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固鎮位于陜西省白水縣北部,下轄16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近年來,西固鎮重點圍繞村企聯建、電子商務、品牌打造、快遞倉儲等方面,因地制宜推動當地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截至2022年底,全鎮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共涉及16個行政村154個村民小組,全鎮農村集體資產總額約0.95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約0.35億元;資源性資產中集體土地總面積達13.68萬畝,其中農用地10.91萬畝,建設用地1.14萬畝,未利用地1.63萬畝。目前,西固鎮年收入3萬元以下的村有6個,3萬~10萬元的村3個,10萬~50萬元的村4個,50萬元以上的村3個。
一、主要做法
強化黨建引領,凝聚集體經濟發展合力。近年來,西固鎮深入實施農村集體經濟壯大提升行動,堅持黨建引領、產業支撐、政策利導、機制保障,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持續注入紅色動能。一是加強組織領跑。按照“產業發展到哪里,黨組織的服務就跟蹤到哪里”的思路,成立西固鎮鎮村產業聯盟網絡直營黨總支部,其定位為服務產業發展的功能型黨組織,由鎮黨委和鎮股份經濟聯合總社牽頭,各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社、產業大戶等積極參與,推動資源整合、抱團發展。二是精準指導賦能。以西固鎮“‘固果果’平臺紅色黨建鏈賦能致富產業鏈”基層黨建品牌為牽引,全面推行“支部建在鏈上、黨員聚在鏈上、人才育在鏈上、產業強在鏈上、品牌樹在鏈上”,以“黨建鏈”串起“產業鏈”,推動黨建與產業同頻共振、融合發展。三是建強主力隊伍。西固鎮黨委聯合縣委黨校開辦鄉村振興培訓班,開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專題課程,組織各集體經濟負責人外出參觀學習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提高引領發展集體經濟的能力。
瞄準目標定位,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西固鎮堅持全鎮“一盤棋”,發揮區位優勢,多途徑延伸產業鏈條,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一是發揮資源優勢。西固鎮憑借優越的自然條件,因村制宜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截至目前,全鎮蘋果種植面積穩定在8000畝,以葡萄、酥梨為主的特色水果種植面積為1.5萬畝,以甜瓜和吊籃西瓜為主的設施農業大棚有1000余座,花椒種植面積為1.8萬畝,成為渭北地區有名的瓜果之鄉。二是加速農業結構調整。圍繞“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發展方向,不斷優化種植業結構,加快農業轉型升級。2022年故現村集體經濟產業園引進冰美人和妮娜皇后葡萄新品種,集體收益再創新高。2023年西固村櫻桃基地新建230余畝,增添了布魯克斯、美早等新品種,優質大果供不應求。三是豐富產業鏈條。在提升種養業規模的基礎上,增加就地轉化量,向農產品精深加工方向延伸。鎮股份經濟聯合總社果蔬加工及冷鏈物流、器休村水果罐頭和花椒加工、潘家村紅薯粉條加工等農業產業化項目落地投產,實現了產業鏈增值增效。另外,潘家村利用新能源產業集聚優勢,低價反租光伏板下土地發展板下經濟,收獲的紅薯直接用于紅薯粉條加工,最大化利用土地資源,增加了集體經濟收入。
加強品牌建設,增強產業核心競爭能力。西固鎮通過突出鎮域農產品的差異化優勢,挖掘和打造產品核心競爭力。一是加強品牌建設。鎮股份經濟聯合總社牽頭對當地特色且優質的14種農產品進行包裝設計,規范質量標準,統一銷售價格,打造辨別度強、認可度高的“固果果”品牌。引入旭崢果蔬、倔強土豆等銷售合作伙伴,建立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擴大農產品銷售渠道和品牌效應,增強抗風險能力,保障村集體收益。二是增強電商服務能力。每季度開展電子商務培訓,每場覆蓋百余人次,帶動村級集體經濟組織依托電子商務發展壯大。推動“互聯網+”在現代農業中的運用,引入“田間地頭動態感知”和“供應鏈倉儲管理”系統,更好地展示綠色種植和市場動向,為農民創造更多經濟利益。三是提升農產品產地倉儲保鮮冷鏈能力。2022年完成西固鎮農產品產地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建設項目,2023年完成“固果果”平臺建設及縣域農特產品銷售推廣項目,通過加強倉儲物流能力和銷售平臺建設,降低產后損失,提升商品化處理能力和產品附加值,產銷對接更加順暢。
