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根本動力。創新之道,唯在得人。為加快“農業中關村”建設,打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2022年初,北京市平谷區全面啟動“博士”農場創建工作,加快聯通科學家、企業家、創投家等創新主體,融通科技、產業、資本等創新要素,打通技術研發、產業應用、商業運營等創新場景,搭建科技創新融入和服務“三農”新平臺,努力為新時代科技創新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新思路、探索新機制、總結新模式。
一、具體做法
(一)堅持因地制宜,統籌精準布局
一是修枝理巢,引鳳來棲。為打造成果應用轉化的良好生態,使農業技術創新成果精準匹配產業應用場景,平谷區重點研究部署、多次展開論證,結合本地農業特點和發展需求,提前調查梳理出耕地、果園、日光溫室、科研實驗室、廠房、園區等應用場景48個,為博士團隊入駐提供選擇多、落地快、針對性強的創建場景。
二是建章立制,有序推進。研究制定《平谷區“博士”農場創建工作實施方案》和《平谷區“博士”農場創建工作導則》,明確以博士團隊作為創建主體,聚焦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的創新轉化,分類支持創建科研創新型和生產經營型“博士”農場,并在總體要求、任務目標、創建流程、考核驗收和保障措施等方面作了具體安排,為確保“博士”農場有序創建和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三是工作統籌,合力保障。成立“博士”農場工作專班,加強部門協作,合力推進創建工作落地。嚴格申報程序和準入機制,圍繞建設內容、用地備案、土地流轉、資金測算等內容,“吹哨報到”快速響應,提出聯審意見。開展全過程績效評價與管理,及時掌握項目進展,主動協調解決創建主體實際問題,保證創建進度和效果。
(二)搭建協作平臺,集聚資源要素
一是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助力實現農業科技成果“驚險一躍”。科技成果與農業生產、市場需求脫節,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缺失,是制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瓶頸和障礙。平谷區充分發揮“農業中關村”科技磁場優勢,瞄準農業“高精尖”,優選創建應用場景和項目,主動與專家博士團隊對接,集中科技資源要素,為科技創新和農業企業搭建成果供需精準對接平臺,讓科技成果真正落地生根,加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二是搭建創業創新服務平臺,傾力培育創新型農業企業家“搖籃”。科學是將領,實踐是士兵。實現農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支撐。平谷區深化“政府+院校+企業”金三角科技創新模式,優化政策機制,為科研和創新型人才搭建創業創新的舞臺,支持鼓勵農業科研人員、農業學子“拎包創業”,培育和成就了一批有志于農業技術創新的“博士”農場主,讓“博士”農場成為孕育未來農業企業家的沃土和搖籃。
三是搭建資源要素集聚平臺,著力造就農業高質量發展“助推器”。謀科技就是謀未來,抓創新就是抓發展。平谷區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基礎、產業化為方向,將“博士”農場創建作為“農業中關村”場景應用的主要抓手,促進創新要素集聚、關鍵技術集成、關聯企業集中、優勢產業集群,主動與現代農業科技發展同頻共振,為建設高科技、高品質、高附加值“三高”農業發展先行區,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引擎。
(三)強化政策保障,優化人才發展生態
一是強化資金扶持。安排“博士”農場創建獎補預算資金2000萬,每個“博士”農場補貼總額不超過100萬元,包括30%~50%課題經費補貼,以及三年土地流轉補貼每畝1500元。將符合條件的“博士”農場項目,納入區融資擔保風險補償基金支持范圍,提供綜合費率不超過2%、單筆最高1000萬元的融資擔保;通過區“農業中關村”產業投資引導基金,優先支持“博士”農場項目。
二是強化人才政策。全力打好引“博”政策組合拳,給予人才計劃申報、培養資助、落戶、住房、交通、教育、醫療、生活服務等全方位保障,消除科研人才后顧之憂。
三是強化服務保障。設立36個“博士”農場辦公室和10個科技工作者驛站,開發管理小程序,為創建主體提供職、住、研、會、培于一體的溫馨便捷工作生活場所。遴選45名有責任、有擔當的年輕干部擔任小秘書,與農場創建主體進行“一對一”對接服務。
二、取得成效
一是農業科技要素聚集效應有效提升。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多所科研院校建立了廣泛緊密的合作關系。先后吸引11位院士、175位博士,共同參與打造平谷農業科技體制創新的“試驗田”和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的集聚地。截至2022年底,已創建“博士”農場45個、占地4550畝,方向涵蓋種質資源、分子育種、智慧農業等多個領域,共引進蕎麥、旱稻、中草藥、葉菜、食用菌等種質資源600余份,農業科技元素含量和要素聚集效應顯著提升。
二是農業科技成果示范引領作用明顯增強。在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過程中,逐步建立起“邊試驗、邊示范、邊推廣、邊應用”機制,探索出一系列符合本地農業生產特點和發展優勢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農業科技成果示范引領作用持續增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錢前主持創建的蕎麥分子設計育種、旱稻生物育種2個農場,已篩選出適合低海拔地區的高黃酮黑苦蕎、紅花甜蕎、白花甜蕎新品系,完成20個旱稻新品種、連作品種等50畝示范試驗田收獲,主推品種畝產700斤。中國農業大學孟繁佳博士團隊采用柔性溫室技術,建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無線傳感器網絡信息感知系統和封閉式智慧水肥一體化系統,實現自動監測、智慧調控。
三是成果轉化輻射帶動效應進一步凸顯。創新形成了“博士團隊+企業+村集體”“博士團隊+企業+農戶”“政府+博士團隊+合作社”等多種聯農富農模式,農民能夠在土地流轉、項目用工、收益分紅等多個環節,獲得穩定收益,分享更多科技紅利。推出了一批農民能應用、推廣能持續、效益能保證的農業科技成果,培養出一批愛農業、善種植、懂技術的“新型農民”,有力帶動了周邊農業產業升級,極大促進了農業提質增效和農民增收致富。熊兒寨鄉四座樓“博士”農場示范提質增效數字果園生產管理技術,實現產品增值150%,畝均增收8000元。平谷鎮北臺頭村“博士”農場種植鮮食玉米優質品種200畝,年總產值達到75萬元,有力帶動了薄弱村的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三、經驗啟示
一是始終堅持問題導向,著力破解科技和生產“兩張皮”。聚焦本地農業發展“卡脖子”技術難題,鼓勵開展種業種源、經濟作物和果品提質增效、智能農機裝備等“博士”農場創建和關鍵技術創新,加快新品種培育、新技術應用、新裝備研發,為推進農業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鏈與產業鏈協同發展提供重要路徑。
二是始終堅持目標導向,注重加強資源要素整合。將“博士”農場作為科研與生產兩個環節加速融合、創新與推廣兩個系統加速統一的重要載體,強化農業科技資源要素的整合協調,匯聚人才、企業、資金、政策多方力量,暢通科技創新成果供需渠道,實現農業創新發展由物理融合向化學反應轉變。
三是始終堅持結果導向,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不斷豐富和精準政策措施,支持和推介一批實施效果好、科技含量高、轉化能力強、示范帶動廣的“博士”農場項目,營造良好的創建環境,激發主體的創建熱情,提升創建質量及成效。將能否創造社會價值作為重要評價標準,持續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引導“博士”農場盡快形成商業化、市場化成果轉化應用模式,推動將更多創新性農業科技成果加速從知識形態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政策與改革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