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價彩禮近年來成為農村婚俗領域的主要矛盾之一。結婚是一件美好而幸福的事情,但是一個時期以來,一些地方在婚俗領域存在一些不好的現象,比如高價彩禮、大操大辦、低俗婚鬧,還有較高的隨禮。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動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移風易俗規范,強化村規民約約束作用,黨員、干部帶頭示范,扎實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筆者認為,應采取各項措施努力遏制婚俗歪風,讓文明簡約的婚俗新風占上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彩禮的歷史由來
婚禮是所有禮儀的根本,古代婚姻重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明媒正娶。《儀禮》上說:“昏有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這就是創于西周而后為歷朝所沿襲的“婚姻六禮”傳統習俗,也是“彩禮”習俗的來源。
其中,“納征”是送聘財,一般為結婚時候饋贈的錢或物。在婚事基本敲定后,男方會讓人送訂婚禮物到女方家,先秦時期是布帛、鹿皮等值錢的硬通貨,后來發展到金錢財物,乃至店鋪房產,這些男方送來的禮物,也就成了后世約定俗成的“彩禮”。訂婚儀式上,男方家庭會以訂婚男子的名義送給女方一份由物品和金錢兩部分構成的“彩禮”,其中錢為財(聘金),物為禮(聘禮)。女方收受彩禮后,也會贈送男方價值相當的財物,稱作“回禮”。
“六禮”在后世于程序上逐漸簡化,內容也幾經變革。例如,納采、問名、納吉諸禮合并為納采;單方面問名改為雙方交換寫明男女姓名、出生年月日時(即俗稱的“生辰八字”)和父祖三代姓名官銜的庚帖(即俗稱“龍鳳全帖”)的訂婚儀式。此時,男方家致送訂婚禮物,俗稱“放小定”;如果不能用雁,有些地方可以鵝代替,但茶是一定要有,因而也有稱“下茶”。
納征與請期也常常合并,俗稱“下聘”,又稱“放大定”,乃正式的聘禮,一般依各自的門第、財力來決定聘禮的豐儉,大體包括首飾、衣物、食品等。迎親的程序基本保留下來,時間改在了白天,用花轎代替了“御輪”。
女方出嫁時,官宦、富裕人家會在彩禮的基礎上有所增加,甚至數倍增添財物隨女方嫁至夫家,稱為“嫁妝”。
六禮中的“納征”,就相當于現在所講的“彩禮”。彩禮首先是一種禮節,這種禮節并非由制度約束,而是一種民間習俗。在中國傳統社會以及當代農村社會中,彩禮曾經很普遍。現在的彩禮被賦予了太多的物質含義,甚至成為沉重的負擔,這就失去了本意。彩禮作為禮節和民俗,應當予以保留,但千萬不能過度。
高價彩禮的表現和危害
近年來,高價彩禮問題受到廣泛關注。有報道稱,江西某地不含車房彩禮超過38萬元,河南某地全款買車買房之后還要二三十萬元的彩禮,福建某地彩禮最多高達200萬元,江西一銀行推出最高30萬元的“彩禮貸”……
有分析認為,中西部地區女孩們不斷外流,男孩們競爭壓力巨大,不得不通過“高價彩禮”提升“競爭力”,留住本地心儀的女孩,客觀上也異化了彩禮原有的傳統禮儀和情感表達意義。中西部地區內部也有差異,誰能在縣城買得起房子、結婚買得起車子、誰能支付更高婚姻成本,誰就能結得起婚。倘若父母有能力幫子女結婚,那么兩代人努力顯然就比只有兒子努力更具競爭力。
另外,一些商家利用人們講面子、搞攀比、愛虛榮的心理,在婚禮規模、儀式包裝等方面不斷細化,網絡炒作、商業誘導、趁火打劫,也加劇了種種亂象。
“高價彩禮”這種陋習,看似是個人或家庭問題,但實際上在一些地區一旦普遍存在,勢必會加劇社會不公平,導致婚姻觀念的扭曲,一些負擔不起“高價彩禮”的農村男性可能就會成為“剩男”,進而催生、誘發刑事犯罪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因此,整治高價彩禮勢在必行。
對整治高價彩禮的建議
標本兼治,頂層設計,建立推動農村彩禮“降溫”工作的長效機制。整頓“高價彩禮”是一項涵蓋物質條件、精神風貌、文明程度等方面的“多元工程”。各級黨政和職能部門務必要踐行“人民至上”的理念,堅持系統觀念、多管齊下,實施經濟、教育、文化等方面的綜合政策措施,常抓不懈、久久為功,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
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從根本上改變民眾的婚姻觀念。大力推動城鄉協同發展,縮小城鄉在經濟、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使全民共享國家發展的紅利,為解決“高價彩禮”奠定經濟基礎;積極引導農村女性就業、創業,根除職場性別歧視,減少女性對男方家庭的經濟依賴,全力構建年輕人愿意留在鄉村發展、更多青年樂意在鄉村安家落戶、農村成為安居樂業和美家園的新局面。
總結經驗,發揮試驗區典型引路作用。立足全國已確立的婚俗改革實驗區,總結樹立一批可學可用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經驗,依法依規“堵”住哄抬彩禮、索要高價的可能性,塑造人心和善、民風淳樸的精神風貌,不斷完善鄉村治理體系。
大力開展宣傳,不斷培育文明鄉風。“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基層黨員干部的言行和作派是引導老百姓最重要的一環,務必當好移風易俗的宣傳員、引導者和先頭兵。同時,充分發揮基層一線紅白理事會的作用,加強婚戀服務,解決群眾難題,真正為婚事減壓,還人情以溫情、還民風以淳樸、還鄉風以文明。另外,適時倡導開展結婚零彩禮、少彩禮的宣傳活動,德化人心,喜事新辦,循序漸進地培育文明鄉風。
道德評議,讓優秀傳統文化沁入人心。首先,各村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路旁墻體標語、黑板報、鄉村文化大禮堂,推出婚禮課堂,普及健康向上的婚俗文化知識。其次,地方政府可探索通過公益創投、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吸引社會組織、民間團體等社會力量參與婚俗改革的相關工作。最后,充分調動有情懷、愛故鄉的離退休干部和有威望、有愛心的鄉賢積極性,在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下,制定切實可行的村規民約,開展定期的道德評議和易風移俗好家庭頒獎活動,引導村民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摒棄陳規陋習,形成文明鄉風。
(作者系山西省運城市三晉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運城市儒學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