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浙江省淳安縣突出組織融合、服務創優、人才驅動、品牌共建,持續做大做強黨組織領辦的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探索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新路子,積極推動強村富民。截至2022年年底,全縣341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資產總額達40.22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總額11.50億元,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達3.64億元,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19982萬元。
一、發展模式
創新“大黨委”模式。一是推廣“大下姜”模式。組建了生態農業產業、漁業資源保護和發展、大健康產業聯合體3個產業大黨委,成立淳北、西南2個區塊大黨委。其中淳北區塊成立了“淳六味”道地藥材種植聯盟,建成規模化中藥材溯源基地14個、示范基地26個,連片發展中藥材林下套種1.4萬畝,年交易額穩定在3億元以上。二是實施“強村帶弱村”工程。推動強村與弱村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產業延伸,幫助弱村增強自我“造血”功能。如大下姜區域通過智能蜂業、共享榨油廠、共享酒廠等項目,實現18個“強村”和9個駐鎮單位結對幫扶9個相對“弱村”;15個村(其中“弱村”4個)共同入股滬馬探險樂園并享分紅。據統計,全縣已有92個“強村”與82個“弱村”結對,實施結對幫扶項目102個,帶動弱村集體經濟增收360余萬元。
創新增收實現模式。一是促進“三資”高效轉化。探索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高效轉化形式,開展生態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融資工作,統籌全縣333個行政村生態公益林質押貸款2.5億元和261個行政村市級聯鄉結村資金9195.2萬元,抱團投資在杭“飛地”千島湖智谷項目,實現年均投資收益3300萬元以上。改變原來收取租金的低回報模式,實現資源效益最大化。二是打造品牌溢價增值。縣財政安排專項資金8000萬元,以出優品、保優質、強品牌為重點,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釋放農產品生態價值,切實增強農業發展綜合效益。集全縣之力打造“千島農品”區域公用品牌,依托千島湖品牌農產品館線上線下銷售和“千島農品”進市機關食堂等線下推介活動,提升品牌影響力,提高農產品銷售額。
創新資金“撥改投”模式。探索財政資金“撥改投”模式。一是固定收益模式。引進國有企業參與投資,聯合經營,按不低于投資額6%的比例獲取固定收益,并量化分配到村。二是“保底+分紅”模式。2021年整合移民項目資金7230萬元,其中由131個移民村以參股方式將6230萬元投資到“飛地抱團”發展試點和共同富裕示范項目“杭千智能制造中心”,2022年新增投資5000萬元。該項目保障前三年的年收益率不少于3.6%,第四年起按經營狀況另行協商確定分紅,年收益將達到380萬元以上。三是協商收益模式。根據企業需求,由村集體出資,利用企業屋頂建光伏,企業以高于供電公司收購價支付電費,增加村集體經營性收入。
創新內部管理制度。出臺了《淳安縣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市場化運營主體管理辦法》,填補市場化運營主體管理制度層面空白,深化了集體經濟經營機制創新。同時,通過完善制定《淳安縣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章程(范本)》和《淳安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三資”管理制度》,明確線上審批、村務卡使用、財務陽光公開等相關規定,進一步規范淳安縣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制度體系,為村集體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二、思考總結
淳安縣農村集體經濟在不斷發展中前行,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系統深入調研,認真分析原因,有的放矢解決問題和突破瓶頸,讓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向高質量發展軌道邁進。
要進一步厘清資產,明晰權屬。要通過賬賬、賬實核對,摸清底數,明晰權屬,登記造冊;要開展資源性資產全面清查,由農業、林業、國土資源管理等部門聯合開展清查,明晰權屬和性質。特別是厘清村與所屬企業、組級關系,明晰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接受財政投入的資產權屬。
要探索政經分離。一是順應發展趨勢。積極探索推行村委會和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賬務分離。二是厘清職責界限。村民委員會負責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整合管理資源,優化治理方式,為群眾提供優質服務。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行使集體資產的經營管理權,走專業化和市場化道路,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做大做強集體經濟。三是資源整合發展。通過清產核資,按經營性和公益性進行資產劃分,公益性資產歸村民委員會管理,經營性資產歸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核算,資產權屬清晰。村級辦公經費、基本公共服務和管理經費則納入財政預算。
要探索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經營管理專業人才隊伍。實行政經分離后,招聘優秀的經濟經營管理人才或優秀的職業經理人,讓專業人干專業事,讓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與專業人才或職業經理人精準匹配。
要建立健全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管理制度。淳安縣有3個撤村建居的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與以財政補助資金為主要來源的行政村不同,資金主要靠自主生產經營,應量身定制適合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財務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員報酬激勵機制。同時,出臺有關制度和福利保障機制,為專業人才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更好服務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發展,真正讓社員享受紅利。
(作者單位:浙江省淳安縣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