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徽省銅陵市義安區認真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把創新作為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強化政策、資金扶持和多部門聯動,全力推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全區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由2018年村均12.04萬元,上升到2022年村均57.97萬元。自2018年以來,累計消除“空殼村”12個、“薄弱村”30個。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區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的村有39個、占比39.4%,經營性收入10萬元以下的村全部“清零”。集體不斷增收,帶動了農戶收入也“水漲船高”,2022年,全區98個村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分紅,分紅村占比98.9%,累計分紅730.69萬元。其中,開展現金分紅的村15個、占比15.2%,分派現金紅利365.2萬元,村均24.35萬元,惠及成員43516人,人均收益83.92元。
一、對內加強財務管理,夯實發展基礎
義安區村集體投資形成的共同經營資產份額,子公司、聯營企業的股權份額等集體資產長期處于鄉鎮(辦事處)“三資”代理機構監管“盲區”。針對這些村級財務管理短板,義安區先后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村屬企業集體資產管理的通知》《清理農村集體經濟合同規范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專項整治工作方案》《2023年農村集體經濟審計計劃》等系列文件,對內強化村級財務管理,杜絕集體資產“跑冒漏滴”,深度挖掘集體經濟增長潛力。
加強代理服務,實現監管全覆蓋。各鄉鎮(街道)將村集體經濟組織所屬的被控股企業,以及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等獨立市場經營主體,納入鄉鎮“三資”代理機構代理核算和日常監管,實現全區農村集體資產監管全面覆蓋。
加強監督,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持續跟蹤項目管理、開展經濟合同專項清理,以及審計監督等,嚴肅財經紀律,規范農村財務行為,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營造風清氣正的財務環境。
一是加強財務檢查。加強財務檢查力度,發現問題嚴肅處理,杜絕個人在發展集體經濟過程中,利用村辦關聯企業或與社會資本合作等契機,私設“小金庫”,侵吞、轉移、挪用和無償占有集體資產資源等違法違規違紀行為;加強財產物資收發、領用、出入庫登記管理,嚴格辦理出入庫手續;建立健全和嚴格執行財產物資領收發登記制度、貨幣資金內部控制制度、資產處置制度、定期財務公開制度、定期財產清查制度、財務審批制度等各項“三資”管理制度。
二是加強股權管理。被投資企業占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實物資產(如辦公場所、辦公設施等)按照公平原則進行評估作價有償使用。評估價格經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代表)大會表決同意。村集體經濟組織增加或減持被投資企業股權、轉讓被投資企業股權,一律經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代表)大會表決同意。
三是規范項目管理。義安區利用“三資”監管平臺,持續跟蹤掌握項目資金投入、收益情況等。2022年度,根據平臺監管掌握的問題,及時印發問題清單,并指導鄉鎮(街道)整改到位。對已到期收回的投資一律要求項目村按照“四議兩公開”程序,繼續用于發展村集體經濟。自2019年以來,全區累計整合各級財政資金4120萬元,累計扶持92個項目,項目累計收益448.7萬元。另外,項目構建的經營性固定資產由項目村按財務制度要求及時開展竣工決算及審計;項目資金入股由被投資方或獨立第三方提供擔保,最大限度防范投資風險。
四是加強合同清理。從2022年10月起,義安區利用6個月時間組織開展經濟合同專項清理活動,重點審查顯失公平的經濟合同,在不違背誠實守信的基礎上,或解除合同或修訂完善合同;對累積拖欠的合同收入積極組織清收,對拒不上繳的,及時終止合同和收回資產資源,并按照民主決策程序,通過公開方式(招標、拍賣等)重新對外出租或發包,通過經濟合同專項清理進一步盤活了低效利用的資產資源。
五是加強審計監督。義安區通過公開程序選聘會計師事務所開展集體經濟專項審計,審計范圍延伸至村委會、村辦全資以及控股企業等。目前,區農業農村局已與中標會計師事務所簽訂了審計業務約定書,會計師事務所擬在近期派遣審計組入駐14個村集體經濟組織開展審計。
