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
時間:2023-08-21 09:44:54 來源:農村經營管理 作者:湛中林 字號:【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部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強調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為新時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近年來江蘇省南京市認真貫徹中央部署,持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不斷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2021年全市655個涉農村(社區)的村均收入達876萬元,人均福利和分紅378.6元,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提供了重要支撐和保障。

  一、加快健全農村集體經濟新組織新制度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首先要真正創新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并制定相應的組織制度。

  全面建立股份經濟合作社。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之“新”,首先在于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現集體經濟組織“再造”。它不同于人民公社時期的公社、大隊、生產隊,不同于農村改革后的村、組,不同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鄉鎮企業,也不同于農民專業合作社。2016—2019年,南京市通過清產核資、成員界定、股權量化、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登記賦碼、銀行開戶、股權證書發放等10個環節,在全市所有的涉農村(社區)全部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實現了“產權清晰、成員清晰、股份清晰”。

  全面推進村社分賬管理。為促進股份經濟合作社實際有效運行,南京市于2020年出臺了《關于穩步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與村民委員會分賬管理改革的指導意見》,創新以“事務分離、賬戶分設、資產分管、核算分立”等為主要內容,以“兩實一虛”賬戶為記賬方法,實施村社分賬管理改革三年行動計劃。2021年底,全市所有涉農村(社區)全部具備兩個基本賬戶,實現統一平臺的村社分賬信息化管理。建立相應的集體資產登記、使用、處置和財務管理等制度,比如所有集體資產登記在集體經濟組織名下,按照“誰使用,誰管護”原則,落實好管護主體責任;嚴禁集體經濟組織舉債興辦公益事業,嚴禁集體經濟組織將債務轉嫁給地方政府;實行成員受益、支持公益分配原則等。

  全面構建集體經濟治理體系。著力完善股份經濟合作社相關組織制度和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全市80%以上的村(社區)實行了村黨組織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一肩挑”。健全議事決策機制,100%的村(社區)建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成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內部治理機構,并要求落實“四議兩公開”民主管理機制。堅持厘清相關職責權能,橫向上進一步厘清股份經濟合作社與村黨組織、村民(社區居民)委員會權責關系,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與社區居民關系,縱向上厘清與鎮街、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內部的權責關系,梳理并妥善處置資產負債和內部往來,使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真正成為獨立的特別法人和市場經營主體。

  二、探索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新模式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既要有高效的內部運行機制,還要跳出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在更大范圍內尋求聯合與合作。

  村集體直營機制。即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直接組織實體經營。農村集體經濟最大的優勢是廣泛的土地資源優勢、多年形成的集體資產優勢和政府項目資金扶持的優勢等,村集體可以直接開發未發包到農戶的集體土地資源,也可以將已發包到農戶的土地集中起來統一經營,通過土地綜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價值;還可以購置或建設房屋、設備等固定資產用于租賃經營。六合區龍袍街道趙壩村流轉本村高標準農田核心區內農戶土地1200畝,由村集體統一組織生產經營,并購置34臺農業機械、6套烘干設備等固定資產,在滿足集體自身水稻耕種防收烘運儲加等環節需求的同時,還為周邊農場和合作社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

  村集體領辦實體機制。村集體領辦的實體可以是專業合作社、綜合社、聯合社,也可以是公司,并以出資為限承擔債務責任。村集體領辦二級實體,縮小了核算范圍,有利于調動集體和個人積極性,有利于吸引人才、技術、資本,更好地開發集體資源。近年來,全市鼓勵村集體領辦創辦生產類、服務類、資源類等各類合作社,推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全市村集體領辦綜合社已達47家。高淳區東壩街道和睦澗村成立淳和水稻專業合作社,村集體以資產資金資源作價出資,農戶以土地經營權作價、貨幣等形式出資,低收入農戶以財政扶持資金出資,現有成員455名,出資總額折算達550萬元,種植水稻面積3232畝,年經營收入800多萬元。全市村集體獨資或參股公司達1000多家,村集體二級實體發展呈蓬勃上升勢頭。

  村集體“抱團發展”機制。鼓勵村集體之間通過入股聯合、項目開發、委托經營、合資合作等多種方式實現“抱團”發展。發達一些的地區普遍成立了鎮街級聯合發展平臺,統籌配置轄區內集體資產、土地、項目、財政扶持資金等各類資源要素,聯合發展“飛地經濟”,形成的產權及產生收益明晰到各村集體。江寧區麒麟街道本級股份經濟合作社出資1億元,下屬8個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出資4.3億元,合計5.3億元,共同成立南京麒麟產業開發建設有限公司,已累計落實推進商業載體項目15萬平方米,項目建成達產后每年可為每個社區集體帶來穩定分紅收入600萬元。江寧區還聯合相對欠發達的145個村(社區),組建區級集體經濟發展有限公司,整合既有扶貧資金、征地留成資金、區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等,預期總投資50億元,購買或新建新型標房、樓宇載體、人才公寓等,打造江寧集體經濟共同富裕產業園。

  村企合作共建機制。持續開展“萬企聯萬村、共走振興路”行動,推動舉辦市級、區級、街鎮級村企對接簽約活動,加強招商引資,引導社會資本、國有資本下鄉,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引導企業、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全市行政村聯建覆蓋率90%以上,每年到位資金10億元左右。浦口區江浦街道白馬社區創新鄉村旅游發展運行模式,由街道國資公司和社區集體經濟組織注資、農民合作社以土地入股,注冊組建南京不老村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引進專業公司委托項目經營管理,利用老山不可復制的山水資源,打造南京特色山水民宿集群和省內最大的山地房車營地,村集體年經營性收入達350萬元左右。

