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背景
近年來,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聚焦資源價值“度量難”、集體資產“經營難”、金融資本“下鄉難”三大難題,以促進“集體增收、農民富裕”為目標,著力加強集體“三資”管理,積極引導和推動農村“資源資產化、資產股份化、資金項目化”,盤活了沉睡的資源資產,發展了農村產業,壯大了集體經濟,夯實了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制度基礎。溫江區于2022年全面消除了集體經濟收入低于10萬元的薄弱村;資產上億的集體經濟組織達2個,收入上100萬元的達10個。
二、創新做法
(一)探索資源要素轉化機制,破解資源價值“度量難”。針對農村產權價值評估市場發育滯后,農村產權價值評估認定難的現實問題,溫江區著力于創新資源資產的價值評估方式及營運管理模式。
一是創新土地產權折價入股模式,盤活土地資源。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將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土地經營權等作價出資,采取市場化方式與投資人共同組建鄉村產業發展主體,通過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獲得穩定收入來源。例如,永寧街道天王社區參照溫江區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招拍掛價格(80萬元/畝),將4.61畝建設用地作價368.8萬元入股“茅歌水韻”林盤火鍋莊園項目公司,占股10%,集體經濟組織不參與項目經營管理,不承擔經營風險,前五年每年獲得10萬元穩定收益,此后每五年再增加1萬至1.5萬元,合作期滿后,項目公司運營期間形成的所有固定資產歸天王社區所有。目前,已累計獲得30萬元的收入。集體經濟組織讓渡了經營權,讓經營方獲得長期獨立的經營資格,有利于項目的穩定持久運行。而相對單純的租賃,集體經濟組織獲得了比租金收入更高的固定分紅收益,并在到期后獲得地上構筑物等固定資產的所有權,促進了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壯大。
二是探索生態價值轉換入股模式,盤活生態資源。由集體經濟組織會同社會投資主體委托第三方對區域內的林盤、花木、湖面等生態資源進行價值評估并作價入股,從而推動“生態股”向“資產股”的量化轉化。例如,萬春鎮幸福村聘請專業機構量化評估前期建設的20公里村道、綠道和1400余畝濕地、林盤等生態資源,按照成本占30%、收益占70%的權重進行評估,并將估值(總計3.91億元)進行折算后作為集體資產股權,入股春秋華堂、田園圣恩等13個項目。2022年實現生態資產分紅收益65萬元。
三是試行財政資金“投改租”,盤活基礎設施。將可由集體經濟組織運營管理的財政投入形成的增量資產界定劃撥給村集體,增加村集體資產,并由村集體出租以獲得收益。例如,萬春鎮高山村接收鄉村振興基金和農業園區建設專項資金共750萬元修建的鄉村旅游廣場、長廊等,按照25萬元/年的價格打包租賃給四川農業大學產業研究院,既推動了資產的盤活利用,又促進了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壯大。
(二)健全集體經濟運營機制,破解集體資產“經營難”。針對村(社區)“兩委”干部缺乏細分市場調研、項目經營能力,集體資產保值難、經營難的現實問題,溫江區著力于創新經濟體之間的合作方式和利益分配機制。
一是強化內控制度,筑牢風險底線。集體經濟組織賦碼登記后,以集體經營性資產對外承擔債務,利用集體資產采取獨資、控股、參股等方式注冊成立的公司,必須設立形成決議、內控制度、定期報告“三道防火墻”,公司主要參與市場經營、承擔風險,集體經濟組織則按照約定獲得穩定經營收益。
二是創新合作方式,拓寬發展路徑。將鄉村優勢資源開發與資本入鄉、農民創新創業等改革聯動推進,引導集體經濟組織采取出租、合作、入股、階段性讓渡經營權等方式參與項目建設,獲得穩定持續的收益。例如,萬春鎮天鄉路社區出資20萬元,與市場主體合資注冊成立成都市衛鑫置業有限公司,公司作為社區市場代理人,通過承擔部分社區管理職能,與轄區內大型企業在人才培養、項目開發、企業運營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戰略合作,開展建筑裝飾、綠化工程、物業管理等經營業務。2022年,衛鑫公司經營收入600萬元,集體經濟組織獲得20萬元分紅。
