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發布會,介紹2022年農業農村經濟運行情況。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市場與信息化司負責人劉涵和國家鄉村振興局綜合司司長許健民出席發布會并答記者問。
曾衍德介紹,2022年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有效應對新冠疫情和嚴重自然災害,全力以赴保供給,攻堅克難守底線,凝心聚力促振興,全面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為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提供了堅實基礎和有力支撐。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經受住了多重考驗,取得了超出預期的成效,穩住了基本盤,夯實了壓艙石。
糧食生產再獲豐收 大豆油料產能取得“開門紅”
糧食是生存安全的基礎,牢牢端穩飯碗是頭等大事。去年,我國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糧食生產實現“十九連豐”,糧食播種面積17.75億畝,比上年增加1052萬畝,產量13731億斤,增產74億斤,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潘文博說,去年的糧食生產先后經歷了多個關口,夏糧播種時,經歷了罕見的秋雨秋汛,春播和“三夏”時因新冠疫情影響,不誤農時搶收搶種任務十分繁重,夏季南方局部遭遇嚴重的高溫干旱,病蟲害也多發重發,成績取得來之不易,經驗值得總結。
“打贏抗災奪豐收這場硬仗,重要保障是義利同抓,調動地方政府重農抓糧、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潘文博表示。“義”是壓實責任,連續第三年向省級人民政府下達糧食生產目標任務,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千方百計地挖掘糧食生產潛力。“利”是加強政策支持,繼續提高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三次向實際種糧農民合計發放400億元一次性補貼,比2021年翻了一番;增加產糧大縣獎勵,擴大輪作資金規模;安排70億元支持夏糧促壯穩產,安排100億元支持秋糧抗高溫干旱。
各地各部門堅決貫徹中央決策部署,戮力同心、協同作戰、攻堅克難,采取一系列超常超強的措施抓糧食生產,在關鍵農時把農業農村部系統力量全部壓到了一線,組織機關干部和科技人員蹲點指導,推進小麥促弱轉壯、“一噴三防”,秋糧的抗旱保苗、“一噴多促”、防病治蟲等措施的落實。
提升大豆油料產能和自給率,是中央部署的重大任務。2022年啟動實施了國家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
“經過多方共同努力,2022年大豆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取得了‘開門紅’。”潘文博表示。據統計,去年,大豆種植面積達到1.54億畝,產量首次邁上了2000萬噸臺階,創了歷史新高,大豆自給率去年一年就提高了3個百分點;油菜籽面積達到1.09億畝,產量達到1553萬噸,食用植物油自給率提高了1.6個百分點。
據悉,農業農村部正在與有關部門商量,抓緊研究出臺促進大豆產銷銜接措施,鼓勵加工流通企業多收購、多加工優質國產大豆。同時,加大了熱線電話“010-59199459”的受理力度,將及時接聽、及時處理。
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 產業帶動農民增收明顯
鄉村振興的前提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2022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深化之年。據曾衍德介紹,去年產業就業帶動力增強,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超過65%的監測對象消除返貧風險,其余也都落實了幫扶措施。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用于產業發展的比重超過55%,每個脫貧縣都培育了2~3個特色主導產業,近3/4的脫貧人口與新型經營主體建立緊密利益聯結關系。全年脫貧勞動力務工就業規模3278萬人,超過年度目標任務259萬人。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也是推動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基礎。去年,鄉村產業培育壯大,農民增收渠道持續拓寬。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133元、實際增長4.2%,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為2.45,比2021年縮小0.05,為暢通城鄉經濟大循環提供了重要支撐。
曾衍德表示,去年農產品加工流通業穩步發展,預計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超過18.5萬億元、增長4%左右,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建設1.6萬多個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加快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業恢復性發展,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預計增長10%左右。農村就業創業勢頭良好,就地就近就業率超過90%。農業園區建設提檔升級。新建4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5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200個農業產業強鎮,鄉村產業基礎進一步夯實。
增加農民收入是“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占全部收入的1/3左右,是重要的收入來源。曾衍德說,下一步要鞏固提升產能增產增收。要增產增收,啟動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要經營增收,推進農業服務社會化和生產機械化,要推動政策保本,完善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的政策體系,讓農民務農種糧有錢賺、多得利。
同時,在深化改革創新賦能增收方面,重點是兩個:一是穩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規范引導農村承包地流轉,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激活農村“沉睡資源”,讓農民獲得更多的財產性收入。二是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指導各地因地制宜地探索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等發展模式,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農民共享收益。此外,還要在推進產業融合提效增收、促進就業創業拓崗增收上下功夫。
鄉村建設全面展開 農村改革擴面深化
鄉村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曾衍德介紹,去年,農民生活條件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73%,90%以上的自然村生活垃圾得到收運處理,95%的村莊開展了清潔行動。農村公共設施建設有序推進。農村產業路、資源路、旅游路加快建設,供水供電、網絡通訊、農民住房等設施逐步改善,鄉村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水平穩步提升。鄉村治理效能不斷增強。累計創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199個、示范村1992個,積分制、清單制、數字化等治理方式全面推廣。
近日,國家鄉村振興局等七部門印發《農民參與鄉村建設指南(試行)》,為組織農民參與鄉村建設提供了政策依據和行動指引。許健民表示,下一步將著力強化規劃和標準引領,推進村莊規劃編制,研究制定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建設指引。同時,還將在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質量水平、強化鄉村建設內生動力方面發力,引導廣大農民用勤勞雙手建設自己的美好家園,形成農民愿參與、會參與、能參與鄉村建設的生動局面。
改革是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不竭動力。去年,農村改革擴面深化,鄉村發展動能持續增強。重點改革任務穩步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拓展到21個省份,宅基地制度改革和農村亂占耕地建住房專項整治兩項試點有序展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鞏固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分別達到390萬家、222萬個。農業社會化服務覆蓋面積18.7億畝次、帶動小農戶超過8900萬戶。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