  三、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新產業新業態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除了機制要活,另一個關鍵招數就是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經濟,提高市場承載力和競爭力。

  依托土地發展特色資源經濟。深入挖掘農村集體資源的經濟、生態、旅游、文化等多元價值,依法合理開發利用集體耕地、園地、林地、草地、水面等土地資源,發展“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特色經濟。高淳區磚墻鎮從10800戶村民手上流轉土地2.1萬畝,打造全國標準生態螃蟹養殖基地,其中茅城村入股高效水產生態養殖項目,每年獲得基地給村集體分紅90萬元,農民流轉的土地每年每畝可獲租金1000元、分紅1000元。

  整合資產打造優質物業經濟。積極盤活村集體原有房產,開展低效物業資產更新改造,用好用活征地留用地政策,鼓勵投資建設或參與建設開發園區、總部大樓、門面房、標準廠房等優質產業載體。江寧區東山街道章村社區積極發展樓宇經濟,先后打造了章村總部經濟大樓、章村“6+1”國際企業總部園、章村科技創新園等載體,共吸納企業近300家,村集體固定資產達7.6億元,年經營性收入達5300萬元。

  融合發展培強產業鏈經濟。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圍繞本地特色資源,做好“土特產”文章,形成“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積極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盡量把延長產業鏈的增值收益、就業崗位留在農村;統籌利用鄉村資源稟賦,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農產品電商、休閑采摘、農創文旅、鄉村民宿等新業態。溧水區白馬鎮石頭寨村農業特色和文史特色都比較鮮明,藍莓、黑莓總面積發展至8000多畝,村集體投資建設“兩莓”加工廠房400平方米,發展淘寶、微商等第三方平臺13家,依托李巷紅色文化遺址,同步打響以弘揚新四軍革命精神為內涵的“紅色旅游”和以藍莓休閑觀光為特色的“藍色旅游”,村集體經濟6年增長5倍。

  適應需求拓展多元服務經濟。鼓勵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領辦創辦各類實體,承接農業社會化服務、勞務輸出、道路養護、綠化管護、建筑施工、家政服務、社區物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業務,吸納本地農民轉移就業,增加經營性收入,有條件的甚至可以投資其他高端服務業。六合區龍池街道四柳社區成立綠化景觀工程公司,承接社區和開發區園林綠化養護、園林工程施工等服務項目,每年為集體經濟直接創收1000多萬元。高淳區古柏街道武家嘴村大力發展高端服務業,成立3家村集體海運公司,拓展集裝箱、江海直達、遠洋運輸等高端市場;成立全市首家村鎮銀行——武家嘴村鎮銀行;建成武家嘴國際大酒店,開辦全市首家村級醫護型養老院——武家嘴老年公寓,興建全市第一所九年一貫制民辦實驗學校,每年實現集體經營性收入4000萬元。

  四、創新集體經濟發展新政策新保障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必須落實相關配套政策,既要發揮好政府推動作用,更要發揮好市場配置資源作用,既要體現集體經濟組織優越性,又要調動農民個體和經營管理者積極性。

  健全組織推進機制。南京市把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發展壯大新型集體經濟作為新時期三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運營、管理、監督機制。為減輕村集體經濟組織負擔,各級財政加強了對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村均每年獲得財政轉移支付資金達400萬元以上。同時樹立目標導向,要求通過3年左右的努力,全市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500萬元以上,所有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50萬元以上,并樹立一批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超1000萬元的標桿。

  加大要素支持力度。強化資金支持,市級每年設立1.6億元鄉村振興資金,持續實施富民強村幫促行動。推進政金合作,本著“寬授信、嚴用信”原則,合作銀行為每個村集體經濟組織給予50萬~1000萬元不等的授信。加強用地保障,為被征地村安排集體經濟發展留用地,或以留用地指標折算為集體經濟發展資金。支持集體經濟組織用好國土空間全域綜合整治政策。開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兩年成交17宗,面積134750平方米,成交總金額13993萬元,均價69.23萬元/畝。建立人才引進與激勵機制,從機關、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等優秀年輕干部中選派駐村第一書記,2016年以來已累計選派227名駐村第一書記,共協調融資近6億元,引進項目843個。持續推進“頭雁種苗”培育行動計劃,每年為集體經濟組織培育50名引領型人才。

  完善貢獻激勵機制。對為集體經濟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各類人員給予相應獎勵,聘用的非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科技人才、職業經理人可參與集體收益分紅,部分享有集體成員權利;村(社區)黨支部書記可依據有關規定,轉為事業單位人員,或優先選任鎮(街)級領導班子。對集體收入增長成效明顯的集體經濟組織,可從當年集體收入增量中安排一定比例獎勵經營管理人員。江寧區設立集體經濟發展獎勵專項資金,對于年度經營性收入增長5%以上的村(社區),給予經營性收入增長額10%的獎勵,總額度不超過20萬元;年度經營性收入增長10%以上,給予經營性收入增長額20%的獎勵,總額度不超過50萬元。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共同富裕,是新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課題。隨著國家促進集體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扶持政策逐步健全,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基礎和環境也更加完善。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各地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路徑選擇必然越來越豐富多彩,推進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扎實成效也會日益彰顯。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農業農村局)

責任編輯:劉天承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