三是探索利益分配新機制,吸引農民組織深度參與。按照“群眾自愿、股份量化、進退自由”原則,探索農民合作社和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分紅”聯合發展模式。例如,和盛鎮陳家渡村將基礎設施折價入股到月食河農業觀光旅游專業合作社,共同經營紫薇公園項目,并向所有村民公開募股,收益按照5:3:2比例分配,即合作社收入的50%用于合作社成員分紅,30%用作項目再投資再發展,20%歸集體經濟組織用于全體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分紅。2022年,該合作社實現旅游總收入650萬元,帶動社員戶均增收2200余元。
(三)創新農村融資服務機制,破解金融資本“下鄉難”。針對農村產權的金融屬性激活難,金融機構對農村產權抵押貸款參與積極性不高,“農民融資無抵押、機構放貸無保障”的現實問題,溫江區著力于融資渠道的拓展與風險分擔機制的創新。
一是以收儲聯盟為載體,建立抵押資產市場化處置機制。組建收儲聯盟,創新引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作為不良抵貸資產處置企業,全程參與抵押物的價值認定、資產監管和風險處置,有效保障金融機構、借款主體和處置企業三方利益。
二是以多方認可為標準,探索農村產權“五方定價”價值評估機制。專門組建由銀行、處置企業、借款人、專家和當地村委會推薦人員組成的五方價值認定小組,對資產進行合理評估,交易和處置價值以評估價格為參照標準。
三是以財政撬動為杠桿,創新融資風險緩釋機制。區政府投入1000萬元設立農村產權抵押融資風險基金,承擔抵押資產處置后凈損失的80%,金融機構承擔20%,引導不良抵貸資產處置由傳統的“債務收購—抵押物處置凈值分配”向“市場化處置—差額補償”轉變。同時,引入省農擔公司構建“銀行+區政府+省農擔公司”(按3:3:4比例)產業發展融資風險分擔機制,區財政投入風險補償金1500萬元,發揮“杠桿”效應放大金融資本20倍授信規模,形成3億元融資貸款資金池。
三、主要成效
(一)在深化改革創新中促進了資源要素的多元轉化。集體經濟組織通過入股、合作等方式參與市場化項目經營,破除僅租賃為主的單一經營方式,持續拓寬發展路徑,多元化盤活利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農村房屋、生態資源、基礎設施等鄉村資源資產,實現鄉村資源資產“變現”。截至2022年12月,全區村集體資產達到15.84億元;盤活閑置宅基地827畝、閑置農房35.77萬平方米;有償退出宅基地262.5畝,利用宅基地建設產業項目35個;實現農村產權流轉交易160宗,交易額5.56億元。
(二)在運管機制創新中推進了農民農村的共同富裕。以項目為載體,引導農民以產權、現金等資產入股,實現了其在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中由“旁觀者”向“參與者”角色的轉變,并讓其持續享受改革紅利。2022年全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61元,位居四川省第二位,其中財產性收入占比達11.6%;城鄉收入比縮小至1.49:1。
(三)在深度探索實踐中形成了多項制度轉化成果。基于試點工作高效有序的不斷推進,溫江區同步強化制度建設,先后出臺了《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參與項目建設的指導意見》《關于進一步鼓勵與支持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及閑置農房的指導意見》和《堅持黨建引領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實施意見》等系列管理辦法,實現政策與改革試點工作高度契合。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等核心成果還被吸納進新修訂的《農村土地承包法》;探索非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依法繼承取得農村集體資產股份的做法被吸納進《四川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條例》。
(來源:農業農村部政策與改革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