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農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亟待完善
時間:2023-08-17 09:44:53 來源:農村經營管理 作者:郭君平 曲 頌 字號:【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問題關乎社會和諧穩定、城鄉共同富裕以及經濟健康發展。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這一重要論述是對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的具體部署和深入闡釋。目前,受農業生產成本的“地板”和農產品價格的“天花板”雙重擠壓,農民的經營性收入增長空間有限;同時,受新冠疫情防控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影響,外出務工潮一定程度上有所減弱,支撐農民工資性收入的增長動能不斷減弱。在此形勢背景下,通過完善農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來挖掘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增長潛力,將成為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有效舉措。

  在城鎮化、工業化進程中,如何科學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維護農民土地權益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大問題之一。為探索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收益分配機制,早在2015年我國就在33個縣(市、區)開展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工作,并在盤活土地資源、增加農民收益、積累改革經驗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2016年,財政部和原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征收使用管理暫行辦法》,指出試點地區應征收一定比例的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用以協調國家、村集體和農民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2019年,財政部又聯合國家稅務總局印發《土地增值稅法(征求意見稿)》,要求取消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制度,采取土地增值稅的形式對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的轉移查征課稅,不過并未明晰首次入市成本扣除項目類型與標準(為后續立法預留了空間)。2020年施行的《土地管理法》明確允許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流轉,標志著相關法律障礙得以破除。2021年實施的《民法典》繼承了《土地管理法》的做法,未詳細規定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收益分配辦法,以致各地試點方案差別較大,至今未形成全國統一方案。

  除中央與地方政府在加快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改革步伐外,學術界也在和諧社會建設的推動與現實矛盾沖突的倒逼下,對農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問題展開了研究和激烈辨析,目前主要有三種代表性觀點。一是“漲價歸公論”,認為農地轉非的巨額增值主要是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規劃管制帶來的結果,主張按農地價格對農民予以補償,其余增值部分由政府享有并用于宏觀調控,如保障失地進城農民安居權利、提供更多公共物品尤其是農村基礎設施等。“漲價歸公論”雖秉承了增值源于社會經濟進步的理念,實行規劃始于公、增值收益歸于公,但這種置失地農民合法權益于不顧的做法有失公允。二是“漲價歸農論”,主張“農地轉非”后的自然增值部分全部歸農民所有,其理論依據是“土地非農開發權補償論”和“農地資源價值補償論”,前者認為農民應擁有完整的土地產權,具體包括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分權以及“非農開發權”等權利;后者認為農民應獲得可反映土地直接使用價值(如種植作物、修路建房等)和選擇價值(即未來使用價值)的地價。“漲價歸農論”雖意在維護失地農民利益,但過于強調支配和占有下的絕對控制,易因形成食利階層、加劇社會貧富分化而被否決。三是“兼顧公農論”,認為農村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應體現社會公平,要兼顧農民利益和全體公民利益(使兩者沖突最小化)。“兼顧公農論”以通觀全局的視野,從平衡各方利益出發,引入始于1947年英國《城鄉規劃法令》的“土地發展權”,可糾正“漲價歸公論”與“漲價歸農論”之弊。毋庸置疑,近年越來越多的學者在理論上對農村土地增值收益歸屬主體的認知逐步達成共識,傾向于按照“公私共享”的原則兼顧效率與公平。

  “地者,政之本也”。土地增值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開發商、市民、村集體以及農民等多方利益主體,其博弈力量的強弱關系決定了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失衡性。隨著我國農村土地政策的不斷調整和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實踐的核心逐漸從歸屬主體轉向分配格局與形式,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基于“初次分配—代內分配—代際分配”的改革框架,在提高農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比例的基礎上,加快構建全民共享型農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第一,建立基于交易雙方供求關系的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和包含政府、集體、農民等多類主體的良性協商談判機制,由此形成兼顧資源配置效率與公平正義的土地增值收益初次分配格局。第二,明確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職責分工,前者重點統籌完善區域間土地增值收益共享機制,后者側重推動城鄉、近遠郊等之間的土地增值收益合理分配,由此形成可調控區域與城鄉收益的代內公平分配格局。第三,設立代際補償基金和土地發展基金,將土地增值收益向后代人轉移,避免政府對土地增值收益“寅吃卯糧”,由此形成可持續發展的代際公平分配格局。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責任編輯:劉天承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