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南鄉位于黑龍江省方正縣城北五公里處,西靠螞蟻河,東、北臨松花江,一面臨城三面環水,北隔松花江與通河縣城隔江相望,全鄉轄區面積125平方公里,轄7個行政村、23個自然屯和3個農民新居(紅星城小區、合眾家園小區及秋然新居),共計3276戶,1.29萬人,下設12黨支部,黨員303名,全鄉耕地面積8.1萬畝,是方正縣唯一的平原鄉鎮。境內鐵通、雞訥等國省交通干線縱橫交錯,哈佳快速鐵路貫穿全境,方正站距鄉政府所在地1.5公里,區位優勢明顯;境內水網密布,溝渠縱橫,是遠近聞名的“龍江魚米鄉、塞外小江南”。近年來,松南鄉在鄉村治理實踐中,堅持以基層黨組織建設為引領,以純潔黨隊伍為保障,全面推行村級“小微權力責任清單”。以村民自治為重點,不斷健全體制機制,提升服務能力、自治能力、法治能力和德治水平。以公共事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使鄉村發展取得良好實效,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格局。
一、健全鄉村治理體制機制
(一)全面推行村級“小微權力責任清單”。松南鄉將村級“小微權力”按照村級重大決策事項、村級財務管理事項、村級管理人員任用事項、“三務公開”事項、村級集體資產處置事項、用章管理事項、計劃生育服務事項、服務村民等其他事項,細化分解“小微權力責任清單”。對7個村的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共11名村級主要負責人列出了責任清單,真正把村級權力關進了制度的“籠子”,確?;鶎痈刹坑脵喙_透明、群眾利益得到保護。
(二)推動村民自治深入開展。建立健全屯民理事會會議表決、監督、通報等工作機制,完善理事會工作職責、議事程序、結果運用等運行機制,逐步使村民自治規范化、常規化。真正將民事民決的權力下放給村民,對基礎設施建設、產業項目發展、環境整治、扶貧助困等各項工作中的決策權交給本屯屯民決定,管理、監督本屯事務,充分發揮屯民的主人翁精神和主觀能動性。明確獎勵機制,研究制定屯民理事會機構運轉、人員經費保障辦法。對工作組織好、屯民參與率高、屯容屯貌好、村民自治有效開展的村屯,由鄉黨委政府研究決定,在享受低保待遇、危房改造等國家強農惠農優惠政策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扶助項目等方面給予指標傾斜、優先考慮。
(三)健全機制,讓村務公開工作更有保障。松南鄉高度重視黨務、政務、財務公開工作,確立了由鄉黨委、政府負總責,鄉紀委組織協調、鄉直屬各部門齊抓共管的鄉黨務、政務公開工作格局。在村級確立了以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為第一責任人,村務監督委員會全面監督的工作格局,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責任體系。
二、提升公共事務服務能力
始終堅持把鄉村治理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通過強化服務和為民意識,推進公共事業高質量發展,為鄉村治理搭建有效平臺。
(一)通過集約高效服務讓群眾感受鄉村治理成效。加強鄉鎮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加大鄉鎮基本公共服務投入。建設了占地400平方米公共服務中心一座,設有“一廳五中心”。“一廳”,即便民服務大廳,包含三個功能服務區,即:便民服務區、綜合受理區及網絡體驗區。“五中心”,即綜治信訪服務中心、勞動就業服務中心、土地產權流轉服務中心、市場監督服務中心及城鎮管理服務中心,實現了村民足不出鄉辦理各項事務。在日常管理中,鄉鎮主要領導親自到大廳體驗辦事流程,提出整改意見,要求服務大廳真正要做到“辦事不求人,不多跑一次”。
