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公開發布,這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后的首個中央一號文件。相比于往年,值得關注的是,文件專列章節聚焦“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進行專門部署。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從經濟社會發展來看,促進農民增收對于保民生、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著“穩定器”的作用;從城鄉融合發展來看,促進農民增收可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對于實現共同富裕,能起到“推進器”的作用。過去十年間,中央一號文件曾四次以單獨章節的篇幅聚焦農民增收。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從促進農民就業增收、促進農業經營增效、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三方面,進行了精準務實的安排,彰顯了中央進一步優化農民收入結構、提升農民收入水平的決心。
一是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提高工資性收入水平。工資性收入是農民增收貢獻的大頭,受疫情影響,一度受到較大沖擊。為了促進復工復產,文件強調,要強化各項穩崗紓困政策落實,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穩崗傾斜力度,穩定農民工就業。促進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維護超齡農民工就業權益,完善農民工工資支付監測預警機制,保障農民工權益。通過提供創業平臺、完善優惠創業條件,吸引返鄉入鄉創業。通過以工代賑提高勞務報酬比例,提高收入水平。數據顯示,目前超過四分之三的農民工在省域內就業,超過一半在縣域內就業。文件就“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有關部署安排,就是要求要順應這種趨勢,發展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縣域富民產業,帶動農民就近就地就業創業,讓農民在家門口就能把錢給掙了。
二是促進農業經營增效,提高經營性收入水平。農業強國的“五強”特征中,“經營體系強”位居其一。構建強有力的經營體系,就是要壯大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延長和完善農業產業鏈,使小農戶能夠在產業經營體系中分享到盡可能多的增值收益。在收入占比中,家庭經營凈收入的六成多來自農業經營收入。目前,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數量超104萬個,服務小農戶數量達到8900多萬戶。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在社會化服務方面的部署,正是積極回應當前社會和農業發展的現實需要,對進一步強化農業社會化服務給予了有力的政策支撐。針對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戶,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力提升行動;針對小規模的小農戶,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促進行動;針對土地細碎化,鼓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針對經營風險防范,完善和規范社會資本下鄉引入、使用、退出的全過程監管。通過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的提升壯大,以及跟小農戶之間構建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推動形成“大而更強、小而不弱”的成效,把廣大的小農戶引入到現代農業生產體系中來,增加農業經營性收入。
三是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提高財產性收入水平。當前,財產性收入還有很大的潛力和空間可以挖掘。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將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作為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重要舉措,就是要讓農民通過改革來享受紅利、獲得收益。具體措施上,通過確權、賦權、活權,進一步深化農村“三塊地”和產權制度改革。針對承包地,研究制定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工作指導意見;針對宅基地,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針對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探索入市試點,探索建立兼顧國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利益的土地增值收益有效調節機制。同時,鞏固提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探索多途徑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從實踐看,只要農村集體產權明晰了,集體經濟的運營機制對路了,集體資源資產就能有效轉化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來源,形成家庭性增收與集體性增收“雙支撐”格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