找準地域特色,讓“土特產”成為致富大產業。一是挖掘土味產業。面花工藝、鐵筆烙畫、五彩編藤,都是西固當地文化風俗的瑰寶產物,有著豐富的價值內涵,西固鎮充分挖掘產品賣點,讓“土味產業”與市場和時尚相結合,做好地域特色的文化題和自然題,也做好經濟題。二是體現特色差異。西固鎮依托獨特的氣候條件和豐富的種植經驗,從瓜果的品種、整地、施肥、病蟲防治直到果實成熟,每一個環節都精心呵護,保持瓜果獨特口味,形成了“龍山酥梨”“王河甜瓜”等獨特招牌,成為區域網紅水果,在市場上占據了一席之地。三是共享增值收益。鄉村產業競爭,正逐步由單一的產品競爭走向產業鏈競爭。近年來,器休村做大做強花椒加工,潘家村聚力紅薯初加工,中文化村聚力菊花合作代加工,鎮股份經濟聯合總社特色水果禮盒和倉儲物流點建成投用,正通過延伸產業鏈將收益更多留在農村。
二、典型模式
加強產業聯合。針對各村之間要素不聚攏、發展不平衡、聯動不緊密等實際問題,由鎮黨委、鎮政府牽頭,按照資源相融、產業相連、地緣相鄰原則,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實施強村帶弱村,組建產業聯合體,推動“小特產”升級為“大產業”,讓“單打獨斗”變“抱團發展”,向規模化生產要效益。通過產業聯合,全鎮逐步形成了以扶蒙、器休、東固為核心的優質蘋果產業聯合體,以龍山、故現、西固為核心的特色水果產業聯合體,以四河為中心輻射周邊的設施農業產業聯合體,以沿洛河一帶為核心的花椒種植產業聯合體。
實施鎮村聯盟。鎮股份經濟聯合總社牽頭發揮組織優勢,與各村集體經濟組織建立穩定有效的合作發展關系,指導帶動各村結合自身優勢實現“一村一品”產業發展,助力增產增效增收。鎮村互動,借助“固果果”公用品牌和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基地,帶動脫貧戶從事果蔬分揀、物流配送等勞務,增加群眾收入。目前,擇優授權了12個種植大戶使用“固果果”包裝禮盒,通過品牌效應增加農產品附加值,間接帶動農戶收入40余萬元。鎮村聯盟模式的成功實踐,讓村集體經濟發展變“風險獨擔”為“利惠共享”,逐步形成了“前端標準化、中端品牌化、終端市場化”的有效發展模式。
推動村企聯建。企業帶動是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路徑。潘家村自2021年引入新能源光伏產業,培育農光互補“綠色電力”新引擎。截至目前,光伏陣列用地3000余畝,潘家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與有豐富紅薯種植經驗的內蒙古恒志源食品有限公司合作經營,利用光伏板下的土地開展紅薯種植。紅薯收獲后加工成淀粉和粉條,與山東利豐集團、秦皇島中薯集團合作進行市場銷售,達成種植、加工、銷售有效對接。器休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與餐飲連鎖倉頡飯店合作,開展花椒系列產品的訂單化生產加工。通過借力發展,逐步走出了一條“以企帶村、以村促企、村企合作、互促共贏”的村企聯建發展路徑。
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鎮股份經濟聯合總社+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合作企業+電商平臺”的鎮村聯盟產業發展模式,村集體負責把控農產品的標準和質量,鎮股份經濟聯合總社牽頭推動產品的品牌推廣、宣傳和包裝,合作企業和電商平臺負責產品的銷售和市場反饋,形成了產、供、銷一體化經營,有效解決了村集體產品銷售市場問題,提高了集體經濟產業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增加了集體收入。鎮股份經濟聯合總社聯合各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帶動勞務收入、授權品牌使用、建立優選基地、拓寬銷售渠道、強化技能培訓等9種方式,建立了穩定的聯農帶農和利益聯結機制,實現穩定增收。2021年,故現村與鎮股份經濟聯合總社進行產業聯合,簽訂陽光玫瑰葡萄銷售協議,當年為村集體增加收入25萬元。2022年鎮股份經濟聯合總社通過“固果果”品牌為集體創收50萬元,品牌溢價效應逐步顯現,實現了集體經濟產業發展有市場、生產經營有規模、抵御風險有能力、集體收入有保障。
