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莒南縣在持續優化網格治理的基礎上,探索推行“胡同長制”,按照“地域相連、規模適中”的原則,以村莊胡同為界限,每15~30戶推選1人擔任胡同長,讓胡同里的人管胡同里的事,有效打通了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米”。為充分發揮胡同長一線觸角作用,明確胡同長化解矛盾糾紛等職責,引導胡同長積極配合村“兩委”當好村情民意的收集員、突發事件的應急員、環境整治的管理員、政策法規的宣傳員、矛盾糾紛的排查員,成為黨支部與村民聯系的橋梁紐帶,構建起“小胡同、大治理”鄉村善治格局。“胡同長”制度推行以來,累計化解各類訴求矛盾2186件,群眾滿意度得到持續提高,基層精細治理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一、“三化”建立“胡同長”便民體系
深化改革。為確保人選質量,胡同長由村黨組織集中推薦,鎮街黨工委審核把關,通過村民自薦、群眾推薦、組織考察等方式選出胡同長,主要從胡同內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后備干部、退役軍人等政治素質好、奉獻精神強、群眾基礎牢的群體中產生,做到胡同里的人管胡同里的事。目前,已選派胡同長7800余名。同時,還出臺了關于深化“胡同長制”的若干措施,包括嚴禁村“兩委”將其他任務隨意攤派給胡同長、開展常態化培訓、實行積分獎勵、實施履職評價機制等,并落實相關激勵措施,定期開展“最美胡同”“最美胡同長”等評選,持續激發胡同長工作熱情。以推行“胡同長”為契機,把一條條胡同“承包”給會辦事、能理事的“小巷管家”們,從而建立起“村級黨組織—網格長—胡同長”三級管理架構。
優化服務。“胡同長+幫辦代辦”模式,解決居民身邊事。以孤寡老人、留守兒童、殘障人員和其他需要服務的群體為重點,常態化開展敲門問需、訴求收集、幫辦代辦等服務,推動幫辦代辦與“胡同長”制度深度融合。借助“愛山東”APP辦事大廳和各級便民服務站,進一步提升了群眾的“住、行、醫、游、學”服務質量。探索出把胡同網格“辦小事、報大事”和便民服務中心“解難事、辦實事”有機結合,協同做好群眾需求訴求收集上報、協助解決及辦理結果跟蹤回訪,推動服務事項不出胡同,訴求在胡同內解決。
強化賦能。服務窗口前移,釋放便民服務新效能。經過前期宣傳和集中培訓,大家對“胡同長”這個新名詞有了全新認識。“胡同長”不僅是黨和政府政策法規的“宣傳員”,還是居民群眾的“服務員”、鄉村“百千工程”的“監督員”。據悉,自在各村設立“胡同長”以來,板泉鎮通過“主動敲門”服務提供高齡補貼認證、代辦社保等業務2100余人次,達到了窗口前移、提前介入、搶先服務、居民滿意的效果,成為鎮便民服務大廳各部門和村莊之間的“橋梁”。
二、三管齊下,助力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為全面整治農村環境衛生,改善村容村貌,積極推動黨建與人居環境整治的深度融合,莒南縣探索出“黨建+胡同長”模式。突出“建、管、用”三個環節,充分發揮其聯絡員、調解員、監督員、宣傳員和服務員的作用,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構建了“小胡同大治理”的新格局。胡同長帶頭認領區域,解決農村臟亂差現象,并以身作則,引領群眾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常態化、精細化,推動“百千工程”走深走實。
“建”好制度。結合村情建章立制,堅持就近居住、規模適度、有利管理、便于服務的原則,以胡同、街巷為單元細化網格,配套激勵政策,引導村民自覺參與環境治理、文明創建等各項工作,打造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格局。組織胡同長與村委會簽訂雙向承諾書,明確胡同長的職責和義務。并統一制作了“胡同長責任牌”掛在胡同醒目處公示,接受群眾監督。確定每月20日為胡同長固定學習日,聚焦政策宣傳、溝通協調等方面,強化履職能力培訓。
“管”好村莊。建立信息互通機制,胡同長通過入戶走訪、“胡同夜話”、微信群等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了解群眾需求,做好糾紛調解,消除安全隱患。村“兩委”每月召集一次胡同長例會,掌握情況聽取意見建議,安排下一步工作任務。文疃鎮自“胡同長制”推行以來,累計化解調處各類矛盾糾紛396起,群眾滿意度和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
“用”好激勵。設立胡同長積分榜,結合每月20日的主題黨日,一月一評選,組織黨員和群眾代表對胡同長履職情況進行打分,評選出“最美胡同長”。通過收集群眾意見和建議,確立積分要素,制定積分項目和分值標準,實行積分動態化管理,優化積分流程,分類設立個人積分賬戶,推行“一事一記錄、一周一審核、一月一公示、一季一兌換、一年一評選”的閉環管理模式。利用電子屏、公示欄、微信群等“晾曬”積分情況,及時更新積分考核結果,接受群眾監督。各村均建立了“積分超市”,村民可憑積分免費參與每季度的大米、油鹽醬醋、洗滌用品的兌換,極大地調動了群眾參與人居環境治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創新模式,提供多元化服務
志愿服務。由村黨支部書記帶頭,結合志愿服務活動,常態化開展民情信息收集、政策法規宣傳、矛盾糾紛調解、環境衛生督導等工作,重點聚焦各胡同內孤寡老人、留守兒童、殘障人員等需要服務的群體,提供入戶上門、跑腿代辦等服務。創新實踐“胡同長制”基層治理新模式,精準劃分“微網格”、提供“微服務”、優化“微治理”,打通了服務“最后一米”。
雁陣效應。頭雁領航,強基固本提“能力”,堅持抓強班子帶隊伍,服務群眾聚民心,制定了村“兩委”干部“五必到”工作原則。歸鴻反哺,產業發展添“活力”,堅持以人才振興推動產業振興,積極推動和回引在外能人返鄉創業,堅持每季度召開一次在外人才座談會,力促年輕人才回鄉、創業能人回鄉、工商資本回鄉。雁陣齊鳴,強村富民增“動力”,抓實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推動形成村集體與群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
增加動能。積極招募鄉村振興合伙人,激活鄉村振興關鍵要素。發揮組織優勢,強化培訓指導,持續推進工作走深走實。成立“鄉村振興合伙人”工作專班,統籌協調服務工作,實現常態化聯絡和定期座談會商,搭建好“合伙人”與合作村莊的對接聯絡平臺,為工作開展提供堅實組織保障。如,澇坡鎮臥石嶺村官嶺養殖專業合作社與沂南縣家園兔業養殖專業合作社、青島康大兔業發展有限公司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實現共發展同進步。加快新業態發展,推動村莊經濟創收,為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現代化莒南貢獻青春智慧。
(作者單位:山東省莒南縣農業農村局、莒南縣委組織部)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