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土為糧之母,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嚴守耕地紅線,穩(wěn)定糧食播種面積,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切實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wěn)定安全供給。
對于如何進一步保障糧食安全,全國政協委員、農業(yè)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成員、甘肅農業(yè)大學農學院教授柴守璽認為,耕地質量是關鍵,只有保護好耕地,不斷提升耕地質量方能筑牢國家糧食安全根基。
柴守璽長期聚焦西北寒旱地區(qū)糧食增產問題。在他看來,在高產基礎上再高產難度逐年加大,而從廣大中低產田區(qū)增產要糧的潛力更大。“我國西北地區(qū)地域遼闊,中低產田比例高,是我國今后增糧的主要潛力帶。”
近年來,柴守璽和科研團隊成員針對西北旱作區(qū)干旱瘠薄、水熱不足的瓶頸限制,研發(fā)出秸稈帶狀覆蓋還田綠色生產技術,增產保墑效果顯著。秸稈還田后,可有效培肥地力、減少化肥用量、改良土壤結構,還能推動實現大量富余秸稈的高效循環(huán)利用,減少地膜污染和秸稈焚燒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
柴守璽認為,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增產也與主產區(qū)多年秸稈還田高度相關,但西北旱作區(qū)秸稈還田比例遠低于國內其他農業(yè)區(qū)。推行秸稈覆蓋與還田是提升西北寒旱地區(qū)耕地質量和產能的首要措施。“由于地膜的原因,玉米秸稈直接還田會造成碎稈壓膜以及殘膜清除困難,目前大部分還采取整稈收割離田的辦法。我們研究認為,在一年一熟寒旱區(qū),將收獲后的玉米整稈覆蓋種植小麥和馬鈴薯,覆蓋多茬利用后再還田培肥,不僅能起到良好的保墑調溫功效,而且還能節(jié)約化肥、地膜費用將近150元左右。”
為此,柴守璽建議,一是加強組織督導。要求全部富余玉米秸稈用于覆蓋還田,田間地頭無秸稈堆積。二是給予特殊補貼。近15年凡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坡改梯農田,需確保每年每畝秸稈還田量600公斤/畝以上,國家可每年給予250元/畝的秸稈覆蓋還田特殊補貼,連續(xù)補貼10年。三是增加投資預算。在西北旱作區(qū)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建議增加對坡改梯農田機耕道路建設的投資預算,將機耕主干道拓寬至3.5米以上并砂石硬化,配套排水溝和安保工程建設。四是設立科研專項。針對西北旱作區(qū)耕地質量提升,設立科研專項,研發(fā)和改進秸稈先覆蓋保墑種植、后還田培肥的農機農藝結合技術體系,并進行示范推廣。
此外,針對坡改梯農田撂荒的問題,柴守璽還建議,嚴禁坡改梯農田撂荒。坡改梯農田若連續(xù)二年撂荒,村集體有權收回經營權,并由政府組織免費或低租金流轉,相關補貼歸流轉者所有,流轉坡改梯農田可用于糧油作物種植。為鼓勵規(guī)模化和標準化生產,優(yōu)先考慮流轉給國有農墾企業(yè)或農民合作社等主體。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