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場陣雨過后,接連幾日的高溫悶熱稍減,天氣更加晴朗。6月12日一早,位于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于集鄉的建程種植專業合作社開始幫農戶收割小麥,麥田里聯合收割機往返穿梭作業,伴隨著機器的轟隆聲,一粒粒金黃的籽粒收入“囊”中,粉碎的秸稈被吐回地里。“我們合作社提供收割、耕地、播種一條龍服務,機器作業效率很高,托管給我們,農民都能安心當‘甩手掌柜’。”建程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建成對記者說。
這是陵城區依托農業社會化服務助力“三夏”生產的一個縮影。據了解,今年陵城區種植小麥97.82萬畝,主要以濟麥22、魯原118等品種為主。夏收以來,陵城區堅持預案在前、保障在前、組織在前,通過引導各類社會化服務主體及時提供社會化服務,護航“三夏”,確保顆粒歸倉。
與時間賽跑:
從“豐收在望”到“豐收在握”
麥收一響,貴在爭搶。
為提高“三夏”期間的服務保障能力,陵城區今年提前成立了“三夏”農機化生產應急預案領導小組,制定了“三夏”生產應急預案。“我們組建了2支‘三夏’機收應急作業服務隊,統籌了收割機、拖拉機及配套機具180臺、機手90名。”陵城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馬德軍說。此外,陵城區還設立了24小時應急值班電話,明確“三夏”期間一旦發生惡劣天氣等突發情況,必須在1小時內向區政府報告,向有關部門及各鄉鎮政府通報。在農機作業方面,建立應急突發事件處理機制,下發了農機銷售、售后“三包”通訊錄和農機用油保供站明細表,充分保障農機手和農機具暢通無阻、農資運輸配送高效有序,為“人快、機快、收得快”做好準備工作。
義渡口鎮的麥田里,農民正在搶抓農時收割小麥。“今天是開鐮第三天,上午我到地里轉轉,差不多已經收一半了,比往年還要快些。”義渡口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賈桂輝向記者介紹。這幾年,隨著各級農機購置補貼力度加大,全鎮農機保有量大幅提升,目前全鎮共有各類大型農機具約70臺(套),基本能滿足本鎮及周邊地區需要。“以前是農戶排著隊等農機,著急了晚上也收,現在農機多了,是機器找人。”鎮里負責農業的相關同志也笑著對記者說。
位于臨齊街道五李新村的豐澤合作社也是一派豐收在望的喜人景象。南邊地里連片的田塊已金黃,七八輛卡車正在路邊停著。豐澤合作社理事長王文昌告訴記者:“合作社共流轉土地2400畝,托管土地5200畝,半托管2萬畝以上。規模化經營后農機供需調度更方便了,農資直購和統一運輸配送更高效了。上午就在進行麥收作業,大規模機收進度很快,收完的麥子曬干就直接進倉,這幾輛卡車都是剛從院里卸完麥子出來的。”
為了搶時間收麥曬麥,陵城區專門給農機手和種糧大戶精準推送氣象信息,鼓勵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及時為農戶提供服務,開放包括鎮人民政府大院在內的1297處鎮村公共場地給村民曬麥子,加快了曬麥進度,奏響了農民收糧曬糧“安心曲”。
“三夏”大忙時節,對于年老體弱的留守老人來說,快速搶收小麥是一大難題。姜書香是義渡口鎮大范村的留守老人,患有腎衰竭,子女常年不在家,眼看夏收來臨,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麥收不等人,小麥成熟后適收期很短,通常只有3到5天的時間,如果不能搶時收割,就要承受一定的損失。村里黨員志愿服務隊幫她收了5畝地小麥,幫助她晾曬入囤,得有5000斤左右。”賈桂輝跟記者講起鎮上的黨員志愿服務隊。“我身體不好,看著麥子熟了,心里發愁啊。村里的黨員干部和志愿者們來幫我家運麥子,到家后還幫我攤開晾曬,真是太感動了。”姜書香看著自家糧倉里的小麥激動地說。
收麥后,自己種的2畝地怎么澆水難住了義渡口鎮小付村脫貧戶趙秀芳。黨員志愿服務隊得知情況后,上門幫助其澆地,確保了玉米順利出苗,解了趙秀芳的難題。
馬德軍說,為做好搶收工作,陵城區各鄉鎮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鼓勵黨員志愿服務隊主動服務“三夏”生產,幫有困難的農戶收麥曬麥,更換或新增照明設備保障群眾夜間搶收,平整生產路,清理可利用村級活動場所用作晾曬,保證每戶都不掉隊。
向科技借力:
從“看天吃飯”到“旱澇保收”
記者在陵城區采訪期間,看到成方連片的麥田一直延伸到遠方,陽光照進麥田,金黃耀眼。取得如此豐碩的成果,離不開陵城區高度重視的“噸半糧”創建工作。陵城區作為傳統產糧大縣,在德州市的統一部署安排下,按照“因地制宜、科學規劃、以點帶面、梯次推進”的工作思路,從2021年秋種開始,分區域、分步驟實施年畝產1500公斤以上的“噸半糧”創建。
在這一過程中,“噸半糧”示范區嚴格落實統一供種、統一深耕、統一播種、統一配方施肥、統一病蟲草害防治、統一管理模式,為實現高質高產先行探索,已推廣多個高產優質品種。鼓勵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農民提供機械收割、秸稈處理、深松整地、播種作業、田間管理等服務,把先進適用的品種、技術、裝備等現代生產要素導入農業生產中,助推糧食增產提質。
