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型集體經濟是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以寧夏回族自治區為代表的西北少數民族地區資源稟賦欠缺,發展要素匱乏,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當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為深入了解欠發達地區做法經驗,筆者對寧夏回族自治區平羅縣鞏固提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探索實踐開展調研,并進行分析與思考。
一、基本情況
平羅縣是傳統糧食生產、畜牧養殖大縣,耕地面積121萬畝,農業人口近20萬人,在發展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流通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2022年,平羅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28.9億元,占全市3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7.82億元,占石嘴山市的74%。作為全國第一批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近年來,平羅縣充分運用已有改革成果,積極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建機制、探模式,在聯農帶農、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二、主要做法
平羅縣立足本地傳統特色產業,以深化改革保發展、以項目推動注資金、以考核激勵固人心、以監督指導強管理,走出了一條適宜集體經濟發展的西北之路。
(一)因地制宜做強優勢產業,促進集體經濟發展多元化。平羅縣緊緊圍繞現代畜牧、優質瓜菜、特色制種“三大優勢產業”,把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發展優勢特色產業的新型經營主體,通過村集體帶動引領,持續調優種養結構、調大經營規模、調長產業鏈條,走高質量發展的路子。同時,平羅縣堅持宜山則山、宜水則水,一村一策明確發展主線。如崇崗鎮常青村立足賀蘭山下得天獨厚自然資源,在紅樹莓種植上下功夫,實現紅樹莓種植、加工、生態旅游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二)深化農村改革,提供集體經濟發展制度保障。作為全國第一批農村改革試驗區,平羅縣借助改革試點工作契機,探索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多元”入市機制、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一戶一田”經營機制等,有效盤活農村閑置土地資源,促進農村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與優化配置,實現了村集體和農民“雙增雙贏”。通過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改革,建立了差別化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截至2022年底,完成入市交易161宗1588畝,出讓價款1.14億元,村集體分享土地增值收益3893萬元。
(三)推動集體經濟項目入庫,落實財政資金支持。建立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入庫管理機制,開展項目入庫評審,堅持在發展方向明確的項目中“選”、在優勢特色明顯的項目中“挑”、在脫貧攻堅一線的項目中“拔”,全縣共入庫村集體經濟項目135個。2019—2022年共爭取財政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102個,扶持資金1.02億元。截至目前,102個項目中完成實施內容的77個,正在組織實施的25個;完成項目總投資13247.57萬元,中央和自治區財政扶持資金1.02億元,配套及自籌資金3047.57萬元。
(四)考核與激勵并舉提升集體經濟發展動力。平羅縣將村集體經濟收入作為村黨組織評星定級的重要評價指標,其中,三星級村黨組織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五星級村黨組織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20萬元以上。以此為基礎,實行“星級補貼”,把村干部任職補貼與村黨組織星級評定結果掛鉤,以上一年度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基數,無星級村黨組織書記執行2.2倍標準、五星級村黨組織書記執行3.5倍標準,2022年村干部平均任職補貼達到4136元,五星級村黨組織書記任職補貼達6342元,有效激發了村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同時,平羅縣出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激勵政策,明確規定對通過盤活村集體資源性資產且年經營性凈收益在5萬元以上的村,提取凈收益的8%補助給享受任職補貼的村“兩委”班子成員,提取最高額度為20萬元。2017至2022年兌現獎補456.38萬元,切實解決了“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問題,全面激發了村干部發展集體經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五)強化監督指導,提升集體資產管理水平。平羅縣制定印發了《平羅縣財政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資金管理辦法》,加強對項目的監管。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嚴格落實財務開支審批、財務公開、收益分配以及管理費等財務管理制度,全面執行村干部離任審計、年度審計和重大工程項目審計,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監督,規范農村集體資產管理。三年來先后對2019年以來的項目執行情況、財務收支情況進行督查指導評估5次,整改共性問題12個、個性問題6個。每年聘請第三方對前兩年度的項目進行專項審計評估。在項目資金使用中沒有出現擠占、挪用、截留、滯留資金以及趴窩蹲帳、拒不支付的情況。
三、取得成效
平羅縣統籌謀篇布局,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推動了本地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集體閑置資源不僅得到了有效利用,集體經濟組織的帶頭發展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發揮,集體收入不斷增加,農民腰包也鼓了起來,在邁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一)集體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平羅縣以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契機,扎實開展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并通過不斷健全完善村集體“三資”登記管理,全面摸清“家底”,確保“底數清、情況明、數據準”。集體有了底數,發展就有了根。面對集體經濟發展基礎條件較為薄弱的現狀,平羅縣通過實施資源資產盤活利用型項目,促使村集體閑置學校、荒地等建設用地和固定資產得到有效利用,為村集體帶來收益。如城關鎮前鋒村利用集體荒地建設養殖場發展蛋雞養殖,姚伏鎮姚伏村利用集體荒地改建魚池發展水產等,均產生了較好的效益。