定期開展清產核資,盤活存量資產。認真貫徹落實《安徽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的通知》精神,定期開展清產核資,及時發現和杜絕村級財務舞弊,防范集體資產遺失和被侵占風險。進一步摸清集體資產的數量、分布,以及利用狀況,建立資產、資源臺賬,實施分類管理,并將閑置耕地、林地、“四荒”地等資源和閑置的村部、學校等房產通過對外發包、租賃等方式盤活經營,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注重績效考核,激發內生動力。2019年年底,義安區在全市率先出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激勵辦法(試行)實施細則》,建立起村干部“基本報酬+履職績效報酬+創收績效”的薪酬發放新模式。創收績效工資最高計提比例為30%、最低計提比例為1%。把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情況納入各級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重要內容。鄉鎮(街道)將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納入村“千分制”考核且規定占比不低于30%。同時,義安區鼓勵和引導村干部在村辦集體企業持有一定的股份,讓村干部分享集體經濟發展成果,進一步激發集體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探索建立股份分紅推動機制,將現金分紅作為發展集體經濟先進個人、先進集體評選基本條件,充分釋放集體經濟發展的成果,激發群眾關心和參與集體經營管理熱情,進一步增強集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對外以要素為紐帶,強化合作補短板
針對村集體經濟發展短板,義安區制定了《關于堅持和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實施意見》《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專項規劃(2022年—2025年)》《發展高質量新型集體經濟實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因地制宜做大做強銅陵白姜、鱸魚、瓜蔞子、蔬菜等產業。充分依托當地蔬菜生產基地、水產養殖基地以及相關產業龍頭企業承接產業鏈上下游產品或服務。引導村集體以資金、土地等要素“抱團”開展股份合作。印發了《關于支持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承接農村公益項目的指導意見》以及相關實施細則,鼓勵村集體依托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通過簡易程序承接農村公益性項目,積極開辟集體經濟新增長點。
以產業為紐帶,共享發展成果。探索以產業為紐帶的合作發展新模式,逐步構建村集體與市場經營主體、農戶等利益聯結機制,共享產業發展成果。胥壩鄉江濱等5個村共同出資成立公司,依托周邊800畝大蒜種植基地,采取“村集體+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開展大蒜種植和深加工。每村每年可從公司獲得5萬元保底分紅。2022年入股的村經營性收入均超過了10萬元,全區集體經營性收入10萬元以下的村“清零”。天門鎮龍云村帶頭成立公司,集體持股90%、自然人持股10%。由集體建成并自營70余畝瓜蔞子種植基地,村集體每年可從公司獲得利潤10萬元左右。在集體的示范帶動下,全村瓜蔞子種植面積已達200余畝。
以土地為紐帶,帶動共同發展。為突破各村單獨發展面臨土地、資金、技術等要素的瓶頸制約,鄉鎮引導村莊采取“強強聯合”“強弱聯合”等多種組合方式“抱團”發展。東聯鎮東埂村、西埂村集體經濟發展滯后,為擺脫落后局面,在鎮政府統籌協調下,整合了東埂村、西埂村、復興村等多個村的“三個一批”項目資金150萬元,在玉樓村新建標準廠房2000平方米,各村按出資比例共享廠房所有權。廠房通過公開招租方式引進木材加工企業,年租金12萬元,帶動周邊農戶就近就業,增加農戶的務工收入。東埂村、西埂村通過 “強村帶弱村”的“抱團”式發展,不僅每村每年增加固定收益3萬元,還通過與強村的合作中轉變了發展理念、拓寬了發展思路,認清了發展形勢。2022年,兩村在村黨組織的引領下集體經濟突飛猛進,一舉邁入集體經濟強村和準強村的行列。
以資金為紐帶,村企合作共贏。村集體將閑置資金、財政專項資金以“優先股”的形式投資入股公司等法人企業。合作期內村集體不參與企業經營管理,不承擔企業的經營虧損,每年可從企業獲得固定比例或固定金額的分紅,固定分紅比例一般在10%左右。合作期限屆滿一次性收回全部投資本金或繼續投資合作。胥壩鄉中洲村將2020年度“三個一批”項目資金50萬元,入股鄉集體企業,投資期限10年,年保底收益5萬元,到期一次性歸還投資本金。2022年全區村集體通過資金入股的方式獲得投資收益400.21萬元,占當年經營性收入的6.97%。
以項目為紐帶,提升發展質量。村集體出資設立物業公司,承接農村公益性項目,開展有償服務。西聯鎮三義村、老洲鄉成德村、天門鎮龍山村等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由村集體出資成立物業公司,通過鄉鎮政府向物業公司購買服務的方式增加村集體經營性收入;依托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承接農村公益性項目,東聯鎮將抗旱保苗、河道清雜等勞務交由各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實施。2022年度,全區村集體通過承接公益性項目(抗旱保苗、河道清雜等)獲得收入2409.92萬元,占經營性收入的41.9%。
三、組織考察學習,借鑒外地經驗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22年,義安區先后分兩批組織部分鄉鎮分管負責人、村黨支部書記,赴周邊縣區考察學習。考察期間,召開座談會4場,認真聆聽經驗介紹,進一步拓寬外出考察人員發展思路。區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領導小組辦公室以案例形式整理外地發展經驗和典型發展模式,并推送至鄉鎮(街道)供借鑒和參考。同時,強化業務指導,區級層面成立了工作專班,實施分類指導。針對“抱團”、承接勞務項目等會計核算特殊要求,結合現行會計制度,撰寫相關會計核算指導意見,并通過微信 “點對點”推送至鄉鎮、村,切實指導項目實施、會計核算等工作;針對特色種植養殖項目的生產技術難題,先后多次邀請市、區專家,深入項目點開展現場技術指導。
(作者單位:安徽省銅陵市義安區農經站、銅陵市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