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莊村位于山東省寧陽縣華豐鎮工業園內,近年來,該村堅持以黨建為引領,通過村企共建、用活土地、發展產業、物業服務等方式,激活鄉村發展動能,壯大集體經濟實力,推動共同富裕,走出了一條園區輻射帶動型的強村富民之路,連續多年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00萬元。
一、四條路徑促進集體增收
(一)村企共建促增收。高莊村積極與駐地企業加強合作共建,探索實施“以企帶村、以村護企”的發展模式,村集體承擔駐地企業道路維護、水電、安保、綠化、勞務等服務項目,每年可增加服務性收入56萬元;協調全村600多名勞動力就地轉移,人均年收入超過3萬元,實現了“農民”到“產業工人”的身份轉變。通過多年積累,高莊村挖到了發展的“第一桶金”,為村集體后續發展壯大奠定了強有力的經濟基礎。
(二)用活土地促增收。2011年,高莊村申請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建設安置居民樓12棟,復墾置換200余畝土地,以500元/畝的價格對外發包,每年穩定增加集體收入10萬元。結合山地資源較多的優勢,2013年盤活120畝荒山,以600元/畝的價格發包給7個農戶種植核桃,集體每年增收7萬元。
(三)發展產業促增收。鄉村要振興,產業要先行。考慮到傳統農作物種植成本高、回報低,高莊村積極探索經濟作物的產業發展路徑。2019年該村先后到濰坊、萊蕪等地考察學習,決定發展生姜種植產業,村黨支部領辦鑫業生姜種植專業合作社,吸納村民入社,以1000元/畝的價格流轉社員90多畝地開展生姜種植。安排兩名村干部專職管理該項目,常年聘用30多名村民到合作社從事播種、澆灌、收獲等勞動,帶動20多個農戶直接增加收入10萬元。投資5萬余元建設庫容10噸的生姜地窖一個,解決了生姜存儲難題。三年來經濟效益逐年遞增,年產量穩定在50萬噸左右,產值145萬元,留存姜種后,剩余對外銷售后收入46萬元,每年為村集體增加收入10萬元,為進一步示范擴大生姜產業奠定良好基礎。
(四)發展物業穩增收。發展物業是穩定集體收入的重要來源,高莊村成立物業公司,為回遷居民、駐地企業職工共40余棟居民樓和107家商鋪提供衛生、安保、水電等服務,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36萬元。此外,該村還積極協調承接鄉鎮駐地的綠化和環衛工作,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30萬元。
二、發展成果惠及集體成員
高莊村積極踐行“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想,集體經濟發展成果由全體成員共享,積極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集體成員提供公共服務,不斷提升農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一是大力開展養老服務。2015年投資460萬元建設兩棟老年公寓,讓60歲以上老人免費居住,并為每人每年報銷水電費260元。每年投入29萬元,承擔60歲以上老人的醫療保險和生活補助。二是積極提供村民福利。每年提取一定福利費獎勵大學新生和入伍士兵,鼓勵學生求學深造和參軍入伍,2022年為本村22名大學新生發放獎金共計3萬元。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提高村級公共服務功能,該村投資180萬元建設初心廣場,投資280余萬元推進村內道路綠化、硬化、亮化,投資30萬元,建設3600平方米黨群服務中心,極大改善村民生活環境。
三、主要特點及案例啟示
(一)堅持支部引領。“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高莊村集體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村黨支部的堅強戰斗堡壘作用。該村黨支部積極推動村企共建,盤活利用土地資源,千方百計增加村民收入,讓集體經濟發展成果惠及全體村民,村黨支部的凝聚力不斷增強。在村民的信任與擁護下,十多年來高莊村“兩委”班子一直保持穩定,干部年輕,為集體經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堅持集體所有。該村駐地企業多屬本村集體改制企業,由于歷史原因,存在資產權屬不清的問題。高莊村堅持集體所有,加強對集體資源的管理利用,開展集體“三資”清理,收回企業欠繳租金15萬元,理順改制企業土地租用合同,收回土地35畝,通過將收回的土地資源重新發包,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5.7萬元。
(三)堅持產業興村。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礎,對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能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高莊村盤活500畝的丘陵山地資源,推動建設核桃園,村集體負責解決核桃園通水、通電、通路問題,補齊了基礎設施短板。結合本地土壤特點和農作物經濟效益,在考察調研的基礎上,確定以生姜種植為突破,厘清產業發展思路,做好市場風險考量,種植第一年就收回了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三年多來,累計增加集體和村民收入超過400萬元。
(四)堅持以工促農。高莊村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積極為園區企業提供道路維護、綠化、勞務等有償服務,穩定了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渠道,夯實了村集體發展的基礎。采用以工促農的方式,積極發展核桃、生姜等鄉村特色產業,推動了村集體經濟的多元化、可持續發展。高莊村作為典型的園區帶動型村莊,其發展模式充分體現了工業反哺農業的方針,推動了集體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園區型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了典型示范。高莊村依托園區輻射發展集體經濟的案例啟示我們,園區村要深挖園區帶動潛力,因地制宜、多措并舉,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一是充分挖掘園區輻射帶動作用。寧陽縣提出打造“三區四園兩翼齊飛”的發展新格局,其中“四園”是指以鋼球、汽車配件、裝飾材料和畜禽養殖加工等為主導產業的產業園區,輻射村莊93個,占全縣行政村的16.5%。要注重發揮產業園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以工補農、以工促農、工農融合推動集體經濟發展。
二是規范集體出資管理。園區村駐地企業較多,占用集體土地數量較多,要加強集體經濟合同管理,簽訂規范合同文本,明確集體出資額和權利義務,減少矛盾糾紛,確保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相關主管部門要加強集體資產管理指導,出臺農村集體經濟合同示范文本,加強對村集體經濟行為的指導和規范。
三是積極搞好協調服務。園區駐地企業多,吸納當地村民就業多,提高了當地居民的工資性收入。同時,駐地企業的生產經營也勢必會對集體成員的生產生活造成一定影響,村集體要注重發揮功能,積極搞好協調服務,減少社會矛盾,力爭取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共贏。
四是加強農業產業培育。園區型村莊的發展不能單純依靠園區企業,要注重因地制宜盤活閑置資產資源,發展鄉村特色產業,開發多元化的集體經濟增收渠道。高莊村的生姜產業經過三年多的發展逐步進入穩定期,仍然要加強對病蟲害的生產風險和市場風險的防控,加強技術指導和市場調研;要因地制宜、示范帶動擴大生姜產業規模,引入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農產品加工,延長產業鏈條,適時擴大生姜儲存庫建設,降低存儲成本。
(作者單位:山東省寧陽縣農業農村局、寧陽縣華豐鎮人民政府)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