三、經驗啟示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選對路子是根本和關鍵。西固鎮的“鎮村聯盟產業聯合”集體經濟聯動發展模式表明,發展壯大鎮、村集體經濟要不斷探索新路徑、新模式,激發集體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創新產業鏈黨建是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平臺優勢。科學謀劃、系統推進產業鏈黨建,關鍵在于把黨的建設這個最大優勢發揮好。通過產業鏈黨建,把惠農助農落在產業鏈上,把資源力量聚在產業鏈上,把作用發揮嵌在產業鏈上,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強勁動能,形成“互帶互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的產業鏈黨建新格局。
推動產業鏈條升級是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有力抓手。以市場需求和農民增收為導向,不斷加大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力度,推動鄉村產業鏈條升級。在縱向上拓展新產業,延長農產品產業鏈,把農產品增值收益留在農村、留給農民;在橫向上拓展新功能,融合農文旅,鼓勵發展鄉村文化、田園采摘、休閑住宿等多方位服務,推動農村由單一的產品銷售轉化為服務+產品、服務+銷售的差異化競爭之路。
挖掘特色賣點是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要素保障。要善于因地制宜,挖掘土特產背后的價值內涵。在土特產的設計、包裝、營銷中,都可以植入鄉愁元素,賣產品的同時宣傳特色文化,以文化宣傳帶動集體經濟發展。特色產業往往需要一些“資源稟賦”或“能工巧匠”,尤其是一些非遺文化和地方特有產品,要讓這些“特色資源”能夠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
推進品牌強農是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強大動能。品牌是產品的標識,更是提高產品市場溢價能力的關鍵。要積極打造辨識度和溢價效應高的區域公用品牌,利用品牌的市場影響力帶動產業提質增效和集體增收;要線上線下有效結合,加強品牌和特色產品的宣傳推介;要建立農業品牌培育保護機制,增強農戶的品牌保護意識;要善用智能數據,讓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為品牌發展保駕護航,以品牌效應拉動集體經濟增收。
加強村企聯建、優化利益聯結是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內生動力。優化完善村企聯建合作機制,引導企業積極支持、參與村集體產業發展,推動人才、技術、資本等資源要素向農村匯聚,形成多主體參與、多業態打造、多要素聚集的鄉村發展新格局。探索建立農業產業鏈與農民之間合理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利益共享、責任共擔,既讓村集體經濟在聯建中壯大,也讓企業在合作中受惠。
“鎮村聯盟產業聯合”是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路徑。產業聯合是村級資源配置的再優化。“抱團發展”能實現農民種養得好、有銷路,企業生產得好、有市場,集體服務得好、有收益的目標。“鎮村聯盟產業聯合”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能有效匯聚優勢生產要素,最大限度發揮資源價值,形成要素與資源有效匹配的良好局面。要推進鎮區承載能力提升,充分發揮鄉鎮上聯城市、下接鄉村的紐帶作用,促進生產要素有序、合理流動,當好村村聯合的“紅娘”,搭好跨區域聯動的“橋梁”。
(作者單位:陜西省白水縣西固鎮人民政府)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