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農民收入是關系到國民經濟發展全局的大事,而財產性收入是衡量國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標準。近年來,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積極開拓,創造條件,持續增加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2022年,南湖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528元,較上年增長6.3%,其中財產性收入1813元,較上年增長9.2%。南湖區村集體經濟總收入1.99億元,其中經營性收入9523萬元,農戶持股分紅1823萬元。
一、做法與成效
南湖區不斷深化以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三權”改革為核心的農村改革,大力發展新型集體經濟,著力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取得了明顯成效。
明確財產權屬,夯實農村居民財產性增收基礎。明晰產權是實現財產性收入的前提,南湖區從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內在要求出發,加大農村改革力度,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一是實施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2010年,南湖區有針對性地開展股份化改革工作試點。到2011年年底,全區59個行政村全面完成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化改革。量化資產總額9.26億元,界定股東人數20.44萬人,確定股權 1027.97萬股。二是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截至2018年年底,南湖區4個鎮41個村,1016個村民小組,29358戶農戶,全部完成土地承包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承包合同簽字率和承包權證發放率均達到97%。三是推進房地一體農村宅基地確權頒證。截至2022年年底,南湖區共完成農房登記29379戶,符合登記條件的農房登記率達到100%;完成登記發證26594戶,符合登記發證條件的農房發證率達到90.52%。
加強改革創新,持續推動農村居民持股增收。創新集體資產收益分配方式是促進農村居民增收和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南湖區多措并舉促分紅,持續推動農村居民持股增收。一是集體“抱團項目”促分紅。自2017年起,南湖區連續開展三輪區級抱團項目、二輪鎮域抱團項目,各投資村按照投資額的10%進行保底分紅,2022年各村累計獲得分紅款2040萬元。二是村級“股份量化”促分紅。支持年凈收益50萬元以上或歷年結余貨幣資金500萬元以上的村開展股份分紅,全區16個村開展股份分紅,分紅村達到30%以上。三是低收入農戶抱團促分紅。通過“家庭出一點、政府撥一點、村集體幫一點、慈善投一點”的形式支持低收入農戶參與村級集體經濟“飛地抱團”項目,每年獲取穩定收益。2022年全區參與低收入農戶數535戶,實際獲得分紅35.55萬元。
健全銜接機制,不斷增加農村居民土地收益。南湖區大力推進土地經營權流轉,探索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機制。一是依托集體分享規模經營效益。截至2022年年底,南湖區土地流轉總面積12.47萬畝,土地流轉率61.18%。鳳橋鎮星火村土地流轉率達到90%以上,對70歲以上老人發放80元/月生活補助,年補助金額46萬元。二是培育農業主體增加農業效益。鼓勵有長期務農意愿的普通農戶提升為家庭農場,引導農村勞動力變身鄉村產業工人,不斷增加土地流轉附加收入。全區累計工商注冊登記家庭農場達801家,南湖區也入選全省家庭農場整體提升區。三是強化農業社會化服務效益。引導農民接受機械化育插秧、統防統治、機械收割、糧食烘干等社會化服務,既提高農戶種田效益,也增加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全區累計打造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204家,對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面積達到30余萬畝(次),南湖區也被列為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
探索三權分置,著力盤活農民“兩地”增加收入。南湖區堅持把盤活農村閑置宅基地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增加農村居民收入的重要切入點,積極探索閑置宅基地盤活利用機制,提高了農村閑置房利用效率。一是保障建房需求促增收。鞏固和完善村民住宅建設用地保障機制,開展專項調查摸底,摸清建房需求。2022年,全區完成農民建房審批439件,其中,異地新建審批128件,審批面積13360平方米;原拆原建審批311件,審批面積32490平方米。二是盤活農村閑置農房促增收。鼓勵村集體推進閑置農房盤活,對在精品示范村、鄉村振興示范村范圍內,符合規劃要求,收儲并改建農房的,按村投資額的30%給予補助。2022年新增盤活閑置農房323宗,農戶增加收入232萬元,村集體增收29萬元。三是鼓勵土地承包權有償退出。在尊重農民意愿前提下,鼓勵引導不以耕地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民自愿有償退出農村承包地,2022年,南湖區有償退出農戶108戶,面積440余畝。退出后土地由村集體統一經營,不僅增加了村集體收入,也為農戶增收拓展了渠道。
