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不斷夯實集體經濟發展基礎
時間:2023-10-16 09:35:18 來源:農村經營管理 作者:余 葵 張 清 周 艷 字號:【

  金寨縣地處大別山腹地、鄂豫皖三省交界,是安徽省面積最大的山區縣,境內山多地少,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之稱,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縣,轄23個鄉鎮、1個開發區和218個村。近年來,該縣以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立足資源優勢和功能定位,通過多措并舉和機制創新,實現了集體經濟從無到有、由少到多,探索了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發展之路。

  一、主要做法

  (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集體經濟發展奠定基礎。安徽省于2019—2020年在全省范圍內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截至2021年底,共建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16218個,確認集體成員5500多萬人,核實集體土地等資源1.7億畝、集體資產1667.7億元。筆者調研的金寨縣,是全國第二批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全縣建立223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共確認集體成員16.26萬戶、62.06萬人;核實集體土地等資源509.81萬畝、集體資產58.47億元,做到村村有本明白賬、戶戶有份權利冊。大灣村和鐵沖村于2019年掛牌成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過幾年的發展,集體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截至2021年,大灣村集體資產總額4630.4萬元,其中經營性資產總額3928.5萬元;鐵沖村集體資產總額2742.16萬元,其中經營性資產總額536.8萬元,為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規劃先行、因地制宜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金寨縣印發扶持壯大集體經濟發展意見、進一步規范農村集體資產處置交易的通知、做好村集體經濟組織運營管理工作通知等政策文件,積極支持和指導各村集體經濟健康發展。全縣以“1134”空間布局統籌推動“五大振興”耦合聯動發展,打造“1個綜合高效服務核”即梅山鎮服務核心,“1條鄉村振興產業示范帶”即沿滬蓉高速從白塔畈到花石鄉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鄉村振興產業示范帶,“3個示范極核”即白塔畈田園綜合體、小南京農業示范園、花石鄉大灣示范村,以及“4大產業板塊”即綠色茶葉板塊、高效蠶桑產業板塊、梅山湖生態旅游板塊、優質糧油果蔬產業板塊。通過規劃引領、產業支撐、突出特色、融合發展,逐步走向“紅綠結合”的特色發展之路。該縣積極整合涉農資金5781萬元、財政扶貧資金4.76億元、“三變”改革項目資金6106萬元、紅色村項目資金1500萬元,用于發展茶葉、中藥材、生態養殖、蠶桑等主導產業,帶動全縣村集體經濟年增收1000萬元以上。鐵沖村立足村級資源優勢,積極探索“紅色旅游+綠色產業”的發展之路,建設光伏電站1個,在茶葉種植等傳統產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中草藥種植350畝、香菇基地21畝、蘆筍基地38畝和規模8000頭黑毛豬養殖基地,2022年底,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158.22萬元。

  (三)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早在2014年,金寨縣委、縣政府就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意見》,指導全縣各村成立“創福發展有限公司”作為發展集體經濟的載體,大多由村黨支部書記任董事長、村黨支部委員任監事長,經營范圍包括:農副產品種植、銷售;農業生產技術咨詢服務;經營管理村委會授權的集體資產;承擔基礎設施、交通、能源、旅游和新農村建設項目以及政府批準的其他項目的建設管理;農業技術培訓服務,旅游觀光服務;對外投資等。多年來,各村創福公司實際運營農村集體資產,推進土地規模經營、集體資源開發利用、集體存量資產盤活,發展物業經濟、服務經濟,投資實體經濟、招商引資等,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2019年,根據農業農村部文件要求,金寨縣所有村全部注冊成立了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是代表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對集體資產履行所有權、管理權、投資權、收益分配權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各村創福公司作為實際運營村級集體資產尤其是經營性資產的承接主體,具體負責村級集體資產的經營創收、保值增值等職能。筆者調研的大灣村,由創福發展有限公司為主導,采取“農戶+公司+龍頭企業”的產業發展模式,引進市級龍頭企業安徽蝠牌生態茶業股份有限公司,借助龍頭企業平臺,在茶葉深加工上做文章,從只種茶到種產銷一體的全產業鏈模式,種植小規模精品茶園50.8畝,發展黑毛豬等特色養殖,脫貧戶年均增收7000元,村集體經濟年增收20余萬元。

