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金鄉縣是著名的“中國大蒜之鄉”“中國辣椒之鄉”,是典型的經濟作物大縣。農業生產用工多,種植以小農戶為主,地塊小且分散。全縣土地確權農戶14.05萬戶,確權地塊41.03萬個,每個地塊平均2.14畝,平均每戶約3塊地。近年來,部分村民自發探索通過“自主湊地”“經營權置換”等方式,實現“多塊變一塊”“小田并大田”“一戶一田”,有效破解了農村承包地細碎化耕種的難題,進一步優化了農業生產關系,最大限度激發了農村發展活力和改革的內生動力。
推進“小田并大田”的兩種典型方法
近年來,金鄉縣結合本地實際,積極探索開展“小田并大田”,在總結羊山鎮前劉村“集體組織統地、村民自主湊地、組織精心種地”,馬廟鎮孟鋪村靈活運用“土地置換、土地流轉、土地托管”三種方式進行“小田并大田”的基礎上,規范方式方法,進行全縣推廣。
羊山鎮前劉村通過“村民湊地、集體統地、托管種地”的方式開展“小田并大田”。全村有310戶人家,人口1052人,耕地面積1952畝,2022年,實現“小田并大田”207.4畝,95個小地塊變成了17個大地塊,每個合并后的地塊面積10畝以上,打造了“村集體+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托管服務組織+金融+保險+農戶”為一體的“訂單種植”產業化生產模式。10畝以上地塊,按每畝1000元進行流轉,比散小地塊流轉費增加500元。地塊相鄰的幾家并有流轉意向的農戶通過自主協商,自愿將小地塊并成大地塊,流轉給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將地塊全程托管給服務組織進行“代耕代種”,種植收入歸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所有,為村集體增加收入10萬元。
馬廟鎮孟鋪村堅持“五個不變、三種方式”,探索推行“一戶一田”土地綜合改革。通過“土地流轉、土地置換、土地托管”模式開展“小田并大田”。2022年,完成土地置換432畝、土地流轉458畝,按照“自種區”“流轉區”劃分區域,“自種區”以農戶種植為主,主要種植經濟作物,“流轉區”以合作社種植為主,主要種植糧食作物,基本實現一種作物在同一個區域種植,全村2270畝土地全部實現土地托管。村民與村委會自愿簽訂流轉(置換、托管)協議,采取“保底+分紅”的收入分配方式,村委會每年每畝以400公斤小麥作為保底收入,或按市場均價支付現金,每年6月底前支付完畢。分紅通過成本核算,在提取20%公積金和15%崗位分紅后,剩余盈余由村委會、經營主體、村民三方按照2︰5︰3的比例分紅。
推動“小田并大田”的主要做法
一是制定實施方案,為改革試點提供組織保障。2022年,縣農委辦制定了《 金鄉縣農村“一戶一田”土地綜合改革試點方案》,成立了業務指導小組,負責指導全縣農村土地綜合改革工作,各鎮街成立農村“一戶一田”土地綜合改革試點工作領導小組,以鎮街為主體,組織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并負責本轄區改革試點村工作,推進改革試點進度。村級成立實施小組,進行宣傳發動,具體開展實施工作。
二是廣泛開展宣傳動員,確保群眾積極參與。縣政府召開了全縣動員會議,縣農業農村局開展了業務培訓,鎮街、村兩級利用現場會、廣播(大喇叭)、微信群、發放明白紙、懸掛條幅等各種宣傳方式,讓試點村村民了解此項工作的目的、操作方式、意義,打消顧慮,形成共識,爭取廣大村民的積極配合參與。
三是加強督導調度,確保改革工作順利進行。縣農村“一戶一田”土地綜合改革試點指導小組定期對各個階段的工作情況進行督促檢查,及時發現和解決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進一步優化工作推進的方式方法,確保改革試點工作順利完成。
開展“小田并大田”取得的成效
截至2022年底,完成“小田并大田”20740畝,涉及戶數5126戶。將13723塊零碎地塊整合成5187塊,有效破解了農村承包地細碎化耕種的難題,為糧食安全生產提供了有力保障,提升了大蒜等經濟作物全程機械化率,實現節本增效,推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一是推進了糧食面積產量雙提升。2022年,糧食收獲面積54.16萬畝,其中小麥29.28萬畝、玉米17.5萬畝、大豆7.38 萬畝,較上年增加 1.87萬畝,總產 25.11萬噸,較上年增加 3.08萬噸。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 2.29萬畝,種糧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了主力軍作用,在濟寧市各縣市區中推廣面積最大。
二是推進了糧食、經濟作物機械化率雙提升。2022年,糧食作物機械化率99.6%,較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大蒜等經濟作物機械化率70.1%,較上年提高5.3個百分點。
三是實現了農業生產節本增效。“小田并大田”后,現代化大型機械能夠進地作業,同時也提高了機械的作業效率,降低了燃油、機手等費用,實現了節本增產增收,每畝節省生產成本60~100元、增產50~100公斤、增收300元左右。
四是進一步解放勞動力,增加工資性等收入。通過農村“一戶一田”土地綜合改革的開展,農村勞動力進一步從繁重的農業生產環節解放出來,有的農民在農作物收獲季節開展短途運輸或農產品購銷;有的農民到農產品加工等企業打工,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
五是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負責“從耕種到收儲”全程管理,通過土地綜合改革、土地托管服務、數字化服務平臺等環節獲得經營管理分成。試點村村集體經濟收入較之前增加10萬元。
六是推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小田并大田”后,大蒜、小麥、辣椒、金谷、玉米、棉花等農作物成方連片種植,管理方便、節本增效,促進了小麥、大蒜及各種特色產業的發展。
開展“小田并大田”遇到的困難和建議
“小田并大田”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路徑,在探索推進中也面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農戶土地情節較重,部分農戶認識不足,積極性不高。二是地力、位置存在差異。因土地之間存在土壤性質、地力、灌溉設施、生產運輸、排水能力等方面的差異,部分農戶存在顧慮。三是將來土地規劃利用存在爭議隱患。對土地經營權進行流轉、置換,在種植過程中,如有高速、園區等征用土地,部分農戶擔心與種植方出現爭議。
為做好“小田并大田”工作,提出以下建議:一是與農田建設、土地整治相結合,開展“小田并大田”或“一戶一田”試點,自種的農戶選擇土壤肥沃、耕種運輸方便的地塊,流轉的農戶地塊安排在運輸不便、地勢較低等耕種條件相對差一點的地方,同時建議在試點村配套適合的土地整治、農田建設等項目。二是對土地確權、流轉等服務進行補助。農戶之間進行土地互換、要求變更承包經營權的,土地流轉的農戶要求流轉合同做交易鑒證的,這些事項需向測繪公司、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等第三方購買服務,建議對產生的購買服務資金進行補助。三是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引導發揮農村產權交易平臺作用,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服務中心服務能力,建設農業社會化服務區域服務中心,確保“小田并大田”試點工作順利開展。
(作者單位:山東省金鄉縣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