(二)集體發展有了明確方向。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托資源資產和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資金,發展多種經營模式,不僅明確了發展方向,也增強了村民發展集體經濟的信心。如移民搬遷村陶樂鎮廟廟湖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將國家投資扶貧項目形成的資產進行折股量化,通過規模種植、建養殖場、勞務公司輸出勞動力、開辦服裝廠等多種形式,促使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廟廟湖村連續4年分紅527.44萬元。
(三)集體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平羅縣通過支部帶動、產業推動、項目促動、黨員聯動,探索形成了村集體自主經營發展特色產業、閑置資產(資源)盤活利用、村企合作、農業社會化服務等較為成熟的模式,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村集體經濟總量不斷增加。截至2022年底,全縣144個村中,集體經營性收益在5萬~10萬元以上的村有12個,10萬~20萬元以上的村有46個,20萬~50萬元以上的村有59個,50萬~100萬元以上的村有18個,100萬元以上的村有9個。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性收入累計突破1.1億元,85%的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性收益達到10萬元以上。
(四)農民增收有了明顯保障。通過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由村集體經濟組織領辦經濟實體,發展優勢產業,既可以吸納農村勞動力務工,增加農民勞務收入,又可帶動周邊農戶發展特色產業,增加經營性收入。同時,農戶還可獲得村集體股權分紅收益,增加財產性收入。三年來,全縣共有18個村集體經濟組織進行了分紅,累計分紅金額達1060萬元,最高每股分紅450元。2022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7元,連續三年增長幅度都在8.5%以上。
四、啟示與對策建議
平羅縣集體經濟的創新發展迫于“外部環境制約”、始于“內部主動求變”。內外交織下,地方政府主動作為、積極推動、統籌謀劃,將已有改革成果作為集體經濟創新發展的制度支撐,強化人才要素的核心保障功能,在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路上明定了思路。
(一)政策支持和統籌謀劃是經營性資產匱乏地區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力。平羅縣是傳統農業生產和畜牧養殖大縣,從農業產值對本地經濟的貢獻看,涉農產業是集體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從農業產業結構看,水稻瓜果的生產、加工、銷售,牛羊等牲畜養殖是集體經營的主要內容。經營性資產欠缺和產業結構單一是這類地區的普遍困難。要想發展集體經濟,必須借助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產業鏈的延伸。發展創新農業產業需要資金支持,針對每個村的特色傳統產業,由縣級財政以資金項目庫的方式納入支持范圍,不僅能夠因地制宜為這些村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注入啟動資金,也能提升資金使用的精準度,實現政策支持資金效應最大化,切實推動村莊集體經濟發展提質增效。
(二)充分運用改革成果是確保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制度支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健全了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治理機制,農民按份享有集體資產收益分配權,人人參與集體經濟管理,真正體會到了“大河漲水小河滿”,有效解決了因土地征占、資產處置、財務和收益分配管理等問題引發的社會矛盾。村集體資金和經營性資產由全體成員監管使用,充分保障了成員對集體經濟的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和管理權。此外,將財政投入到村集體形成的項目資金,對全體成員進行折股量化,不僅可以延伸特色種養產業鏈提升集體經濟效益,還可以實現成員由單純的務工收入向“務工收入+財產性收入”轉變的多元化增收路徑。
(三)帶頭人本土化培育和積極性提升是集體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為使鄉鎮、村干部更好把握政策方向、了解先進模式,平羅縣統一安排各鄉鎮黨委書記、相關部門負責人以及被確定為項目村的黨支部書記或村委會主任參加培訓,對村級產業突出、有一定基礎和發展潛力的項目村,優先安排村干部外出培訓,全面開拓村黨組織書記及其他村干部視野,以觀念升級帶動發展能力和服務能力的升級。此外,為鼓勵村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平羅縣統籌全縣情況,將村集體經濟收入情況作為村黨組織評星定級的重要指標,與村“兩委”班子成員工資績效掛鉤,將集體經濟發展作為檢驗村黨支部工作成效的一項重要指標,使村黨支部對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重視程度以及工作積極性大幅提升。
總的來看,平羅縣在以集體經濟創新發展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方面,探索出了適宜欠發達地區借鑒的發展路徑。盡管如此,平羅縣的改革之路依然存在資金渠道較為單一、收益分享機制不夠健全、群眾對集體經濟發展缺乏信心等深層次問題。對此,后續改革既要注重拓寬發展資金渠道,促進集體經濟規?;c可持續性發展,也要立足集體和農民權益保障,建立合理分配機制,讓廣大農民群眾切實感受到改革發展紅利。一是拓寬資金支持渠道,解決經營資金籌集難的問題。目前財政項目資金只解決了各村發展集體經濟的起步問題,在拓寬經營領域和延伸產業鏈方面無法持續扶持。應充分挖掘金融潛力,引導金融機構積極探索多元模式,加大信貸資金投放力度,著力引導轄區金融機構重創新、強服務。同時,綜合運用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為金融機構發放涉農企業貸款提供流動性支持。二是加強多主體共同發展,構建合作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赏ㄟ^與農業龍頭企業或農民合作社合作,建立生產加銷售的訂單關系,由集體經濟組織自主經營或發動農民參與,由龍頭企業或農民合作社負責生產或銷售產品,解決集體經濟組織前期對市場行情了解不深、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不強的問題。三是適當開展股份分紅,增強村民發展信心。發展新型集體經濟的目標是通過健全的治理機制和利益分享機制,調動成員參與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活動的積極性,增加集體及其成員收入,實現農民農村共同富裕。要視集體經濟發展情況而定,當集體有了一定積累、收益相對穩定時,在征求股東代表意見后,進行適當比例的分紅,以提振成員發展集體經濟的信心。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