(二)通過優化服務流程讓群眾享受鄉村治理成果。積極推動鄉鎮綜合治理、綜合執法、公共服務等方面體制機制改革,引導管理服務向農村延伸,探索建立了鄉鎮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機制。梳理出服務事項39項,其中可實現網上辦理36項,最多跑一次事項36項,同時為進一步方便群眾,在鄉域范圍內設立代辦員7人,梳理可代辦事項16項。年初至今,全鄉網上辦理事宜35件,村屯代辦事宜50件。使百姓享受足不出村辦理相關事項的喜悅。
(三)通過主動服務贏得群眾廣泛贊揚。研究制定鄉村干部管理辦法,嚴格干部獎懲制度,做好全鄉基層管理服務工作。各站辦工作人員主動深入一線為群眾上門服務,民政辦主動深入村屯為退役軍人登記注冊152人次;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深入村屯舉辦培訓班7場,為群眾傳授秸稈秧盤育苗新技術;林業站主動上門為群眾辦理林業產權證23人次。
三、鄉村社會治理成效明顯
(一)以健全基層組織體系引領鄉村治理。不斷加強村黨組織建設,持續加強培養和造就高素質黨員干部隊伍,進一步完善了村支部“支部工作制度”,科學設立了“目標管理、民主評議、黨員發展、奉獻活動、民主生活會、勤政廉政、黨員聯系戶和群團組織”等八項內容。有效指導村“兩委”抓好黨員干部思想教育,自覺在議事決策中宣傳黨的主張、執行黨組織決定。引導黨員嚴格執行“四講四有”合格黨員標準,堅持在有文化、有一技之長、能帶領群眾共同富裕的有志青年,致富能手,退伍軍人中發展黨員,確保農村黨組織健康純潔;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農村黨員頭腦,守初心、擔使命,發揮模范作用,廣大黨員干部在帶動農村群眾落實鄉村治理各項工作中起到了積極作用;堅持搭建活動載體,經常深入農戶,問計、問需,送溫暖、獻關愛,用真心、愛心、誠心帶領群眾感黨恩、跟黨走。積極開展抓鄉促村工作。嚴格落實縣級領導聯村、鄉鎮領導包村、駐村第一書記駐村、縣級機關與村結對“四個一”常態化措施,進一步提高鄉鎮黨委抓好鄉村治理的能力。
(二)以創新村民議事協調形式推動鄉村治理。健全了村級議事協商制度,探索建立了協商成果采納、落實和反饋機制,廣泛開展民主管理和監督,不斷細化深化村民自治實踐。通過搭建村級公共事務平臺,創新議事協商形式和活動載體,調動村民廣泛參與村級事務管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實施了村級事務陽光工程,完善了黨務、村務、賬務“三公開”制度,建立了村務公開欄、“村民微信群”“鄉村公眾號”,即時公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收支、集體資產運營、土地征收補償費、債權債務和收益分配情況,暢通村民監督渠道,年初以來共公布相關事務80余次,確保了村級事務公開透明、應知盡知、公平公正。
(三)以強化道德模范作用鞏固鄉村治理成果。積極依托市委宣傳部推進“文明走廊”“文明示范帶”創建工程,通過筑牢思想道德主陣地,選樹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培育和推介農村文化、科技、賢德、致富等積極向上向善的帶頭人,開展“十佳新人新事”“五好文明家庭”等評選活動,提升了全鄉居民思想道德素養,弘揚了道德新風,優化了社會風氣。
(四)以硬件設施完善彰顯鄉村治理實效。大力推進全鄉環境綜合提升,栽植綠化樹1.5萬株,花苗5萬余株,硬化村內道路2000米,粉刷墻面2萬平方米,完成地下排水改造1處,修建排水溝3400米,完成改廁任務330個,特別是年初以來,全鄉共清理垃圾850車,建垃圾池2個,購垃圾箱80個,清理殘垣斷壁15處,清理超占土方5000余方?;A設施建設的不斷夯實,全鄉環境得到美化、亮化和香化;新建綜合文化站,配置了電視機、電腦、音響等硬件設施。設立了圖書室、棋牌室、多功能活動室。成立了鄉文化宣傳隊,開展不同主題、多種形式的文化宣傳活動。通過搭建文明載體、搶占文化陣地、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形成了崇德向善的良好社會風氣。
(來源:農業農村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