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業生產方式轉變,農村土地細碎化問題已成為制約農業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2019年以來,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以入選省級農村改革試驗區為契機,在先行試點基礎上,全面開展“小田變大田”改革,實現農村土地“集碎為整”。通過改革,全區66196戶農戶的36.22萬畝承包地,由原先的19.75萬塊合并成4.08萬塊,新增高產田4.2萬畝以上,土地流轉率由60%提高到78.6%,從而進一步豐富了農村承包土地“三權分置”的實現形式,有力促進了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農業生產基礎進一步夯實。
一、正確對待土地權屬之“變”,保障農民財產權益
改革過程中,充分尊重農民意愿,通過承包權不變、經營權互換的方式,實現“小田變大田”,讓農村土地細碎化問題迎刃而解。
發揮村集體主導作用。要求村干部正確理解促進村集體增收與保障農民合法權益之間的關系,保證田塊合并后,農戶的承包土地權益不受損、經營面積不減少、經營收益有提升,以贏得農民群眾對改革試驗的支持和擁護。通過政策講解會、業務培訓會和意見征集座談會等形式,打消村組干部怕引起秩序混亂、怕改革失敗擔責的顧慮,堅定村級黨組織為民改革的決心。逐步構建完善調查摸底、科學規劃、擬定方案、組織實施、完善總結等實施路徑。
穩定農戶承包權。鎮村干部帶領黨員和村民代表入戶宣傳,承諾不改變土地承包政策、保障農戶承包土地權益,給農民吃下“定心丸”。積極運用土地確權成果,將二輪土地承包田塊分布圖與改革后的田塊現狀圖一起上墻公布,打消農民擔心在土地征用過程中找不回自己承包地的顧慮,依法保障了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益。
放活土地經營權。“小田變大田”后,農戶只需與村集體簽訂土地流轉委托書,再由村集體幫助辦理土地流轉手續,通過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公開發包給大戶種植,既規范了農村土地流轉行為,又提高了農民的土地租金收入,還促進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
二、科學應對生產主體之“變”,優化土地生產條件
通過改革前的入戶調查摸底,核對承包土地確權信息,征求農民的意見、建議和訴求,堅持田塊基礎信息、農戶訴求回應、種植意愿選擇、合并方案認可、合并田塊四至“五個確認”,圍繞“小戶”“大戶”都能種好田的目標,科學設計“自種區”“預留區”“流轉區”,實現農戶從業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
尊重農民種植意愿。讓愿意繼續種田的農戶在靠家、靠路、靠河的位置選擇一整塊田種植,形成相對集中的“自種區”。“自種區”田塊合并整理費用由財政兜底,利用在田作物成熟換茬之際,村集體統一組織實施田塊互換整合,既不耽誤農時,也不增加農民參與改革的成本。
減輕離田農民后顧之憂。安排一定面積的示范保障田塊作為“預留區”,短租給大戶經營,既示范引導小農戶采用現代化方式種田,又為進城入鎮生活的農戶回村種植經營預留了保障空間。
提升土地流轉效率。不愿繼續種田的農民將承包地委托村集體流轉,形成“多戶一田”的“流轉區”,供家庭農場承租經營,改變了以往“夾花田”和偏僻小田塊流轉難、租金低的現狀,幫助流轉意愿強烈的農戶順利實現土地流轉,促進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三、加快適應經營方式之“變”,提升農業生產效益
“小田變大田”后,全區農村耕地減少了80%的田塊,集中連片的土地為破解“誰來種地、怎么種地”創造了條件,有力推動了農業生產方式轉變。
加強農業科技物質裝備。統籌多方資金,優先在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的區域,集中配套道路、橋梁、溝渠、閘站等生產設施,讓農機進得去、糧食運得出。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小塊田調并為大塊田,并根據農機裝備的作業半徑,科學設定了50米寬、200~400米長的大條田,讓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有效提高了農業基礎設施的利用效益,也讓機械化、綠色化、數字化的先進技術裝備得以充分運用,農業生產力顯著提高。
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繼續種地的農戶,在“自種區”種一整塊田,每畝地節約的農機作業、農田灌溉、勞動力等成本超過200元。流轉區的土地主要流向從事糧食生產的家庭農場。改革中,38.2%的農戶選擇自種,64%的新增流轉土地流向家庭農場,全區新增家庭農場121家。
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村集體圍繞農業生產中“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辦了不劃算”的事,主動服務,興辦糧食烘干房、倉庫、農機庫等附屬(配套)設施,既解決單個自種農戶、家庭農場糧食生產無配套設施的問題,也獲得了穩定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收入。
(來源:農業農村部政策與改革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