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安徽省蕪湖市灣沚區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該區以推進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為著力點,發展壯大單體農民合作社,精心培育農民合作社聯合社,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自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工作開展以來,全區共成立合作社29個,其中區級聯合社1個、鎮級聯合社5個、村級聯合社1個、村級合作社22個,吸納入社群眾20154人、團體成員284個(含村集體經濟組織77個)、新型經營主體203家。截至目前,全區66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3386萬元,較2021年全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增長近1100萬元。
一、主要做法
(一)建立三級工作體系
區級牽頭。灣沚區成立了蕪湖再生稻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承擔起利益聯結、業務示范和產業壯大功能。為全區再生稻提供“八統一”(采購生產資料、品種供應、種植方式、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訂單生產、品牌包裝、價格銷售)全產業鏈生產服務,畝均較“油菜—水稻”“小麥—水稻”模式增產300元以上,預計為農民增收超1000萬元。
鎮級聯合。全區5個鎮分別采取鎮級配股、村級籌股方式抱團發展,實現了鎮級合作社全覆蓋,通過區級合作社的示范引領,各鎮都找到了適合自身發展的差異化、特色化產業發展方向。灣沚鎮的物業和培訓經濟、六郎鎮的農事服務和特色農業、陶辛鎮的荷蓮產業、紅楊鎮的文旅產業、花橋鎮的農旅產業各具特色,發展勢頭良好。
村級發力。按照典型引路、成熟一個成立一個的原則,分三批成立22個村級黨組織領辦的合作社。選擇黨組織戰斗力強、產業基礎好、發展潛力大的村先行開展試點,邊試點邊總結,邊試點邊提升,基本形成農資經營銷售、特色養殖種植、農產品加工銷售、共享生產資料、文化旅游、研學培訓等6種不同類型的產業發展方向。
(二)探索三種發展模式
“錯位發展”模式。對于試點村中發展勢頭好的,鼓勵他們抱團聯合、錯位發展,達到“1+1>2”的效果。如花橋鎮花橋村、五四村分別以農業服務、養殖業服務作為發展方向,互相補強、共同發展。位于主城區的灣沚鎮重點發展培訓經濟和物業經濟,自然資源豐富的紅楊鎮則聚焦文旅和農旅發展合作社經濟。
“以強帶弱”模式。工作基礎、發展勢頭好的村帶領工作基礎薄弱、發展思路不清的村共同發展,實現組織共建、要素共用、利益共享。六郎鎮由發展較好的易太村、東八村帶領村級集體經濟薄弱、資源稟賦基礎相對較差的萬鍬村、中窯村、金橋村、殷港社區組建黨建聯盟,成立易太片區黨組織領辦聯合合作社,放大發揮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功效。
“合作社+公司”模式。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統籌、企業經營、農戶參與“四位一體”,帶動農戶增收致富。如紅楊鎮鎮級合作社注冊成立下屬“蕪湖紅楊鄉村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以景區旅游資源開發及管理服務、民宿酒店改造及運營等為主導產業。
(三)完善三項保障機制
前置審批工作機制。建立新成立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產業方向前置審批制度,擬新設合作社的村黨組織,需向區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領導小組辦公室申請,明確產業發展構想及努力方向,經專家評審,對符合全區產業布局且有發展潛力的批準設立,對產業方向不清、發展潛力不足的不予批準,從設立之初就嚴格把關,杜絕產生“殘次品”,降低農戶投資風險。
風險防控工作機制。區級制定印發了《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承接公益性項目實施辦法》《非生產性開支監督管理辦法》以及風險防控、招投標、監督制約和內控機制等“兩辦法四機制”系列文件,明確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承接公益性項目的申報、審批、實施、監管等全過程要求和標準。指導各鎮普遍建立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承接公益性項目造價清單編制單位庫、線下物資采購庫、工程機械租賃庫、工程項目監理庫等,從制度上規范流程,讓“尋租”沒有空間。
部門聯動工作機制。建立區級領導小組每月會議調度和每季度現場調度工作機制,做到全盤統籌謀劃、一線了解問題、現場答疑解惑。成員單位各負其責、協調聯動,區委組織部負責牽頭抓總、協調推進,區農業農村局把好產業發展方向、做好業務指導,區市場監管局為合作社注冊開設“綠色通道” “移動窗口”,依法依規用最快速度為農產品進商超取得“身份認證”。
二、取得的成效
(一)練強了基層黨組織
干部精神狀態得提振。紅楊鎮周橋村開展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試點工作后,在盤活資產資源、探索農旅融合和實施公益性項目等一系列工作中,村干部干事創業的信心和激情明顯提升,實現了從“后進村”到“后勁村”的蝶變。
書記能力水平得提升。在區、鎮兩級舉辦村黨組織書記領辦合作社“擂臺比武”、“今津樂道”黨建論壇和“津梧桐”人才沙龍鄉村振興專場,實行市、區兩級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現場會承辦工作“揭榜爭賢”,培養鍛煉了一批懂經營、會管理,敢想敢干、善于表達的村黨組織帶頭人,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
黨群干群關系得融洽。村黨組織在動員群眾入社的過程中普遍走訪、深入溝通,合作社發展取得成效后,黨員、群眾對村黨組織和村干部的信任大幅提升。
(二)推動了農村共富
促進集體經濟增長。隨著合作社產業發展規模提升和影響擴大,村集體同步獲得收益。今年上半年,推行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的13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共計880萬元,同比增長78.63%,集體經濟100萬元以上強村增加7個。
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成立以來,打破了過去農民土地、房屋“一轉讓了之”的發展局面,采取“保底租金+分紅”的模式,共同參與資本進農村的項目,讓農民能夠持續共享土地和資源產生的紅利。
助力防致貧監測工作。將全區91戶防致貧監測戶全部吸收加入區級聯合社,每戶由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按照5000元的標準代為持股,實現困難群眾100%入社,年底監測戶100%分紅。通過物業服務、龍尾張夜市服務、農產品銷售等工作,為監測戶提供就業崗位58個,人均年增收8200元。
(三)促進了產業興旺
第一產業漸成規模。2022年全區再生稻種植面積達3.3萬畝,種植再生稻生產大戶 210 戶,凈增收超1000萬元。各鎮持續擴大本鎮有發展優勢的農產品種植規模,六郎河蟹、草莓、葡萄等農副產品規模效應逐漸形成。
第三產業蓬勃發展。整合區內農村黨建館、新四軍三支隊紀念館、殷港藝創小鎮等紅色資源和旅游資源,打造企事業單位教育培訓基地和青少年研學基地,今年以來承接各類教育培訓324場次,參訓學員1.9萬人次,已實現經營性收入967萬元,預計收益246萬元。
三產融合開拓市場。發揮灣沚區與主城區距離近、鄉村旅游蓬勃發展、特色農業多點開花的優勢,由區級聯合社牽頭整合區內鴨稻米、木榨油、陶辛青蝦等特色農產品以及西河古鎮、汽車公園等文旅資源,實施“江南鄉谷·四子工程”,把灣沚打造成蕪湖市民的“菜籃子、米袋子、果園子、后院子”。與京東科技合作建設農產品展銷中心,京東承諾每年農產品銷售額最低在3000萬元左右。
(作者單位:安徽省蕪湖市灣沚區委組織部、灣沚區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