針對去冬今春的凍害情況,陵城區落實農技專家包鄉鎮、農技人員包村制度,根據苗情分類進行肥水管理,促進弱苗轉壯,并在小麥中后期,實施“一噴三防”,加強病蟲害防治和增施葉面肥。定期對高素質農民、農機手等展開培訓,詳細講解化肥農藥的使用知識以及種植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病癥及防治,引導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在生產實踐中科學種糧、管糧。馬德軍介紹:“為了讓小麥增產增收,保障糧食穩產高產,農技站組織做好技術指導等產前服務工作,邀請農技專家在小麥不同生長期到現場指導田間管理,做好條銹病、赤霉病防控防災工作,今年陵城區各鄉鎮都把培訓課堂開到了田間地頭。”
“我們這個基地有大約2.3萬畝土地是流轉過來的。”義渡口鎮“噸半糧”基地負責人表示,“‘噸半糧’示范區對土質、水、農機技術等要求都很高,我們會根據專家要求選用新品種、配方施肥,在示范區推進良種、良田、良法、良技、良機的深度融合。”
種子作為農業的“芯片”,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陵城區積極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對接合作,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創新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種業創新體系,全力破解種源“卡脖子”難題。記者走進位于義渡口鎮的山東魯研農業良種有限公司晾曬場,基地負責人孫浩洋告訴記者:“今天收的這片地一共240畝,收回來的麥子都是交回公司留著育種用的。培育出適應性更廣、抗病性更強、產量更高、農戶更喜歡的突破性小麥品種是我們的目標和職責之一。”
在水發農業集團有限公司托管的麥田基地,集團經理竇明介紹:“我們公司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模式,托管了鄭寨街村900畝土地,秉承著多產糧、產好糧的理念,依靠成熟的田間管理技術以及鎮里的各項支持措施,托管的這片地產的糧比周圍的田要多一些,打消了農戶流轉土地的后顧之憂,達到了農民‘離鄉不丟地,不種有收益’的效果。”
同成本較量:
從“經營增效”到“農戶增收”
陵城區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通過節約種植成本、增加規模、發展訂單農業、開展減損大賽等途徑,想方設法降低成本,增加經營效益,促進農戶增收。
“我在入社之前,沒有固定地方買農藥、肥料和種子,質量也沒保障。加入合作社后用的農資都是合作社給聯系好的,品質好,質量高,價格還便宜。”建程合作社社員孫文言說。
于集鄉宗庵村的西頭有建程合作社社員孫玉海三畝半鹽堿地,剛收完小麥的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地要旋耕機耕2遍,底肥1遍,除草劑2瓶,澆水3遍,收割機和播種機各1遍。2遍旋耕60元,腐蝕酸底肥145元一袋,2瓶除草劑10元,3遍水費30元,收割60元一畝,播種25元一畝。“把地給合作社托管不光自己省心了,掙的還比原來自己種要多。像深耕和鎮壓這些技術以前也聽說過,但一直沒用過,現在合作社都統一負責,還是免費的,旋耕、肥料、除草劑、收割、播種等加起來一畝地成本1200~1300元左右,去年我平均一畝地掙了1500元左右。就拿農用車拉麥子來說,合作社托管的地拉一車收10元,別人拉一車收20元。”孫玉海說。
在義渡口鎮北小高村田邊,村文書高文治講起了合作社帶動農戶的情形:“旺糧土地股份合作社是黨支部牽頭領辦的,給農戶統一提供農資,一袋化肥能便宜15~20元,農藥一瓶能便宜5元,還有其他的加起來能省不少錢,關鍵品質還更好更有保證。”
在陵城區,還有的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將村里的土地托管給外來的國有企業,國企在種、管、收各環節,統一提供農資采購、種子包衣、鎮壓、技術指導、機收機播等服務,大大降低了社員的種植成本,實現了節本增效。
“我們村黨支部領辦了合作社,合作社將地托管給水發農業集團有限公司,保底收益一畝地1200元,多出來的盈利,四成返還給村里,這樣大家也能分享到規模化經營的效益。”鄭家寨鎮鄭寨街村黨支部書記鄭召臣聊起了村里跟水發集團合作的情形。
竇明接過話茬:“大規模的農資需求能增加議價能力,可以降低農資成本和人工管理成本,實現規模效益。這個基地的實踐也證明,規模經營是帶來規模效益的前提,集中連片種植有利于統一耕種管收,希望今后可以發展成更大的規模,進一步提高經營效益。”
減損是夏收環節的亮點之一,機收減損是降低農業生產環節損耗浪費、增加糧食產量的重要措施。陵城區在關鍵節點舉辦“三夏”機收減損主題培訓班和減損大賽,營造了比學趕超、節糧減損的氛圍,引導農機手提升規范作業水平,努力做到減損增效。
“區里對農機手有專門的安全生產培訓和機收減損培訓,給我們詳細講解‘三夏’期間安全駕駛注意事項、聯合收割機如何操作才能減少機收損失。”神頭鎮西街村農機手石儒虎說。
“機收減損促增收,顆粒歸倉保糧安”,義渡口鎮人民政府路邊的條幅引起了記者注意。馬德軍告訴記者:“剛熱熱鬧鬧舉辦完小麥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活動,也是為了讓農機手在比賽中成長進步,在夏收過程中減少損耗,全力保障糧食顆粒歸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