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甘肅省立足區位條件和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探索出資源開發型、產業帶動型、農旅融合型等10種集體經濟發展方式。2022年,全省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達到18.20億元,村均收入11.42萬元,較上年增長20.46%。
一、發展模式
資源開發型。千方百計激活農村“沉睡”資源,創辦領辦實體經濟,真正讓閑置資源“動”起來、“活”起來。甘肅省兩當縣城關鎮香泉村依托優質天然水資源優勢,開辦“古韻香泉”純凈水廠,積極建立“村集體經濟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使村集體在合作經營中創收,2022年為村集體增收3.15萬元。
物業出租型。將村集體現有的或依托各級扶持資金建成的廠房、商鋪、農業設施等固定資產出租給商戶、企業等,通過收取租金增加村集體收入。永靖縣劉家峽鎮城北新村將占地1200平方米的27間商鋪租賃給商戶,村集體年收入增加1.8萬元。利用福建省廈門市投入的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700萬元,建設2209平方米扶貧車間,以招商引資方式引進廈臨華洋針織有限公司,村集體年收入增加3萬元。
居間服務型。村集體發揮組織優勢,作為紐帶將集體成員與外界聯系起來,接受村民委托,解決土地流轉、勞務輸轉等一些農戶自己辦不了或辦起來不劃算的事,并獲得服務費用。永昌縣水源鎮永寧村集體經濟組織與農戶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再由集體經濟組織與金昌為民金品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簽訂土地托管合同,全托管土地面積達2000畝。金昌為民金品農業服務有限公司推進土地成方連片,架設滴灌節水設施,實行統一采購、統一耕種、統一管理、統一收割、統一銷售的全程托管“保姆”式服務,產品由公司銷售,2022年村集體收入達到7萬多元。
入股分紅型。以村集體資源、資產、資金作價入股第三方經營主體,約定分紅方式和比例,增強空殼村、薄弱村的自我“造血”功能。一些地處偏遠、資源匱乏且盤活難度大、產業化程度低的村,將各級財政扶持資金、東西協作幫扶資金等外來資金入股到合作社、龍頭企業、縣農投公司等經營主體,通過分紅獲得穩定收益,同時搭建了村集體與市場有效對接的橋梁。
產業帶動型。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整合農村集體土地、閑置房屋、趴賬資金,因勢利導,打造“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帶動農戶家門口就業。隴西縣鞏昌鎮河那坡村依靠得天獨厚的河川區位優勢,引進甘肅隴之味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恒溫厭氧蔬菜自動發酵系統,開發漿水榨菜、飲品、調味品、方便食品和餐飲預包裝等漿水系列產品5類9種,打造了“隴之味”“御隴香”等一批漿水系列品牌,共帶動周邊10個村入股分紅,吸納26人就近務工就業,推動小漿水榨菜發展成聯農帶農強農致富的“大產業”。截至2022年底,公司向村集體分紅35萬元,帶動河那坡村及周邊村發展3000座蔬菜大棚種植,形成集蔬菜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蔬菜支撐產業。
農旅融合型。充分利用當地本土資源,打造特色鄉村旅游,融合人、財、物、信息等要素,帶動農民融入“吃、住、行、購、娛、游”等產業鏈,為當地農民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產業興旺和集體增收。敦煌市月牙泉鎮月牙泉村依托優越區位、旅游資源和產業基礎,在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的同時,堅持將帶動多個產業發展作為村集體發展的主攻方向。在物業租賃的基礎上,培育婚紗攝影、漢服租賃、愛情紀念品銷售等服務項目,注冊“敦煌飛將軍”李廣杏商標并組織線上銷售,村集體收入連續多年保持在100萬元以上。
幫扶帶動型。依托上級部門扶持資金和政策,與幫扶單位開展農產品對接銷售活動,實現經營型資產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助力村集體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嘉峪關市制定《關于深化“雙促雙增”精準幫扶行動做好農產品對接銷售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明確對接銷售工作的主體是各幫扶單位和各村集體經濟組織,雙方簽訂農產品對接銷售合同;鎮政府定期制作農產品對接銷售清單并在網上公示,供各幫扶單位選購,同時推廣使用農產品二維追溯碼,確保各村提供品質優良的農產品。嘉峪關市農業農村部門以此為契機,推動全市所有村集體經濟組織在稅務部門完成稅務登記,申領稅務發票,有效促進了村集體經濟組織規范運行。通過“雙促雙增”行動,2022年全市17個村集體經濟組織農產品銷售收入216.5萬元,聯農帶農作用明顯增強,消費幫扶成效初步顯現。
資產經營型。村集體以生產經營為基礎,引入現代企業經營觀念,開展全要素、開放型的經營。嘉峪關市新城鎮橫溝村依托交通區位優勢,鼓勵引導農戶提供自家空余房屋,爭取全市鄉村振興示范點建設項目,全面盤活閑置農宅,成功打造“橫溝屯”民宿項目,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引進第三方平臺“途家”運營,策劃出親子游等多種項目,村集體與平臺按照4∶6的比例分配收益,每年為村集體增收15萬元。
村企聯營型。村集體與企業攜手互惠合作,通過組建設立經濟實體,聯合投資開發,構建村企互利共贏的長效發展機制。高臺縣巷道鎮東聯村將銀行貸款及農戶自愿出資部分入股張掖前進牧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建成投資1.6億元、占地220畝的標準化養殖場,存欄奶牛達3000頭,年產值達4000萬元以上,2022年為村集體增收57萬元。
文化開發型。立足傳統農耕文明,推動優秀農村文化遺產保護與合理適度利用,創新傳統工藝振興模式,發展特色工藝產品和品牌,彰顯鄉村文化價值。莊浪縣聚焦宮燈這一中國傳統文化的靚麗符號,將宮燈產業列為全縣九大產業鏈之一,優選24個村大力發展宮燈產業,按照“黨支部+就業工廠+農戶”的模式,盤活改造舊學校、舊村部,建成全縣宮燈生產基地核心區,為1000多人提供就業崗位,實現產供銷全產業鏈一體化發展,有效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從“輸血”向“造血”轉變。
二、經驗啟示
黨建引領是保障。要選優配強村黨支部班子,切實把黨支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優勢,形成黨支部引領、群眾支持、共同富裕的良性發展機制。
盤活資產是基礎。要著力盤活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避免資金趴賬、資產閑置、資源浪費,夯實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培育產業是關鍵。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產業興旺能拓寬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為村民創造就近務工機會,讓村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增收具有可持續性。
合作發展是趨勢。通過抱團合作發揮體量優勢、補足分散短板,能有效提升鄉村要素聚合效率,降低農產品生產加工的邊際成本,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聯農帶農是目的。在發展集體經濟過程中要注重帶動農民,激發農民群眾的參與積極性,集思廣益拓寬發展思路,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促進共同富裕。
改革創新是法寶。改革創新是鄉村振興的引擎和動力源,集體經濟組織出資設立或參與設立企業和農民合作社等創新舉措,既有助于集體經濟組織平等參與市場經營活動,又為社會資本有序、適度參與經營開辟路徑。
市場機制是導向。集體經濟發展好、經營性收入高的村集體,無一例外市場機制都較為成熟,能夠遵循價值規律要求,集中有限的人、財、物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把資源配置到效益較好的環節當中。
加強監管是效能。要發揮村民自治的制度優勢,推進數字賦能,對集體資產的經營流程進行監管,促進管理高效透明。
(作者單位:甘肅省農業農村廳)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