  (四)著力培育村集體經濟發展“領頭雁”。2021年村“兩委”換屆時,各村吸納625名創業致富帶頭人和218名35周歲以下全日制本科大學生進入村“兩委”班子。金寨縣大力實施“金鳳還巢”工程,積極吸引外出創業有成人士回鄉投資興業,擔任名譽書記、村創福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回歸能人實行聘任制,聘期3年,工資待遇比照縣委組織部直管村黨組織書記執行,給予每村每年20萬元的辦公經費。近年來,該縣持續加大集體經濟發展帶頭人培育,2022年新認定農村產業發展帶頭人100名,示范帶動鄉村產業發展;選派縣直機關事業單位在編在崗的科級黨員領導干部到鄉鎮擔任鄉村振興專員,協助鄉鎮抓鄉村產業振興和村集體經濟發展;選派縣級鄉村振興工作隊隊員到村幫扶,發揮派出單位和駐村干部優勢,助力鄉村振興。大灣村黨員群眾在黨總支書記何家枝帶領下,依托政策、資源優勢,積極謀劃產業項目,多渠道拓展集體經濟收入來源,積極挖掘致富點,走出了一條“穩定脫貧奔小康、綠色減貧促振興”的新路,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2022年底,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達207.77萬元,“山上種茶、家中迎客、紅綠結合”的振興發展路越走越帶勁。

  (五)建立健全村干部考核激勵機制。金寨縣將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縣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和領導班子綜合考核評價、縣鄉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和村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出臺《關于開展縣委組織部直接管理優秀村黨組織書記工作的意見》《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激勵辦法(試行)》,對發展村集體經濟成效顯著的村黨組織和村“兩委”成員進行評先評優;對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0萬元以上的村“兩委”成員發放績效報酬,充分調動村干部發展村集體經濟的積極性。

  二、思考和建議

  從調研情況看,金寨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各村發展不平衡、集體經濟組織作用發揮不夠等問題,持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任重而道遠。結合調研情況,有以下幾點思考和建議。

  (一)配強班子,夯實壯大集體經濟的人才基礎。給錢給物,不如給個好支部。大灣村在村“兩委”、鄉村振興專員和駐村工作隊的努力下,因地制宜發展茶葉、旅游業等支柱產業,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從弱到強的整體提升。這離不開黨的領導,離不開一支有奉獻精神、奮發有為、開拓進取的班子隊伍,也離不開因地制宜、立足優勢、精準施策的謀劃。但是有個別村領導班子年齡結構老化、知識儲備不足、干事創業能力不強。建議要加強以黨組織為核心的基層組織建設,選好配強村“兩委”班子和駐村工作隊伍,把組織優勢轉化為鄉村發展優勢;全面開展對村干部的政策業務培訓,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提質增效。

  (二)選準產業,夯實壯大集體經濟的發展基礎。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石。金寨縣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紅色資源,大力發展茶葉和旅游等產業,不僅讓老區群眾脫了貧致了富,也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基礎。發展集體經濟要堅持產業優先,產業發展起來了,才能引導人才、資金、科技、信息等資源要素流向農村,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集體經濟起步階段離不開“輸血”,起步以后要靠“自己的骨頭長肉造血”。建議各地在發展鄉村產業中要發揮資源稟賦優勢,積極探索資源盤活、資產參股、居間服務等多樣化途徑,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三)加大投入,夯實壯大集體經濟的物質基礎。財政支持是集體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如,大灣村集體經濟支柱產業漂流項目,財政資金投入500多萬元完善基礎設施,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這才吸引了外來資本投資漂流項目,每年給村集體帶來100萬元收入。從全國層面看,東部地區集體資產占總資產的64.7%,中部和西部地區資產分別占總資產的17.7%、17.6%。與東部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村集體經濟發展底子薄,村集體發展普遍存在缺乏啟動資金問題。特別是傳統農區的一些村莊,既無資源優勢,又無集體積累資金,起步階段資金瓶頸問題更加突出,發展集體經濟更需要“扶上馬、送一程”。建議進一步完善東中西部差別化的扶持集體經濟發展政策,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發展集體經濟的財政支持力度,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投向集體經濟。

  (四)做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夯實壯大集體經濟的組織基礎。金寨縣每個村都成立了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領辦了創福發展有限公司,分別負責管理和經營集體資產,實行集體資產管理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建議對這些基層實踐加強引導,理順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公司的關系,明確各自功能定位,防止村集體經濟組織“虛設”。同時,要抓緊解決集體經濟組織經濟職能仍被村委會代行、組織作用發揮不起來等問題。要按照中央關于規范村級組織掛牌要求,規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掛牌。要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運行機制,完善成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組織機構,推動村集體經濟組織與村民委員會賬務分設、事務分離,真正發揮集體經濟組織作用。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政策與改革司、河南省農業農村廳)

  

責任編輯:劉天承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