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浙江省嘉興市以建立健全發展機制為抓手,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強村富民為目標,積極探索創新村級集體經濟增收路徑,不斷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造血功能,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取得了良好成效。2022年,全市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52.9億元,同比增長25.4%,村均達605.8萬元;村集體年經營性收入21.5億元,同比增長42.8%,村均達249.1萬元;全市所有行政村年經常性收入達150萬元,其中,經營性收入達50萬元。
發展路徑
農村土地整治型。支持符合規劃、有條件的村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產生的節余指標優先用于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也可由鎮(街道)統籌使用,并按一定比例對村進行補償。積極探索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將所得收益用于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如南湖區余新鎮金星村通過土地復墾,整治土地面積148.06畝,季節性流轉給種植大戶,每年為村集體增加收入近10萬元。
標準地建設型。加快推動農村土地集中連片流轉,大力推廣委托流轉模式,發揮村集體在農村土地流轉中的主導作用,實現土地資產盤活。統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標準地改革,探索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進一步加強土地資源整合,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實現土地經營收益最大化。如秀洲區新塍鎮火炬村推進農業“標準地”建設,將碎片化耕地集中成為“萬畝方”高標準農田,引入省級稻米產業化聯合體,推動農業規?;洜I。近5年,火炬村集體經濟收入從185.32萬元增長到1157萬元。
飛地抱團帶動型。通過縣(市、區)、鎮(街道)統籌,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市場化為導向,通過異地聯建或聯購物業資產等方式大力發展“飛地”經濟,村集體按照相關投資比例享受租金收益。如嘉善大云中德生態產業園項目由全縣22個村(17個重點扶持村)共同出資9400萬元成立嘉善縣強村創業大云投資管理服務有限公司,占地50畝,建設高標準廠房6幢,總建筑面積3萬平方米,每年為村級集體經濟增收940萬元。
生活服務增收型。通過鎮(街道)引導區域內各村共同組建勞務服務隊和勞務中介公司,開展綠化養護、物業服務、農村環境長效管護和工程施工等各類服務。如桐鄉市石門鎮顏井橋村聯合該鎮其他10個村成立桐鄉維創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為鎮、村和工業園區內的企業提供物業管理、道路保潔等服務,2022年產值達到2000多萬元,村集體分紅超275萬元。
生產服務增收型。以村為主體建設現代化農事服務中心、農機服務隊或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以糧油等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服務為重點,聚焦統一機械作業、育供秧、植保、烘干等服務環節,集成式提供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增加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如海寧市由村集體牽頭組建海寧市錢江潮糧油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為當地農戶提供全程托管、種子供應及代育秧、統一農業投入品供應、糧食烘干、無人機飛防作業等服務,2022年實現收入296.81萬元,利潤18.36萬元。
閑置資源激活型。盤活村集體閑置資產,發展物業租賃項目,為生產經營主體提供生產、加工、倉儲等服務。強化農村職業經理人培育,鼓勵村集體招聘鄉村職業經理人(團隊),將閑置低效使用的辦公用房、老校舍、廠房、倉庫等各類集體資產,通過股份合作、自主開發等多種方式進行盤活,開展村莊市場化經營。如海鹽縣通元鎮豐義村把村級便民服務中心一層,景區周邊的廠房、閑置房屋、閑置豬棚、閑置小學等資產資源租賃下來,經整治、改造,引進社會資本發展餐飲業,村集體年創收可達70萬元。
鄉村產業振興型。深化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推進村集體整合自身資源優勢,因地制宜探索農業產業與村集體經濟融合發展新業態。實施特色產業培育工程,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健全農業全產業鏈利益共享機制,將產業優勢轉化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優勢。積極推廣農業經濟開發區、現代農業小微產業園、農創園、共富體等模式,拓展村集體增收渠道。如平湖市打造產業聯結模式,引導村集體組團建設農產品儲存冷鏈物流體系、糧油產業社會化服務基地,參與長三角農博匯冷庫、餐飲、停車場等配套服務建設,共啟動項目7個,總投資約1.4億元,年增收1200萬元以上。
美麗經濟轉化型。大力發展美麗經濟,因地制宜發展農村新業態,拓展集體經濟發展空間。支持有條件的村深挖鄉村文化,打造文旅項目、村域景區、農家樂、民宿經濟等,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強化村莊旅游運營團隊建設,鼓勵發展不同形式的鄉村文旅運營模式,因地制宜推進強村公司、村莊經營、合作共營等多元運行機制。如海鹽縣將雪水港、豐山、北團等相鄰村的紅色旅游、黨建基地和文化景點串點成線、組團發展,成功打造綠野仙蹤鄉村旅游風情線和“豐山溢水”黨建引領美麗鄉村精品線。2022年,相關景區共接待游客數達170萬余人次,營業收入達2900余萬元。
產權交易增收型。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規范農村集體產權交易管理,將產權交易納入產權交易平臺,實行公開招投標、公開協商,規范產權交易行為,提高農村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如海寧市將海昌街道聚鑫商廈底樓4號商業用房通過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公開競價,成交價格為20.93萬元/年,溢價率75.41%。
節支增收型。深化推進“陽光財務”,落實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勞務用工管理、非生產性開支、農村審計巡查等制度,推行農村集體資金支付網上審批,強化集體資金的使用和監管。加強村級集體閑置資金競爭性存放管理,盤活村級存量資金,提高資金存放收益,確保村級集體資金保值增值。如秀洲區洪河鎮落實村級閑置資金競爭性存放有關規定,3年來已累計定存資金2.5億元,利息收益375.56萬元。
經驗啟示
要堅持黨建引領集體經濟發展。嘉興市始終將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形成了由市委主要領導帶頭調研親自抓,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專題研究具體抓,相關部門參與合力抓的工作機制。通過定期研究相關政策落實、項目推進等重大問題,確保政策措施和制度更加科學合理。同時,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將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納入對縣(市、區)目標責任制考核,壓緊壓實責任,確保集體經濟發展任務順利完成。
要善于用好一系列扶持政策。要善于用扶持政策去破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中資金、土地、人才、金融等各種瓶頸制約,從而激發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嘉興市連續出臺四輪“強村計劃”,積極引導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村級集體經濟增收路徑。如政策取消了重點扶持村和一般村參與縣域飛地報團的次數限制,并根據參與次數對村集體匹配相應的資金獎補和土地指標。
要選優配強村集體經濟組織帶頭人。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一個很關鍵的要素是“人才”,要充分發揮好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的核心作用。一方面,要選優配強村集體經濟組織帶頭人,善于挖掘思路寬、懂經營、善管理的帶頭人。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全面實施“領雁計劃”,深化推行“導師幫帶制”,選好派好第一書記、農村工作指導員,常態化開展村干部教育培訓,提升村干部鄉村經營能力,助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作者單位:浙江省嘉興市農村經濟指導服務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