二、困難與問題
雖然南湖區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的增收環境日益優化、收入渠道不斷拓寬、收入總額持續增長,但總體上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比重不高。一是股份分紅的規模和比例較小。2022年,南湖區村集體總資產達26.64億元,村集體經濟收入持續增長,但村級負擔也日益加重。村集體收入主要用于村級公益事業、社會建設和日常運轉,大部分村仍不具備分紅能力或者不愿意分紅。二是土地增收潛力沒有充分釋放。南湖區土地經營權流轉率雖然逐年上升,但也存在流轉收益偏低、流轉行為不規范等問題。尤其是受種糧效益偏低影響,畝均土地流轉費還不高。三是農戶閑置農房的利用效率還不高。近年來,南湖區自然村落保留點翻建住房也不斷加快,農村戶均住房面積達280平方米以上。但農戶住房除了少量用于出租外,大部分還處于閑置狀態。
三、對策與建議
切實壯大村集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加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是推進農村發展、農民富裕,進而實現社會共富的重要舉措和關鍵環節。南湖區也將進一步深化改革,把握重點,精準施策,充分釋放財產性增收的潛力,持續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著眼強村富民,加快發展促增收。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做大集體資產,鞏固分紅基礎,釋放分紅潛力,是農村居民增收的持續來源。一是持續做強“飛地抱團”。要加快共富體強村公司和鎮級強村公司設立和實質運行,完善“飛地抱團”項目收益分配辦法,鼓勵引導村集體參建入股鎮街道“兩創中心”、公共服務設施等共富項目,不斷拓寬村集體增收渠道。二是因村制宜發展集體經濟。要依托本地特色產業和美麗鄉村建設,大力培育美麗經濟,積極發展勞務服務、農家休閑、鄉村旅游等產業,拓展收益來源。鳳橋鎮三星村依托水蜜桃產業,打造水蜜桃智能化檢測與分級生產線,一方面提高了本地水蜜桃的品級分選分揀能力,降低了損失,另一方面延長了銷售時間,在市場上形成競爭優勢。2022年,受寒潮等極端天氣影響,鳳橋水蜜桃在減產三成的情況下,農戶畝均效益仍然穩定在1.5萬元左右。三是積極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持續深化打造“農培家”服務品牌,圍繞“未來誰種地、誰能種好地”問題,加強農業技術人員、鄉土人才的培養,努力培育一批有情懷、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通過“線上+線下”“課堂+實訓”“請進來+走出去”等形式,更好滿足農民多樣化學習需求、產品多渠道推介需求,讓農民真正學得會、用得上、富起來,著力提高農村居民發展、經營、理財能力,為實現財產性增收提供有力支撐。
著力改革創新,盤活資產促增收。通過深化改革,讓土地、農房等“沉睡”的資產活起來,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是增加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的有效渠道。一是大力推進農戶持股增收。要鼓勵村集體創新經營模式,推廣村集體經濟“共富體”模式,推動各地以村集體經濟為主體,聯合農戶、社會工商資本等組建“共富體”項目,支持農戶通過集體經濟組織投資參股新型集體經濟項目,分享集體經濟發展紅利。完善“股份分紅+善治積分”集體收益分配機制,結合微家園、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等農村治理評價體系,構建“政府有獎勵、集體有激勵、社會有福利”善治積分綜合運用體系,使農戶獲得多重紅利,實現農戶增收與社會管理提升“雙贏”。二是積極利用和盤活農村閑置住房。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閑置農房盤活利用機制,鼓勵村集體開展閑置農房盤活服務,以點帶面,打造更多的“共富公寓”。結合景區村莊打造,因地制宜利用農房發展民宿、農家樂、專業工作室等,進一步擴大增收渠道。三是大力推進農村“兩地”有償退出。加大政策激勵,推進農民宅基地置換公寓房、農村土地承包權有償退出等試點,讓更多農戶的“財產”變“資產”。要穩妥推進試點工作,研究宅基地、承包地永久性退出和階段性流轉的操作程序、補償標準,引導農戶自愿有償退出、節地建房、節支增收。
健全聯結機制,深化合作促增收。建立健全農戶與農業企業、經營主體的聯結機制,讓農戶獲得更多的土地增值效益,是促進增收的新增長點。一是深化“三位一體”聯結機制。健全為農服務體系,積極培育各類農民合作社,推行“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模式,引導專業合作組織加強聯合,拓展功能,提高組織化程度,更好促進農業增效、農戶增收。二是探索推進農業標準地改革。根據平原地區優勢,探索設立為農業項目招引提供土地及設施條件的標準,包括土地連片流轉、農田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定位、土地用途管制等,推動農用地資源優化配置、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提高。三是推動農戶以多種形式入股共富體項目。堅持試點先行,支持農戶以承包地經營權、股權等形式作為主要出資方式,將土地經營權、股權折算入股資金,投入到共富體項目中去,采取“保底收益+投股分紅”方式,幫助農戶獲得更多土地收益。
(作者單位: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農村合作經濟指導服務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