更多醫藥項目納入醫保,不斷完善農村看病報銷制度,逐步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醫療保險制度。針對患有重大疾病的低收入家庭,建議出臺政策,在醫療保障方面實施兜底救助保障措施。二是充分發揮商業醫療保險的補充作用,進一步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障機制,加強基本醫保、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商業健康保險與醫療救助等有效銜接。三是大力發展農村醫養結合服務,使農村老年人群體真正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
(四)完善清潔能源補貼政策,減輕低收入家庭負擔
一是建議實行差異化補貼政策,增強補貼政策精準性。在現有補貼力度上,改變補貼結構。統籌民政等部門的補助資金,將居民按照經濟收入水平與實際用電量區分劃檔,制定差異化的補貼標準。對低收入農戶家庭,按年度予以適當的冬季取暖補貼。對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低保戶、貧困殘疾人家庭等重點對象,出臺專門的取暖補貼政策,實行政府兜底。二是建議鼓勵地方政府、金融機構、相關企業等組織或群體,加大對農村清潔取暖相關設備、運行的融資支持,以保證取暖補貼的連續性、精準性,或者保持現行政策不變,長期實行財政補貼政策。
(五)移風易俗,樹立村民正確價值導向
針對農村禮金、彩禮負擔重問題,一是要加強正確價值觀引導,充分發揮村“兩委”、黨員干部的帶頭示范作用,移風易俗,重塑鄉規民約。二是加強宣傳教育,利用報刊、廣播等形式進行廣泛宣傳,改變村民思想認知,樹立農村婚嫁新風尚。三是加強村規民約建設,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引領重塑鄉村文明新風。
(作者單位:天津市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服務中心、天津農學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